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训练:第2单元 诗 歌 过关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2课时训练:第2单元 诗 歌 过关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0 14:3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演练(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协作/提携  歼灭/忏悔  畜牧/牲畜
B.豁免/庆贺
膝盖/油漆
载重/载体
C.胆怯/商榷
扮演/搅拌
反省/节省
D.储存/贮藏
阻挠/妖娆
传记/传奇
答案D
解析A项,xié,jiān/chàn,xù/chù;B项,huò/hè,xī/qī,zài;C项,qiè/què,bàn,xǐng/shěng;D项,chǔ/zhù,náo/ráo,zhuàn/chuá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      ,从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做起。
(2)即使现有的产品畅销,也要      ,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3)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      ,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A.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B.防患未然
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
C.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
防患未然
D.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答案B
解析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1)说的是防范火灾,属于“患”的范畴,所以应该使用“防患未然”;(2)“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属于提前作准备,不属于“防”,应该使用“未雨绸缪”;(3)“细小的苗头”对应“防微杜渐”中的“微”和“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利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
答案D
解析A项,“国内需求”与“重要市场”搭配不当,可改为“旺盛的需求使得国内正在成为……市场”,另外“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并列不当,因为基础能源包括石油、铁矿石。B项,“愈发”与“弥”语义重复。C项,成分残缺,“对外国人”改为“对外国人来说”。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
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    。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
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②④③①
D.⑤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第⑤句的“差别”承接上文的“迥异”“各不相同”,总说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看外形和评内质,接下来按照从外形到内质的顺序分说:第②④句依次阐释外形和内质的内涵,第③①句依次从外形和内质方面说明好茶的标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19分)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幹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D.帝以践祚岁久
践祚:登上帝位。
答案A
解析A项,邀劫:拦路抢劫。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答案D
解析“首达占城”语意完整,“以次遍历诸番国”中间不可断开。“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是相继发生的两件事,中间必须断开;“因给赐其君长”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答案C
解析“纷纷纳贡称臣”错。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参考答案(1)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朝廷,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两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幹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幹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地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等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年老将死了。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三、诗歌鉴赏(16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导学号50750007)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并写出了海棠怎样的风韵美 (3分)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本诗中三、四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1分)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2分)(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1分)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了,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我是一条小河
冯 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选自《冯至诗文集》)
10.在第一节中,诗人两处提到“无心”,意在强调什么
参考答案强调是一种“机缘”。
11.写“森林”,写“花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拥抱生命、拥抱自然的幸福感。
12.“无情的大海”“无边的地方”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态 诗的后两节,在全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苦闷矛盾的心态。后两节是前三节的自然归宿,也是前三节的自然反思:感受到大海的雄阔才感到自身的渺小;目睹了大海的狂厉,才更珍惜小河的可爱。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6题。(15分)(导学号50750008)
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作《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答案BC
解析B项,“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与原文不符;“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有误,本文的文体是散文,选用这些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C项,目的分析有误,为后文“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作铺垫。
14.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参考答案(1)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2)“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解析本文的文体是散文,选用这些传说就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赋予杜鹃鸟美好的意义。此外,由最后一段的议论可知,“姑嫂鸟”的故事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
15.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2)文章以“杜鹃啼”统率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析先在文中找出与“杜鹃啼”有关的语段,再分析其作用。可以看出“杜鹃啼”贯串全文,成了全文的线索。作者通过“杜鹃啼”把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连接起来,让全文的结构更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6.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4分)
答案示例(1)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2)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3)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做题时先阐述观点,注意只选取一个角度,然后围绕观点深入阐述即可。
五、语言运用(8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3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 答案是否定的。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答案示例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解析①应该是一个总括性句子。结合下文介绍的“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两种阅读类型,可以推断此句应该是总说阅读的类型。②是针对上一句中的“记忆型阅读”的主要特点“盲从书本知识”来说的;③结合上下文,上句说的是“质疑”,下句说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这一空肯定与“问题”有关。
18.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5分)
答案示例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构成。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的污水,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得体的能力。图文转换解题分三步:第一步,观察,看图的构成要素,这里主要是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等;第二步,思考构图要素之间的联系,这里的关键是“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的污水”;第三步,概括寓意,即“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六、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禁锢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上,在谈吐中,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谈读书的体验,读书是对生活空间与时间的延展,能开掘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第二段谈读书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以由外到内地改变人的容颜、气质、胸襟,甚至可以改变人的生活质量。考生应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在“读书的价值(或好处)”的范围内作文。写作角度可以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文体方面可以选择写记叙、议论或抒情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