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卷3 散 文(1)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卷3 散 文(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0 14:2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卷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2·1·c·n·j·y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解析:B项,“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错误,网络是使热词产生、传播的重要工具。
答案:B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解析: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项,“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B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六段,C项,“相关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无中生有,D项,“主要来自”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受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的影响。
答案:B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解析:C项,原文没有有关的论述,热词的讽刺意味往往意味着辛辣地反映现实。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甘霖亭记
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21cnjy.com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B.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
C.行之不辍 辍:停止
D.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解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岁:年成,收成。21*cnjy*com
答案:B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解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解析:A项,甘霖亭是为纪念荆公求雨所建;B项,当地的士绅唱和张孟奇写的歌,不是“都说写得好”;C项,没有“暂时留下来”。
答案:D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答案: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咸”“格”“惠”各1分,句意2分)【版权所有:21教育】
(2)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复”“愿”“勒”各1分,句意2分)www-2-1-cnjy-com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①。
注:①渔阳,这里指征戍之地。
参考译文:
甘霖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郡里的人悲伤地说:“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一个月不下雨称作“干旱”,两个月不下雨称作“亢旱”,三个月不下雨称作“枯槁”,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
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
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郡里的人悲伤地说:“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能留下来。备办了三个月的粮食,前往朝廷申诉请求归还自己的好太守,不被允许。荆公离开的时候,一天就聚集了万余人,让公车停下来不能出发,两岸的老百姓互相挽着哭泣送到了百里之外。当时我陪同各位士绅在州府中为荆公饯行,挥泪告别。有首诗说:“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里的人们于是聚集工匠计算准备物料,在江边建造了甘霖亭。亭子建成,几十位父老到我家里请求说:“采伐石料修建亭子用来纪念太守的恩泽,很快就要建成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我说:“荆公为我们的百姓求来好雨,洒落在每户人家,润泽在每个人的心里,他求雨不只是一天,这是他的精诚所聚结,向天叩请而天应答了他,惠泽了百姓而百姓也感激他。”父老们在亭下徘徊,早晚一定前往祝祷。
荆公的名字叫作之琦,是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科进士。
8.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从叠音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以及对描绘内容、突出意境等方面的作用考虑。
答案:“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2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3分)。
9.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细节是对人、事物某个细微之处所做的描写,它可以是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且最能表现中心。
答案: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3分)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边地从军的丈夫。(3分)21·cn·jy·com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句1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感叹人生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比喻突出小溪曲折、蜿蜒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湖畔雨趣
苏连硕
秋已深深,我以为不会下雨了。没想到,吃了晚饭,便隔窗闻到了刷刷的雨声。我惊喜地喊,下雨了,下雨了。
正密,正疾,少顷即淋湿了。好,好,不密,不疾,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丝风,这雨落得均匀、平实、温柔。www.21-cn-jy.com
它下它的,我行我的,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步履,不受干扰,若无其事。正所谓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天籁刷刷,我脚步亦刷刷,不过雨疾我缓罢了。难得的天人和谐共鸣。水泥路面有些水了,管它,啪唧啪唧地踩,如小孩子般顽皮。说是这样的说,顽皮一阵子可以,还是下意识地沿没有积水的碎石子路行了。
到得高大的廊亭,雨且疏了,只有棚顶淌下水的滴答声。摸了摸铁栏,不湿,遂将腿抬上去。平时我要喊几声的,此刻噤了喉咙,哑了嗓子。老夫怎忍心“聊发少年狂”打扰这宁静的夜、宁静的雨呢?
看不准湖面的雨点落下的波纹,只有平静复平静,柔和复柔和,温馨复温馨。多么绮丽的雨夜呀。
蒙蒙的秋雨,濡湿了深秋的天空,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美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秋雨,却总是有所偏见,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过于强调“一场秋雨一场凉”,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甚或怀着责难,这么凉的天,下什么雨呢?真讨嫌。【来源:21cnj*y.co*m】
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春雨,吝啬得很,稀疏极了,连个沙尘也压不住。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随风潜入夜”,从早下到晚,淅淅,沥沥,簌簌,沙沙,潺潺,涓涓,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蕴涵着坚韧、持久的耐力;多豪爽,多气派。
秋雨也不似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烈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么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么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
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没有惆怅,没有感伤,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大轰大嗡,只有特立独行、真诚坦荡地洒落,那么凉,那么柔,那么韧,那么闲适,那么沉静,那么达观。
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当你平抚沉静下心来,你会真切地感到,雨毕竟在轻轻柔柔、袅袅娜娜,既很努力很认真又很随意很散漫地落呢。不只是在脸庞、在眉间、在额头,而是在心灵深处,丝丝清凉,缕缕甘美。脱了绿叶外衣的高高低低的树木,没有萎靡,伸出裸露的手臂在真挚地呼唤、拥抱着蒙蒙的细雨,脉脉的温馨。
眼前的这般轻微这般柔细的雨,我尤其喜欢。因为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迎迓着姗姗来迟的第一场瑞雪,默默地传承着启后的信息。
(选自《湖畔散记》,有删节)
(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篇写“我”在雨中漫步的情景,抒发了“我”被秋雨陶醉,难以抑制惊喜、愉悦的心情。
B.文中写“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而作者却说秋雨是“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说明作者对春雨很反感,只喜欢秋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说明作者人到晚年“知天命”,表达了他的宿命观。
D.作者为了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雨匀实、温柔、缱绻缠绵的特点。
E.整篇文章语言运用大量的短句,拟声词、叠词比比皆是,情感婉柔,文笔清新,对人生的感悟境界豁然,是一篇十分隽美的散文佳作。
解析: B项“对春雨很反感”错误。C项“说明作者人到晚年‘知天命’,表达了他的宿命观”错误。D项没有运用“夸张”修辞。
答案:AE
(2)作者在写秋雨时,还写到了春雨和夏雨,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秋雨与春雨、夏雨的对比,更能衬托出秋雨的特点。
②写春雨的吝啬、稀疏,不仅表现了秋雨的“贵”与“喜”,还突显出秋雨的坚韧、持久、豪爽、气派。
③写夏雨的凶猛暴戾、干打雷不下雨,甚至造成灾害,则表现了秋雨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的性格。21·世纪*教育网
(3)理解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每小题3分)
①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雨的珍贵,夏雨的频繁与迅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秋雨甚至冬雨也有各自的特点,彰显着自己的性格。
②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雨送走了炎热的夏季,迎来了寒冷的冬季,让一年四季顺利地过渡,因此说它“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秋雨神清气定,从容平静,飘飘洒洒,淋漓酣畅,耐心而慷慨,所以说它“大度从容”。
(4)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雨的感悟,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态度?(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答案:作者描绘了秋雨的绵、柔、韧,表达了对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描写了秋雨的持久、豪爽、气派,神清气定、晶莹剔透、清幽隽雅,表达了对特立独行、真诚坦荡、沉静达观的人生态度的欣赏。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一方面,大佬们忙着圈地,另一方面,个别中小企业________,这使得加强有力监管和出台准入制度,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②国产片目前处在产业化的起步阶段,________的影片让人无所适从,“不可捉摸性”成为国产片一大特点。
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企业家、品牌和风云人物。这是永远________的规律。
A.浑水摸鱼   良莠不齐   牢不可破
B.趁火打劫 良莠不齐 颠扑不破
C.浑水摸鱼 参差不齐 颠扑不破
D.趁火打劫 参差不齐 牢不可破
解析:趁火打劫:泛指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益。第①句应选“浑水摸鱼”,指个别中小企业在市场制度未完善前趁机捞利。 良莠不齐: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专指人,侧重于人的品质。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第②句应选“参差不齐”。牢不可破:坚固得不可摧毁(多用于抽象事物)。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第③句“颠扑不破”更符合语境。
答案:C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通过“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B.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
C.由于绘画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D.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汉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解析:B项“发挥”与“力量”搭配不当。C项主语残缺,删掉“由于”。D项“宗旨”和“以……为目的”杂糅。
答案:A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市场化转型的深入以及针对目标读者的精准定位,通俗化和娱乐化越来越成为大众畅销书所具有的特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
②无独有偶,在本月开卷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平凡的世界》两大文学经典也分别各有两个版本入榜
③使用手机、平板或者电子书阅读器,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正在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趋势
④我们似乎很难再见到经典名著作为大众畅销书被广泛讨论的景象
⑤然而在本月,《老舍集·骆驼祥子》再一次进入大众畅销书排行榜前三十名
⑥由此产生的浅层阅读行为使读者更加关注简单、轻松的文学小品
A.③⑥①⑤②④     B.③⑥④⑤②①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解析:可结合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考虑。①中的“在这一过程中”代指上文中“通俗化和娱乐化越来越成为大众畅销书所具有的特质”这一过程,所以①承上文,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①又领起③⑥④三句,谈新技术应用对阅读习惯改变的情况;⑤②意思转折,告诉读者经典名著仍然受到欢迎。据此可确定答案为C项。
答案:C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在中西礼仪的融合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①___________。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其二是②__________________,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的传统礼仪 ②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 ③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16.下图为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5分)
(1)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总体不断提高,②也会有起伏,③增幅渐小(增速渐慢或前快后慢)。
(2)就学习而言,你从此图得到哪两点启发?(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练习能不断提升成绩。②成绩有起伏是难免的,不要失去信心。③进步缓慢时要设法寻求突破。(答出两点即可)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条小鱼问老鱼王:“海是什么?它在哪里?”鱼王说:“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不仅在海里居住,在海里生活,还把生命放在海里。你生于海,终于海,海是你的一切。”
快乐也一样,有时候近在咫尺,我们反而视而不见。假如你对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那么等你拥有更多时,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快乐。因为获得快乐的关键,不是增加所有,而是降低欲望。一个拥有很多,而欲望不大的人,比一个拥有很多,欲望也更多的人快乐。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审题的第一步是弄清“欲望”与“快乐”的内涵。“欲望”,即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快乐”,即感到幸福和满意。
第二步是探究“欲望”与“快乐”的关系。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命题者给考生“立意自定”的自由,就是允许考生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你可以认为,想得到快乐就得清心寡欲,懂得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把装满太多欲望的口袋倒空吧,以一颗善良清净的心去迎接每一天;用自己的双眼,去欣赏属于自己的快乐风景。也可以认为,人的心灵应该永远充满喷涌的激情,人生需要不停地行走,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追求新的事物,在不断的追求中方能享受人生的快乐,没有欲望,没有追求,就永远难享快乐!还可以将“欲望”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分别论述这两个层面与快乐的关系,或论述其中一个层面与快乐的关系。
写作时,可就以上三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用一个人物的经历演绎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文体创新,写出富有个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