第四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言既遂(顺心,满足)矣,至于暴矣
②尔卜尔筮,体无咎(怪罪)言
③彤管有炜,说怿(喜欢)女美
④客从远方来,遗(遗留)我双鲤鱼
⑤及尔偕老,老(总是)使我怨
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用)
⑦徇禄反穷(尽,最偏远的)海,卧疴对空林
A.①④⑦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B
解析:②咎:不吉利;④遗:送,赠送;⑤老:共同到老。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50740085)
①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②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③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④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A.①②④⑤
B.③⑤⑥⑦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⑦
答案:C
解析:①共事,古义:一起生活;今义:一同工作。⑤作息,古义:偏义复词,指劳作;今义:工作和休息。⑦便利,古义:吉日;今义:方便。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B.竞周容以为度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亦自缢于庭树
D.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答案:D
解析: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B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用来。C项,通“吁”,感叹词;介词,在。D项,均为疑问代词,什么。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50740086)
月光是引人清心的,因此在中国旧诗词里不知有多少关于月的吟咏,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是赞秋月的,而今是冬月,没有 ,没有 ,但空旷辽阔。
A.虫的吟唱,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萧瑟的凉风
B.花的清香,虫的吟唱/浓浓的树影,淡淡的凉风
C.虫的吟唱,淡淡的凉风/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
D.花的清香,浓浓的树影/虫的吟唱,萧瑟的凉风
答案:B
解析:看句式,应是四四、五五相应,排除C、D两项;“萧瑟”不合语境,排除A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17分)(导学号50740087)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更家江陵。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众属目,命作《莲华赋》,文成,合台嗟赏,遂得直。
性沈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郡举秀才,不应。萧铣僭号,召为中书侍郎,主文记。
河间王孝恭平荆州,其下欲掠夺,文本说孝恭曰:“自隋无道,四海救死,延颈以望真主。萧氏君臣决策归命者,意欲去危就安。大王诚纵兵剽系,恐江、岭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麇惊。不如厚抚荆州,劝未附,陈天子厚惠,谁非王人 ”孝恭善之,遽下令止侵略,署文本别驾。从击辅公祏,典檄符。进署行台考功郎中。
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①,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师古以谴罢,温彦博为请帝曰:“师古练时事,长于文诰,人少逮者,幸得复用。”帝曰:“朕自举一人,公毋忧。”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是时,魏王泰有宠,侈第舍,冠诸王。文本上疏,劝崇节俭,陈嫡庶分,宜有抑损。帝善之,赐帛三百段。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卒,年五十一。是夕,帝闻夜严,曰:“文本死,所不忍闻。”命罢之。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七》)
注①藉田: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的活动,以示鼓励农耕。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B.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C.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D.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岳飞,字鹏举;文天祥,字宋瑞。
B.尚书,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唐代确定“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国政。自唐至清,大体承袭沿用之。
C.贞观,古代帝王的年号。贞观元年通常是指唐玄宗的第一年,即公元627年;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D.谥,古代帝王或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答案:C
解析:“唐玄宗”错,应为“唐太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岑文本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岑之象受冤无法申诉,十四岁的他为父亲申冤当场作赋,令人赞叹不已,他父亲的冤屈也得以洗雪。
B.岑文本少年时代即聪颖明理,博览经史,虽没有接受举荐去获取秀才名号,却在萧铣割据政权中出任中书侍郎,主管文书。
C.唐李孝恭平定荆州时,其部下打算掠夺百姓财物,岑文本劝说李孝恭严申军令,禁止杀掠。李孝恭接受了他的意见。
D.在辽东战争中,岑文本主管后勤事宜总是筹算不离手。因心血损耗,精力枯竭,操劳过度,染病在身,岑文本在幽州病故。
答案:B
解析:文中没有表明岑文本少年时代就博览经史。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4分)
(2)是时,魏王泰有宠,侈第舍,冠诸王。(4分)
参考答案:(1)等到岑文本任职后,大家都评说他称职,而且反应敏捷超过了颜师古。
(2)这时,魏王李泰得宠,宅第非常豪华,在诸王中居第一。
参考译文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父岑善方,在后梁任吏部尚书,他把家迁到了江陵。父亲岑之象,在隋做官,任邯郸令,因事被人告了一状,无法申冤。岑文本十四岁那年,到司隶官处申理冤屈,辩论和答对的言辞悲伤流利而又无所屈服,为众人所注目,司隶叫他作《莲华赋》,做成之后,整个官署的人都赞叹不已,他父亲的冤屈最终也得以洗雪。
岑文本性情沉稳聪敏,仪表美好,擅长作文章,见多识广融会贯通。本郡推荐他为秀才,岑文本没有应召。萧铣越分自称帝号,召他任中书侍郎,主管文书。
河间王李孝恭平定荆州,他部下打算掠夺百姓,岑文本劝说李孝恭说:“自从隋室无道,海内百姓为了活命都伸长脖子盼望真命君主。萧氏君臣之所以决心归顺,是为了远离危亡而寻求安定。大王您如果纵兵剽掠,恐怕江、岭以南,人们的归顺之心受阻,从而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不如好好安顿荆州,以此来劝勉还未归附的人,陈说天子的大恩大德,那么谁不愿意成为我朝的百姓呢 ”李孝恭认为他说的对,立即下令制止侵扰掠夺,任用岑文本为别驾。后跟随李孝恭攻打辅公祏,主管文案印信。升任行台考功郎中。
贞观元年,岑文本被授任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任职。太宗在举行完藉田礼之后,又在元日召见群臣,岑文本奏上《藉田》、《三元颂》两篇,辞藻与情致华丽丰富。李靖又把他推荐给皇上,他被提升为中书舍人。这时颜师古担任侍郎,自从武德年以来,诏书文诰或大事都由颜师古起草制定。等到岑文本任职后,大家都评说他称职,而且反应敏捷超过了颜师古。有时诏令繁多时间紧急,他便叫属吏六七人蘸笔等待,分别进行口授,草成之后一看意思也没有遗漏的。颜师古因过错被免职,温彦博替他向皇上求情说:“颜师古熟悉时事,擅长草拟文诰,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希望能重新任用。”皇上说:“朕亲自举荐一人,您不要担忧了。”于是授任岑文本为侍郎,专门掌管机要事务,封江陵县子。这时,魏王李泰得宠,宅第非常豪华,在诸王中居第一。岑文本上疏给皇上,劝勉皇上崇尚节俭,陈述了嫡与庶的本分,认为应当对魏王有所限制。皇上认为他的建议很好,赐给他布帛三百段。过了一年岑文本任中书令,跟随太宗征伐辽东,太宗把事情全部交付给他,关于粮食运输的目次、兵器甲胄的总目、物资配给的等级都要办理,岑文本总是筹算不离手,因而心力交瘁,形貌举止不同于平常。皇上担忧地说:“岑文本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返回了!”走到幽州突然发病,皇上亲自去看望,流下了眼泪。他病死了,终年五十一岁。当天傍晚,皇帝听见夜间戒严的声音,说:“岑文本去世了,我不忍心再听见这种声音。”于是下令停止。皇上追赠他为侍中、广州都督,谥号宪,陪葬昭陵。
起初,岑文本显贵后,常自以为起家书生,因而保持本色,住处简陋,室内也没有茵褥帏帟一类装饰。他侍奉母亲以孝著称,抚养弟侄很有恩义。平生的故人,即使是漂泊贫贱之人也一定以礼平等相待。皇上常常称赞他忠诚敬慎,并说:“我喜欢和信任他。”
三、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3分)
9.(2015·课标全国高考Ⅰ)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导学号50740088)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知道景物描写的虚实、动静、视听等不同的角度;二是把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比喻写眼前实景,而“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则是“闻说”,属于虚写,是出于想象的。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5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勤王敢道远”,敢到边塞荒凉之地,为朝廷国家之事尽忠,表现出爱国的热情;“私向梦中归”,则是思乡之情的流露。只要体现出这两点内容即可。第二问,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格调两个角度思考,融入爱国情,丰富了诗歌的思想,提升了诗歌思想境界。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每空1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的温暖的名句是“ , !”
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20分)(导学号50740089)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 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 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 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 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0年第10期)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
答案:AD
解析:B项,“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与“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项,“否定和厌恶”言之过重;E项,“如”字以下例举的那些语句有的并不晦涩。
12.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 请分条概述。(5分)
参考答案: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13.第②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贫血”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贫血” (5分)
参考答案: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
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参考答案: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③增加诗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
五、语言运用(8分,每小题4分)
15.仿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要求另选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答案示例: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
友情很宽容,能容得下你的一些缺点;它又很脆弱,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破裂。
16.(2015·课标全国高考Ⅰ)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导学号50740090)
答案示例: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构成。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的污水,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得体的能力。图文转换解题分三步:第一步,观察,看图的构成要素,这里主要是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等;第二步,思考构图要素之间的联系,这里的关键是“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的污水”;第三步,概括寓意,即“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六、写作训练(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鸢飞鱼跃,草长萍移;虫行兽奔,叶绿花开;日升月落,潮来汐退。在四季的轮回中,生命荣枯消长,千姿百态。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其生命的姿态何尝不是丰富多样的 芸芸众生,或优雅,或猥琐,或柔美,或阳刚,或从容,或拘谨……纵观古今,采菊东篱,举杯邀月;横刀立马,舌战群儒;易水悲歌,赤壁豪情……遇风雨而穿行,迎风浪而镇定;舞横槊以赋诗,坐空城以抚琴;发兰舟,濯沧浪;匆匆乎夺路而走,郁郁然举步投江……生命的舞台上,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各异的剧情。
从这形形色色的生命的姿态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给定材料的作文。大千世界,洋洋万物,各具特色,都可以成为关注的对象。中心词“姿态”交代了写作的重点。所谓“姿态”,既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又有内在的态度和立场。要写好此文,重在由“生命的姿态”感受生命的情怀,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辨结合起来,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生命,培养积极、乐观、开朗的生命观,是本题训练的目标。
构思时可以从“我所欣赏的生命姿态”切入,按照“自然(物)——人事(理)”或者“感受(人)——领悟(己)”的模式思考。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构思行文。
(1)“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生命的荣枯消长、盛衰兴替,会给人很多感悟,让人领悟到社会和人生的道理。
(2)从历史、文化和文学中感受生命姿态,领悟生命情怀。对历史人物、文化人物、文学人物生命姿态的阅读,关键是要从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经历中读出他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读出对现实人生的启迪。所以写作时不要叙写人物琐碎的经历,而要从其“典型”经历中透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来叙说;也可以片段组合的形式来展开,或叙或议,借笔下人物的生命故事来阐述自己对生命的领悟。
(3)应该养成关注现实的习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材,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比如,当邪恶践踏善良与正义时,总有一种声音从社会的某个角落传来,抗拒着丑陋,坚守着正义;当你因生活中的多种诱惑而迷茫时,总能看到那么多平凡而朴实的生命在踏实地前行……写作时要注意叙议结合,要有对人物生活故事的描述,写好片段,写好细节,使人物显得真实形象;要有对人物生命态度的感悟,写出人物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及其对生命幸福的理解与认识等。总之,作为写人的记叙文,人物要立起来,须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