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四校联考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四校联考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18:2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5-2016学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四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悼(dào)念
地窖(jiào)
悠闲(yiōu)
阌(wén)乡
B.仄(zè)歪
绥(tuǒ)靖
拂(fó)晓
颤(chàn)巍巍
C.横渡(héng)
箱箧(qiè)
溃退(kuì)
杀戮(lù)
D.鞠躬(jǚ)
荒谬(liào)
阻遏(è)
杜聿(yù)明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制栽
脏物
寒噤
张皇失措
B.拂晓
歼灭
蜿蜒
转弯摸角
C.荻港
屹立
晨曦
荡然无存
D.尖利
法琅
闪砾
月明风轻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七点半多了,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围着操场跑了五圈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5.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www.21-cn-jy.com
B.《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C.《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D.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6.默写填空。
①  ,遥隔楚云端。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③斯是陋室,  。
④荡胸生层云,  。
⑤天明登前途,  。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  。
⑦晴川历历汉阳树,  。
⑧树树皆秋色,  。
⑨挥手自兹去,  。
7.仿照画线句式,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与划线句构成排比。
我爱这色彩丰富的世界。我爱红色,因为它是热血的颜色,象征着忠诚和热情;
我爱  ;
我爱  。
 
二、文言文阅读
8.《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芳草鲜美
  
②舍俨然
  
④便要还家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C.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D.既出,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作者在写这篇课文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理想?
9.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索笔疾书
执所书问曰
B.丞相自若也
若听茶声然
C.汝胡不早问
燕山胡骑鸣啾啾
D.侄罔然而止
罔不因势象形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字也?。
②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10.红书包
很多人说“三岁看大”,可是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2·1·c·n·j·y
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和那个年龄的女孩一样,长着一头柔软的黄头发,扎着可笑的小辫子,并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好像女孩子的天性已经萌生。有一阵格外爱美,挺注意同龄女孩穿些什么,看上后就会迷迷糊糊的,想像自己拥有它们后的模样。看见好朋友打了个淡绿色的蝴蝶结,过不了几天,非要缠着母亲也替我买一副相同的蝴蝶结,结果两个人走在路上被人误以为是双胞胎。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多得都让家人感到习以为常了。21·世纪
教育网
有一回,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21
cnjy
com
记得那天天气很干燥,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水却还是在喝,注意力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扭过脸一遍一遍地看它,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去街上寻找,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
“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然后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请给我买吧,妈妈。”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父亲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版权所有:21教育】
晚上,父亲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父亲骑车时同一部电动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父亲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跟着去争,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选自《秦文君文集》,有删改。)(1)根据“红书包”这一线索,在横线上依次填上恰当内容。
渴望拥有红书包  →要父母买红书包→得到红书包→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作简要分析。
(3)“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4)我得到红书包后,却发现那个女孩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假设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与换了新书包的那个女孩说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写出你对那个女孩说的话。不超过60个字。
11.弱种子也要发芽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②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2)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3)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4)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写作(共1小题,满分50分)
12.作文
请以“那一瞬间,我”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说真话,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②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15-2016学年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四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悼(dào)念
地窖(jiào)
悠闲(yiōu)
阌(wén)乡
B.仄(zè)歪
绥(tuǒ)靖
拂(fó)晓
颤(chàn)巍巍
C.横渡(héng)
箱箧(qiè)
溃退(kuì)
杀戮(lù)
D.鞠躬(jǚ)
荒谬(liào)
阻遏(è)
杜聿(yù)明
【考点】注音.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21教育网
【解答】A.“悠闲”应读作“yōu
xián”;
B.“绥靖”应读作“suí
jìng”,“佛晓”应读作“fú
xiǎo”;
C.正确;
D.“鞠躬”应读作“jū
gōng”,“荒谬”应读作“huāng
miù”.
故选:C.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制栽
脏物
寒噤
张皇失措
B.拂晓
歼灭
蜿蜒
转弯摸角
C.荻港
屹立
晨曦
荡然无存
D.尖利
法琅
闪砾
月明风轻
【考点】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A.“制栽”应写作“制裁”,“脏物”应写作“赃物”;
B.“拂晓”应写作“佛晓”,“转弯摸角”应写作“转弯抹角”;
C.正确;
D.“法琅”应写作“珐琅”,“闪砾”应写作“闪烁”,“月明风轻”应写作“月明风清”.
故选:C.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七点半多了,王东张皇失措地跑到学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C.围着操场跑了五圈她已经精疲力竭,坐在那里休息了好长时间
D.这是一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解答】A.使用正确.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B.使用有误.张皇失措: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改成语含贬义,用于此处不恰当.21cnjy.com
C.使用正确.精疲力竭:竭:尽.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净尽.形容极度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D.使用正确.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C.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这种从瑞士引进的花皮茄子,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语序不当,改为“自从小强告别了网吧以后”;
B.正确;
C.“排出”和“噪声”搭配不当,去掉“和噪声”;
D.“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句子杂糅,改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故选:B.
 
5.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C.《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D.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背景必须独立成段表述错误,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B.《芦花荡》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不是解放战争时期;
C.正确;
D.雨果是法国作家,不是英国的.
故选:C.
 
6.默写填空。
①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③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④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
⑤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
⑦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⑧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
⑨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1·cn·jy·com
【解答】(1)我家襄水曲(重点字:襄)
(2)濯清涟而不妖(重点字:濯、清涟)
(3)惟吾德馨(重点字:馨)
(4)决眦入归鸟(重点字:决眦)
(5)独与老翁别
(6)尚思为国戍轮台(重点字:戍)
(7)芳草萋萋鹦鹉洲(重点字:萋、鹦鹉洲)
(8)山山唯落晖(重点字:唯、晖)
(9)萧萧班马鸣(重点字:萧、班)
 
7.仿照画线句式,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与划线句构成排比。
我爱这色彩丰富的世界。我爱红色,因为它是热血的颜色,象征着忠诚和热情;
我爱 绿色,因为它是植物的颜色,象征着生命与和平 ;
我爱 我爱白色,因为它是冬雪的颜色,象征着安静和纯洁 。
【考点】续写
补写
改写句子.
【分析】此题考查续写、补写句子子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细读所给句,找到特点,如句式表达上,语气上,修辞运用上,然后续写或补写.
【解答】注意题目的要求“仿照画线句式,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与划线句构成排比”,同时“我爱这色彩丰富的世界”已经限定了选取的对象只能是颜色.例如,绿色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白色象征安静和纯洁,按照例句的特点来写即可.
答案示例:我爱绿色,因为它是植物的颜色,象征着生命与和平;我爱白色,因为它是冬雪的颜色,象征着安静和纯洁.
 
二、文言文阅读
8.《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
 沿着,顺着 
②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②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④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C.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D.既出,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作者在写这篇课文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理想?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一词多义;文言实词;文言翻译.
【分析】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沿着溪水划船.缘:沿着,顺着.
②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鲜美:鲜艳美丽.
③一排排整齐的房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④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之:代词,看到的景象/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结构助词,的.
B.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遂:于是,就/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遂:最终.
C.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志:标志.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其:代词,他/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其:代词,他.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于是;间隔:隔断,隔绝.句子翻译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②今:现在;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句子翻译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从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说的话“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他们不想让外人知道这里,因为他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对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的和平宁静生活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文章虚构了一个美丽的桃花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都友好和睦.作者虚构桃花源是因为现实的黑暗,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但它也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
答案:
(1)①缘:沿着,顺着.②鲜美:鲜艳美丽.③俨然:整齐的样子.④要:通“邀”,邀请.
(2)B
(3)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②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因为他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对战争的厌恶,对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的和平宁静生活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5)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都友好和睦.
②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
 
9.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索笔疾书
执所书问曰
B.丞相自若也
若听茶声然
C.汝胡不早问
燕山胡骑鸣啾啾
D.侄罔然而止
罔不因势象形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字也?。
②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一词多义;文言翻译.
【分析】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不好看,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得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子茫然地停下来,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不认识了,便责怪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拿起笔迅速写下来.书:写/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书:写的字的纸.
B.丞相对此表现得很镇定.若:像/好像在听茶是否烧开声音的样子.若:好像.
C.你为什么不早问?胡:为什么/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D.侄子茫然地停下来.罔:迷惑/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罔:无,没有.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此:这;何:什么;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这是什么字呢?
②熟:仔细;之:助词,无意.句子翻译为: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中的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儿问,因此文中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
答案:
(1)B
(2)①这是什么字呢?
②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3)该责怪的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儿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10.红书包
很多人说“三岁看大”,可是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出处:21教育名师】
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和那个年龄的女孩一样,长着一头柔软的黄头发,扎着可笑的小辫子,并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好像女孩子的天性已经萌生。有一阵格外爱美,挺注意同龄女孩穿些什么,看上后就会迷迷糊糊的,想像自己拥有它们后的模样。看见好朋友打了个淡绿色的蝴蝶结,过不了几天,非要缠着母亲也替我买一副相同的蝴蝶结,结果两个人走在路上被人误以为是双胞胎。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了,多得都让家人感到习以为常了。
有一回,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记得那天天气很干燥,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水却还是在喝,注意力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扭过脸一遍一遍地看它,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去街上寻找,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
“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然后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请给我买吧,妈妈。”【来源:21cnj
y.co
m】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了。
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父亲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晚上,父亲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父亲骑车时同一部电动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父亲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跟着去争,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选自《秦文君文集》,有删改。)(1)根据“红书包”这一线索,在横线上依次填上恰当内容。
渴望拥有红书包 到街上寻红书包 →要父母买红书包→得到红书包→ 珍藏红书包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作简要分析。
(3)“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
(4)我得到红书包后,却发现那个女孩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假设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与换了新书包的那个女孩说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写出你对那个女孩说的话。不超过60个字。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选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写渴望得到一个和同学一样的红书包;第二部分写终于找到了卖红书包的商店;第三部分写让父母给我买红书包;第四部分写我得到了想要的书包;第五部分写我珍藏红书包.
【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找出文章围绕红书包发生的故事,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要判断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如使用了,就按照修辞方法+表达效果+事物特征+表达感情的步骤进行分析;如没用使用修辞手法,就要分析该句是不是特殊句式、有没有精妙词语的运用、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沉重”“怎么会”表现自己的心情和对自己的责备,说明“我”能体谅父母;下文“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是“我”从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可以看出“我”善于反省.(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个性表达的能力.联系文中“我”背着红书包的兴高采烈和看到紫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可以推断,“我”的话应该是提到红书包,赞美眼前的紫书包.围绕这个意思用通顺的语句表述即可.答案:
(1)到街上寻红书包;珍藏红书包
(2)示例1: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生动地写出美丽的红书包对“我”的巨大吸引力,表现了“我”渴望拥有红书包的迫切心情.
示例2:运用动作描写,“站了许久”“凑近着看”“退远点看”“单眼看”等这些动作,生动地写出美丽的红书包对“我”的巨大吸引力,表现了“我”渴望拥有红书包的迫切心情.
(3)当“我”发现父亲的膝盖受伤后心情沉重起来,可看出“我”是个善良、体谅父母的人;“我”能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看出“我”是个善于反省的人.
(4)示例:你好,你原来的那个红书包是多么漂亮啊!我为了得到这么美的书包而神魂颠倒呢.现在,你又有了一个书包,你的紫书包真漂亮,我看着可开心了.
 
11.弱种子也要发芽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②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2-1-c-n-j-y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2)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3)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4)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选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城里人要求农民把瘪种子种到地里;第二部分写得知原委的农民答应了城里人的要求;第三部分写农民下定决心要给儿子安假肢,鼓励儿子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一一”表现挑的仔细;“只”表现对瘪种子的漠视.联系上文可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是为了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种子的态度,联系下文可知这也是他内心受到触动的表现.(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表现农民宽厚友善;农民得知原委后同意了城里人的做法,说明他宽厚;农民回家的动作和心理的想法说明他知错就改、有责任心.(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感悟主旨和个性表达的能力.文中的“再塑生命”是指改变了农民的儿子的命运,结合文章内容判断出谁改变了他的命运,说出理由即可.(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题目中的弱种子既指植物的种子,也比喻有缺陷的生命,“发芽”比喻生命的成长、结实.答案:
(1)①冷落(“漠视”或“抛弃”).
②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2)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3)示例一:我觉得是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www-2-1-cnjy-com
示例二: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4)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三、写作(共1小题,满分50分)
12.作文
请以“那一瞬间,我”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说真话,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②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考点】半命题作文.
【分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而且前面没有任何的提示性语言,它的写作难度并不大.
【审题立意】这个题目一共有三个关键词语:那一瞬间、我、xx,它的意思是xx在某一时刻被我所感觉,或者是我经历的一个事件使我感受到xx,里面的“那一瞬间”强调的是一个时间点,我们写作时,应注意到该词语.
【思路创新】这个题目非常适合采用分镜头式、小题目式来写作.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关于xx的场面,把它写下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适合文体】这个题目非常适合写记叙文,如果能选好角度,也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
【误区指南】写这个题目的时候,选取的一些场面一定是关于xx的,而且这些场面一定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不能写我们生活中不常见的场面.21
cnjy
com
【解答】【例文】
那一瞬间,我很幸福
“知了,知了…”窗外,高大浓密的梧桐树上,知了不知疲倦地聒噪,连太阳公公也听得不耐烦了,发怒了,脸胀得通红通红的,天真的好热啊!
屋内,我无奈的看窗外.怎么办?怎么办?离比赛只有五天了,而我连一首完整的曲子都没背上.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五线谱,特别是那些小音符,像一只只小臭虫,我恨死你们了!看着那架黑得发亮的钢琴,我恨不得把它砸个稀巴烂!
“铃铃铃…”电话铃响了,我不满地接起了电话:“儿子,练多长时间了?晚上我要检查的…”又是妈妈的唠叨,真烦人!我不由得想起了和她吵架的一幕:
“妈妈花了那么大的代价,给你买琴,找老师,你还不肯练…”
“弹钢琴,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班就我一个学琴的,还不是为了你们的面子…”我大声地说.
“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练琴是最痛苦的事!”我吼叫着.
“啪!”妈妈打了我一个耳光.我哭了:“练琴真的好苦呀!五年了,我不看电视,不打游戏,不和小朋友们玩耍,我还幸福吗?这就是幸福吗?”
“不行,明天开始,每天弹五小时琴.”妈妈愤怒了…
唉!想到这儿,我又坐到钢琴前.“哆唻咪…”单调的琴声又响起来了.当我弹《圆舞曲》,《奏鸣曲》的时候,感觉肖邦亲切地向我走来,莫扎特含笑对
我点头.忽然间一股暧流充满我的全身,弹奏的激情涌向指尖,柔美、优雅、高亢、激昂…此刻,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兴奋.
一天,两天,三天…转眼比赛的日子到了.我自信满满地走到舞台中央的钢琴旁,流畅地弹起了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优美的琴声时而像微风拂过水面,时而像山泉叮咚流淌,时而像波涛汹涌澎湃…90分,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哇!我成功了!
我得了一等奖,还将参加了全国“卡丹萨杯”钢琴总决赛.妈妈激动得一下子抱住了我,老师也微笑地摸着我的头,好朋友们都围上来了…想起这么多天的辛苦没有白费,我不禁热泪盈眶.是啊,只有经过艰辛的付出,才能取得成功的喜悦!
那一瞬间,我很幸福!
 
2016年12月27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