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训练:14 阿房宫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训练:14 阿房宫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0 14:2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14 阿房宫赋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摽掠/剽悍  媵嫱/田塍  廊腰缦回/瓜蔓
B.迤逦/骊山
槛车/门槛
雨霁天晴/侪辈
C.妃嫔/摈弃
椒兰/铁锹
鼎铛玉石/抵挡
D.呕哑/讴歌
横祸/横财
朝秦暮楚/朝露
答案D
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piāo,yìng/chéng,màn/wàn;B项读音分别为lǐ/lí,jiàn/kǎn,jì/chái;C项读音分别为pín/bìn,jiāo/qiāo,chēng/dǎng;D项读音分别为ōu,hèng,zh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C
解析A项,统一;数词,一。B项,喜爱;爱护。C项,取得、夺取。D项,家族;灭族,杀尽。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杳不知其所之也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解析A项,助词,……的样子;语气助词。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助词,的;动词,到。D项,介词,比。
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答案C
解析①古义是宫室群参差分布,彼此回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今义常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②古义是雨雪晴阴的天气;今义是一个地区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④古义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指筹划组织并管理。⑦古义指可惜;今义是怜悯或值得怜悯或(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5.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D.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答案D
解析A项,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宫室排列得像)蜂巢和旋涡(一样)。B项,鉴:名词用作动词,借鉴。C项,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为仲卿母所遣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被动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
二、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黠鼠赋
苏 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①,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②: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怍。
注①聱聱(áo):象声词,鼠咬物声。②虿:蝎子一类的毒虫。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而视之,寂无所有  
发:打开
B.役万物而君之
君:主宰
C.不一于汝,而二于物
一:专心
D.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洞穴
答案D
解析穴:动词,打洞。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见鬼耶/覆而出之/
B.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见鬼耶/覆而出之/
C.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见鬼耶/覆而出之/
D.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见鬼耶/覆而出之/
答案A
解析根据前后情节推断即可。正确的标点应为: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 向为何声,岂见鬼耶 ”覆而出之。
9.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D
解析“莫”:没有/暮;识:通“志”,记住/认识。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黠鼠装死逃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所有生灵当中,人是最有智慧的,但智慧的充分发挥必然依赖意志的专一。
B.作者最终明白了人被鼠骗的原因,并推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这并不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而是有人告诉他的。
C.这篇寓言式的咏物小赋,故事简单而情节曲折有趣。黠鼠的作声引人、假死骗人、乘机逃脱,童子的发现、困惑、惊怪和措手不及,都写得简洁逼真,有声有色,幽默风趣。
D.作者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之所以会被老鼠蒙骗,是因为人被外物所干扰,精力分散,懈怠疏忽。
答案B
解析并不是别人告诉他的,而是他由黠鼠骗人而引起的思考,只不过他是采用对话的方式来表达的。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2)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3)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参考答案(1)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2)因此(老鼠)没有咬但是假装咬,用声音来招引人。
(3)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璧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
参考译文苏轼在夜里坐着,刚好有只老鼠在咬(东西)。他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已经停止了又发出(声音)。(苏子)命令童子用烛火照,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嘿嘿!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来寻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只老鼠刚才还在咬的,怎么就突然死了呢 以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 ”(童子)倒袋子使老鼠出来,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轼感叹说:“奇怪啊!这只老鼠真是狡猾,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固而不能咬破。因此(老鼠)没有咬但是假装咬,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但是装死,用死的样子寻求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能用龟壳占卜、狩猎麒麟,支配万物并统治它们,突然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诡计中,我惊讶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突变。人的智慧又表现在哪里呢 ”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璧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 ”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惭愧。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13题。(导学号50750015)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2.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参考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对颔联的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进行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1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名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解答时需要注意: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是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此外,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
三、语言运用
14.依照画线句,续写一句话,要求与画线句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读杜牧的诗,像欣赏一件古玩,既有爽目清新的情趣,又有古朴凝重的风貌。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显现的隽永灵秀的情调;                     。
参考答案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沉思
解析注意前后内容的协调和句式的一致,续写内容要与“又有古朴凝重的风貌”相呼应。
1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字。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                       。
参考答案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题目中每个空缺处都能在材料中找到依据。第1个空,“传说中的远古时期”对应“黄帝……”;第2个空,“但是……”对应材料倒数第二句“但是……”;第3个空,是由前文表述所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