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离骚
飘香的端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朝来暮往,风吹去,世间多少浮华。已过去二千多年的岁月,让人们至今不能忘怀。明天又是一年的端午节了,在粽子飘香的五月,我们来纪念和缅怀伟大的诗人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千古绝唱出自屈原《离骚》一文的华美诗章,激励着继往开来的人们,令人感慨,使人奋进。
飘香的端午,以宽厚的胸怀当叶,温柔的心情做馅,甜美的话语为五彩丝线,调以真诚的缅怀,让我们的灵魂再向屈原致敬!
美字体
离
骚
屈
原
长
太
息
以
掩
涕
兮
哀
民
生
多
艰
赏美文
念屈原,叹《离骚》
滚滚红尘,几世轮回。一波江水,向东飞扬。汨罗江旁,万物聊赖。昔日郢都,浮华不再。冥冥中,一个孱弱憔悴的身子缓缓浮现。千年的沉坠,抹不去那瑰丽的辞藻积淀。屈原,一个被世界印记的伟大诗人,站在这儿。一滴琥珀浓,《离骚》自他口中溢出,一旋一萦,飘向遥远的天际。和着芬芳,千年的辛酸与委屈把世界震碎了。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初时的他是如此清高溢才的有志之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渴望有一天能实现抱负。然而现实却似沉重的铁锤,粉碎一切。
有人言屈原只是愚忠,本可以投靠他国去创造崭新的鸿程,却执意择一死,蠢不可及。更有人道他的死纯粹是一时气愤之作,毫无爱国可言。对此,我要驳回。
屈原是深深爱国的,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甚至已超乎了自己的生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只言片语中蕴藏的忧国忧民之博大情怀,谁敢否决?
他渴望为国出一臂之力,却无法施展抱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土由强转衰,迈向灭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那振国的宏图、不屈的气节和嫉恶的情操,岂是世俗可承受的?
他也是寂寞的。一生秉持高尚的兰芷情节,高挂坚韧的求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万丈的语势试图扩张忧愤的深度和广度,驾驭人生的炽热爱恋与追求。其远大程度,哪是凡辈可比拟的?
当秦国已经攻入,战火缭绕,百姓痛哭流涕,流离失所。年老体衰的他站在江边,望尽汨罗水——泪在眼中徘徊,愤在血中奔腾,悲在心中弥漫。自己长年的等待,竟只换得这个结果,怎能不哀!?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也许他开始反思,回首过去点滴——千里马不遇伯乐,满腹江水无处挥洒。可是此时他已失去健壮的身板,只能苟延残喘地度余生。拖着欲散的骨头,你想让他做什么?他还能做什么!?
“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昂起悲愤的志气,他唯一能做且愿做的,即是抛出自己仅剩的残壳,去唤醒人民的斗志。他甚至还幻想着某日国民团结而起,携手捍卫自己的故园!他是这般爱民爱国爱君,一生驰骋着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即使被唾弃,被疏离,也不愿放手,他要警醒国民,他要惊震敌国,他要怒烧世界!最终将一切化作一跃,遗千古恨。
屈原的才溢沧海,我们无法绘出。唯一能够解得的,只有忧时感世的悲怆与凄凉,只有叩心问天的无奈与沉痛,只有花神交际的孤独与落寞,只有吊民悼军的愤懑与哀伤。
吟罢《离骚》,乌云霎时密集,方才还隐约可见的日芒被遮掩得不见踪迹。汨罗江水汹涌着,粘湿带着腥气的水星溅于他褪了色的外服上,把《离骚》也折碎了。世界满目萧凉,残芳弥漫。
“屈子当年赋楚骚,萧艾太盛树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课内挖掘】
对国家的忠贞,虽九死犹未悔,以香草、芰荷为裳。只可惜,在小人奸诈、君王昏庸的压迫下,“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飘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断求索的诗人,不断追寻的诗人,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穿越时间的长空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于是,屈原,就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这则素材适用于执着、忠贞、爱国、民族精神、生与死、忧国忧民等话题中。
【写作范例】
示例一:
屈子虽去,其魂不朽!
屈子之魂,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魂!
他喝尽了杯中酒,却挥不尽忧民泪,对于百姓,他只有选择掩涕,是的,只有掩涕。他的忧民魂,如北风的声声马嘶,南风的嗷嗷虎啸,东风的凄凄龙吟;他的忧民魂,更如那潺潺流动的汨罗江水,永不停息!
屈子之魂,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魂!
他重视人才,栽培芳草,却造出了一片荒秽——势利小人。他一心辅佐君王,实施美政,联齐抗秦,革新政治,却遭到亲秦派的猛烈迫害。君王闭目塞听,听信奸佞将他放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吗?孤帐,烛光摇曳,酒令人销魂,他却吟出了“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的诗句!
戴叔伦曾吟诵:“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郢破,国破,人亡,家亡!一幕幕的悲剧,是一曲曲的悲魂曲,飒飒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残阳照着江面,暮霭笼罩着江身。孰知寒风过去不是温暖,残阳之后不是满日,暮霭之后不是黎明?
示例二:
做真正的自己
秋风之中树叶摇摆不定。向东,向西,最终悲哀得猝然跌落。是的,树叶是悲哀的,因为它在随风摇摆之间丢掉了自己,将自己的命运寄在了秋风的篱下!
也许你会笑树叶的愚蠢,可你是否想过那片悲哀的树叶映照着你的影子。曾几何时,国人追逐起异域头发的缤纷,身为学生的你是否随着这股风褪去了清纯的底色?面对同学的疑问,老师的怀疑,你是否依然会坚决地否定那个公认的答案?你是否依然能做真正的自己?
做真正的自己,需要你的无畏,需要你的坚定信念。看!傲然立于孙权案前的关羽,没有忌惮的神色,只有大骂小人的豪气;没有屈膝的卑微,只有屹立的风范。美髯飘动间关羽为自己的人生填上“忠义”二字,那种临死而无畏的勇气也震撼了他的敌人。
汨罗江畔屈原走到了他人生路的尽头。为了自己的信念屈原来到了汨罗江畔。清风飞扬,衣袂翻飞,时俗了断。屈原做了真正的自己。
做真正的自己,需要你有笑傲困苦的洒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身遭贬谪的苏轼依然能吟出如此佳句,这是何等的洒脱!王安石也好,欧阳修也好,都不能改变苏轼的信念。苏轼坚定地笑看命运的浮沉,于是一切都变得坦然。
做真正的自己,你会得到人间不绝的风景。看,驼铃声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何等壮阔的风景!然而这样的景象也可为一个小女子掌握,她就是台湾女作家三毛。不顾家人的劝阻,忍痛割舍对象的依恋,她用柔弱的脚步踏进了撒哈拉沙漠。她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纵然风沙弥漫、千难万险。然而也就是在风沙中她建造了天堂,在艰难的跋涉中,她得到了人间最美的真情。
你还在彷徨吗?你还在世俗的洪流中摇摆不定吗?你还在重复着别人的道路吗?如果不是,那么做真正的自己吧!看,那独自在夜间开放的夜来香正绽放着自己的人生,那与雪争白的寒梅在万物肃杀中飘逸着自己的冷傲。
做真正的自己,你会拥有“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超然;做真正的自己,你会拥有“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做真正的自己,你会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无羁;做真正的自己,你会拥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然。
做真正的自己,绽放自己的美丽。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A项,“错”通“措”;B项,“邑”通“悒”;C项,“离”通“罹”。
答案: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替:替换
B.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诼:造谣;诽谤
C.忍尤而攘诟 尤:厉害
D.岂余心之可惩 惩:惩罚
解析:A项,替:废弃、贬斥。C项,尤:责骂。D项,惩:受创而改变。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茝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D.①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解析:A项,①连词,表顺承;②介词,因为。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项,“虽”都是连词,“即使”。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③⑤⑦⑧
解析:①规矩,古今同义,均为“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的意思。②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经济上困难。③方圜,古义: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枘,圆凿。今义:比较广,泛指事物的形状、性状;指方法、准则;指天地间。④反顾,古今同义,均为“回头看”的意思。⑤缤纷,古今同义,均为“繁多而杂乱的样子”。⑥固然,古义:本来这样。今义:连词,一是表示承认某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二是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⑦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⑧清白,古今同义,均为“品行纯洁,没有污点”。
答案:C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B.该诗不仅有揭露,有谴责,有决不向恶势力屈服和不变志从俗的决心,还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D.诗人忧国忧民,但其政治理想遭受打击后,下定决心自己隐退独善,远离世事,不再有所作为。
解析:D项,“决定自己隐退独善,远离世事,不再有所作为”错,从诗人“忽反顾以游目”来看,诗人仍眷恋故国,希望有所作为的决心仍然不泯。
答案:D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是我心所崇尚的美德啊,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2)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3)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
二、迁移发散
(一)阅读下面一段屈原的《湘夫人》,回答后面的问题。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褋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子降兮北渚 渚:洲
B.蛟何为兮水裔 裔:边
C.夕济兮西澨 济:成功
D.将腾驾兮偕逝 偕:同
解析:济:渡。
答案:C
8.下列诗句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葺之兮荷盖”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B.“灵之来兮如云”—— 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C.“时不可兮骤得”——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D.“聊逍遥兮容与”——暂且一起逍遥快乐。
解析:应为“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答案:D
9.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离合。
B.第一节写男神焦急地等待和张罗着女神的到来。
C.第三节写男神到处寻觅心上人,想和她一起比翼双飞。
D.第四节写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与女神恩爱相聚。
解析:男神没有与女神相聚。
答案:D
10.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多处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一类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B.本诗作为抒情诗完全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景物描写。
C.本诗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诗、乐、舞相配,表演性较强。
D.诗中用佳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屈原惯用的艺术手法。
解析:“没有什么景物描写”说法错误,第一节主要是写景。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
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扁舟以适楚兮 适:到
B.去家千里兮 去:离开
C.又或为之臣佐 佐:辅佐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勉:鼓励
解析:勉:努力。
答案:D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赋《怀沙》以自伤兮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B.独嗷嗷其怨慕兮 其如土石何
C.独惸乎中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C项,都是介词,相当于“于”;A为连词“来”和介词“把”;B为助词和副词“将、将要”;D为连词,分别表“转折”和“递进”。
答案:C
13.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孙散兮安在
B.宜夫人之不吾与
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D.句读之不知
解析:C为介词结构后置句,A、B、D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建立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解析:“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说法错误,应是“哀叹孤独的个人面对社会压力和人生必死的脆弱性,也是他流放后的理性思索”。
答案:C
15.将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争”“ 谏”“ 冀”“ 改行”的意思。
答案: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
(2)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乎中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怀”名词作动词,怀揣;“归”: 容身;还要注意“独”“惸”的意思。
答案: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3)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畏讥”“ 改度”“ 斫”“以为”的正确意义。
答案: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
三、创新语用
16.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17.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竹叶或苇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18.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标志由山、水、太阳及十个环构成。山、水、太阳表示人类的生存环境,十个环相扣形成保护圈,环又喻指环境的“环”,强化了环保意识。
(示例二)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形成保护圈,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