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诗歌赏析及训练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诗歌赏析及训练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18: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及训练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陈子昂,唐代诗人。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训练: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
( http: / / www.21cnjy.com )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
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调。
(3)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悬”四字写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上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鸿雁来传递家书了。
训练:
1.本诗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
之情。
4.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
5.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的词语是“
”和“
”。
6.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请评析这些名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点。2·1·c·n·j·y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有“小李杜”之称。杜牧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品有《樊川文集》。2-1-c-n-j-y
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慨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应该说只是一般的叙述而已,也就是说诗人在在江边的泥沙中发现了一把折断了的尚且还没有完全腐烂的的古代兵器,打磨之后依然可以辨认出是前朝的兵器;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是诗人抒发感慨之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个假想,意思就是说当年如果不是天公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轻易战败曹操,“二乔”也许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乐。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这首诗表面是借古战场遗物评古,实则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叙事、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是一大特点。
训练:
1.“东风”,指
事。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了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3.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
4.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王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写景。“地白”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为什么是“地白”?这样把诗题中“十五夜”与结句中的“秋”联系看,应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所以,是“地白”。这里,暗示了诗人想念家乡、亲人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营造了氛围。“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这不但使首句入韵,倒装句易于产生诗的韵味,而且以动衬静(乌鸦鸣叫了),更好地烘托了中秋月的明亮,夜的静谧。
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写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冷露”即寒冷的露气、露水。到了中秋时节,雾气开始下降,到了晚上凝成露珠。这里,诗人在“露”前加一个“冷”字,使“露”这一意象具有了新的意义,它不但写出人的感觉,突出秋夜的凉意,更表现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感。一个“湿”字用得也很妙,它表明秋夜露水的浓重,又说明诗人站立的时间很长了。“桂花”是中秋节常见之物,诗人这里运用“桂花”暗指今夜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团圆的时候。这一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月色如霜、露桂飘香”的幽寂、凄凉的中秋月夜的景象。
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诗意一转,由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进入抒情。“人尽望”由己及人,由个人到群体,将诗人一个人的深夜不眠、望月怀人的情景推想到每一个人身上,不仅诗人如此,天下人都如此。这里,诗人用“今夜月明人尽望”,不但强调了十五中秋自己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而且在推己及人中扩大了诗歌的境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第四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诗人承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情感而来的。“秋思”即“愁思”。这里,一语两面,既指离家在外的人对家的思念、向往,又指家人对游子的牵挂、期盼。“落”用得很妙,首先一个“落”字,不但化无形的秋思为极具分量的重物,突出了愁思深沉、浓重;二是,联系上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愁思好似从月中飘飘洒洒而来,把思念的和被思念的联系起来,思念的和被思念的都成为思念的,都成为被思念的。这样,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深远。诗人在结尾采用问句,不但突出了思念的情感,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想象,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总之,全诗以写景起,以情结,推己及人,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含蓄蕴藉、委婉动人。
训练:
1.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是

2.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
3.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5.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6.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7.《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21cnjy.com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21
cnjy
com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切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训练: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
,“左迁”的意思是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http: / / www.21cnjy.com )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
,又渲染了
的气氛。
3.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
”,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
、思乡的子归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4.“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
之情。
5.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6.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7.试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书法家。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训练: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
”,一个是“
”、一个是“
”。21·世纪
教育网
6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1
“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7.
本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弟弟的字,其名为
,他和苏轼,苏洵
并称文坛“三苏”。
8.
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
,下阕问
,归根到底是在问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
10.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

11.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1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开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呢?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
诗的最后两句在对老兵的动作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训练:
1.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2.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4.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

5.“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七语上册现代诗训练
冰心诗训练:
(一)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这首小诗的主题是

(二)“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三)“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2、请从内容上和艺术上谈谈你读完后的感受。
内容上:

艺术上:

(四)《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www.21-cn-jy.com
1.“现时的明艳”比喻什么?
2.“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比喻什么?
3.
读完这首小诗,有什么体会?
(五)A.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B.空中的鸟,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
C.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D.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
1.以上小诗选自著名作家冰心的诗集
2.仔细品读小诗,指出这几首诗的共同特点。(说出两点即可)
3.上面几首小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请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郭沫若诗训练:
(一)阅读《天上的街市》,完成练习:
1.诗中哪些部分是实写?哪些部分是想像?两者有什么关系?
2.诗中反复出现“定然”有什么作用
3.“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中的“点”能否改成“亮”或“闪” 为什么
4.最后一节说“那朵流星”,为什么不说“那颗流星”
5.诗歌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二)《静夜》阅读训练。
(1)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2)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1.《静夜》的作者是郭沫若,代表诗集有《
》、《
》等。
2.《静夜》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是在
的基础上,转而进入
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3.在《静夜》的第(1)节中,诗人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21教育网
4.《静夜》中借
,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5.《静夜》的第(1)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6.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21·cn·jy·com
七语上册古诗及现代诗赏析与训练答案
《登幽州台歌》答案:
(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出处:21教育名师】
(2)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次北固山下》答案:
1.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3.
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4.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生”和“入”
6.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写景相当传神,而且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赤壁》答案:
1.
火烧赤壁
2.
折戟
3.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里。
4.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一样,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十五夜望月》答案:
1.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2.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3.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4.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版权所有:21教育】
5.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6.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7.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答案:
1.
听到;贬官
2.
春末夏初;离恨伤感。
3.
杨花落尽子规啼
4.
同情和牵挂
5.
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www-2-1-cnjy-com
6.
“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7.
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水调歌头》答案:
1.B
2.A
3.
说“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
“我欲”,“又恐”、“何似”。
6.
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7.介绍写作缘由。苏辙。
8.问月;问天;自己。
9.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D
12.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21
cnjy
com
《十五从军征》答案: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2.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3.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4.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5.
惊喜而又急切的心情
冰心诗答案:
(一)歌颂童真
(二)岁月会改变青年人的容貌,却不能改变青年人内心奋斗的雄心壮志。
(三)主题: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内容上: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要自傲孤芳自赏;艺术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来源:21cnj
y.co
m】
(四)1.“现时的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夺目。
2.“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比喻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和作出的牺牲。
3.体会:这首诗告诉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学习他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五)
1.《繁星·春水》
2.(1)形式短小(2)语言清新自然(3)富含哲理
3.示例:我喜欢第一首,因为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形象而有力地阐明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道理。
郭沫若的诗的答案:
(一)1.第①节是实写,第②③④节是想像、虚写,实写是为想像作准备的,想像是对实写的升华。
2.强调肯定,表现诗人坚信天上街市的美好,反映了他对理想的执著。
3.不能,“点”说明有点灯人,暗示天上的街市有幸福的人们生活。
4.用“朵”更能突出流星的美丽,暗合流星像花的比喻。
5.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
1.《女神》《星空》
2.写景
想像。
3.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
4.鲛人流珠
惆怅、无奈
5.不好。因为“漏”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小而亮,突出“疏”字,而“露”只是一般地显现。
6.“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