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训练:12 鱼书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训练:12 鱼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9 20:5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12 鱼 书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内参 
参拜
  
贵在参与 
参赞朝政
B.漂泊
湖泊
船泊港外
水泊梁山
C.翘盼
翘尾巴
翘首云天
医中翘楚
D.间谍
离间
间不容发
亲密无间
答案A
解析A项,加点字都读“cān”;B项,加点字分别读bó、pō、bó、pō;C项,加点字分别读qiáo、qiào、qiáo、qiáo;D项,加点字分别读jiàn、jiàn、jiān、jià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雾霾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对付雾霾不能够     ,民间要有积极行动,政府应有更多的担当。
(2)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能老是     ,守在身边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是要走出去,主动迎接种种挑战。
(3)尽管有的人     、并不以穷为苦,但是穷人家如果遇到债主上门,那就不好受了。
A.乐天知命   安分守己   听天由命
B.乐天知命
听天由命
安分守己
C.听天由命
乐天知命
安分守己
D.听天由命
安分守己
乐天知命
答案D
解析“乐天知命”,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由命运支配,于是安于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忧虑。“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超出本分的事。“听天由命”,任凭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有时也指碰机会或听其自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情节,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答案B
解析A项,不合逻辑,“反而”表转折,应改为表因果关系的“因而”或“从而”;C项,成分残缺,可在“营养缺乏”后加“的状况”;D项,句式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包含两种结构,一是“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二是“都靠的是电磁力”,取其一即可。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说实在的,我没太看过国外的童话书,也不太看文学书。    。   。    。     ,这根本就是我胡乱编造的书,他们还都点头,说:“我也看过,我也看过。”    。
①有一次我参加作家大会,问其他作家在看什么,他们老说一些根本没听过的书,轮到我说的时候,我就说我最近在看《库斯卡娅》
②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参加作家的聚会了
③我觉得真正的作家就不能看别人写的文章,因为文学创作就是把你对生活的感悟写出来给别人看,和别人共享
④别人写的是别人的生活,你一看到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到你这儿就成二手货了
⑤当作家的看生活就行了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答案D
解析要把握文段内容、思路、意脉及词语的衔接。文段开头讲自己的看法,③④⑤是接着讲道理;①②举例子讽刺附庸风雅之徒。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导学号50750011)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黏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孙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碜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答案CE
解析A项,“蒲宁就是明证”有误,由第⑤段可知,蒲宁并不贫穷;B项,“古今对照”错误,从古至今没有构成对照;D项,“比拟”有误,应为“通感”。
6.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的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中的片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以具体的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第②段引用散文诗的作用,可以从承上和启下两个角度来分析,具体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要重点从内容方面分析,波德莱尔的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中的片段是个例子,可从前三段寻找关键语句供拟写答案参考,如第①段,“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第②段,“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第③段,“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强大的想象力”。
7.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从“与其说”“不如说”可以看出,本题既要比较两者,更要突出后者,即阅读就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联系第⑦段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展开作答即可。
8.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1)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3)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看见,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解析本题将“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并置,就是让考生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延伸思维的触角,充分发掘作品的意蕴。首先明确观点,再分条作答。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三、语言运用
9.在广州工作的赵显收到了大伯让在广州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大伯写了一封信,但信里的一段文字中有几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便想起了大伯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感到惊喜的!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参考答案(1)“笑纳”改为“收到” (2)“爱戴”改为“爱护” (3)“惠赠”改为“送”
解析“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爱戴”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惠赠”,敬辞,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的物品。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两会”期间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病人是否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3%
28%
49%
(2)影响病人去大医院就诊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设检查项目,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不简便
41%
16%
29%
14%
请根据以上两组调查数据中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不超过40字);并据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不超过25字)。
结论:
建议:
参考答案结论:近半数的人生病时不打算去大医院就诊,与药品价格、医院滥设检查项目滥开药品关系较大。
建议:尽快规范药品价格,严肃查处滥检查、滥开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