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5第1单元过关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5第1单元过关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0 21:21:38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每小题5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求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锺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解析C项,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三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容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解析D项,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解析B项,以偏概全。第六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15分,每小题5分)(导学号50780004)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地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其中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4.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解析C项,所述内容体现了中华饮食坚持“本土性”原则的特点,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
答案C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解析D项,“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为“南北朝时期……‘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答案D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解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与原文不符。原文“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强调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
答案D
二、语言运用(30分)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5分)
(1)对于吹瓶机来说,虽然近年来国产吹瓶机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并不代表在生产水平上已经达到    的水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只有靠制度和机制才能使腐败分子    ,才能长期稳定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网络反腐“正规军”的到来,彰显了党中央反腐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3)米叔所有开车的动作戏与车配合得简直是    ,完全到了人车合一的地步,而且在动作戏上,他还融合了马戏、魔术、武术甚至舞蹈等元素。
A.无懈可击  无隙可乘  天衣无缝
B.天衣无缝  无懈可击  无隙可乘
C.无隙可乘  天衣无缝  无懈可击
D.无懈可击  天衣无缝  无隙可乘
解析“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无隙可乘”,没有空子可钻。“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从使用对象来区分:(1)句是说技术并不是没有问题,应用“无懈可击”;(2)句指不让腐败分子钻空子,应用“无隙可乘”;(3)句指两者配合得特别好,应用“天衣无缝”。
答案A
8.(2015·课标全国高考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5分)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C.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从现在起到年底”应置于“国家大剧院宣布”之后;B项,句式杂糅,句中用了“人们面对……会……”“这类形象会引起……”两种句式;D项,成分残缺,“被冠以‘史上最严’称号”的主语应是《食品安全法》。
答案C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5分)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几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④②    B.②③①⑤④
C.②④③⑤①
D.③⑤①②④
解析注意语段开头“我爱小池,也爱溪流……”以及“清”和“远”的先后顺序,依据前后照应一致的原则和比拟、比喻等修辞进行分析判断,可确定③⑤①为一个句群,②④为一个句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D
10.(2015·吉林长春第三次质检)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字。(7分)
如果你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父母可能会警告你说,①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灯光昏暗,你的瞳孔将根据周围的光环境进行自我调整,眼睛不会受到伤害。父母的误解,可能和生活体验有关:当人们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可能出现②               的情况,于是就以为近视与光线昏暗有关,其实,上述症状并不持久,③               ,根本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
解析根据第二句对父母警告的否定和第三句的分析,特别是“眼睛不会受到伤害”的观点,第一处横线处应该是“有损视力”方面的警告;第四句前半部分由“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及横线后“近视与光线昏暗有关”则可推断出这里应该填“看不清远处物品”的内容;最后根据“症状并不持久”“根本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两点信息,横线处应该填“视力恢复”有关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这样做会损害你的视力 ②暂时看不清远处物品 ③短暂休息即可恢复(意思对即可)
11.(2015·课标全国高考Ⅰ)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8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得体的能力。图文转换解题分三步:第一步,观察,看图的构成要素,这里主要是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等;第二步,思考构图要素之间的联系,这里的关键是“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的污水”;第三步,概括寓意,即“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答案示例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构成。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的污水,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三、作文(60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审题方面,作文材料隐含了对科技与人的关系的探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切入,陈述了照相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及情感体验带来的改变与影响。材料富有辩证意味,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较大的写作空间,审题没有难度。写作时既可以对两段材料表达看法,结合照相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可以在相似的科技与人的关系背景下,以一段材料为重点,结合自身的经验,围绕照相技术与分享方式、情感体验等展开讨论;还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他能反映科技与人关系的材料展开联想与想象。
选材立意方面:题目本身没有太明显的价值判断的倾向。学生可以在价值观这个层面上多角度立意,不一定要跟着社会的潮流来判断。学生可以从黑白胶片、数码技术任一角度发表看法;也可以紧扣材料含意,从传统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将思维的触角或伸向传统,注重文化内涵,写出作文的厚重感,或抚摸现实,暗合时代潮流,写出作文的现实性;还可以从一个人情感记忆的角度来写,不论是偏向新的或是旧的,只要能合理地表达情感都可以,有时新的也会有很浓烈的情感记忆。写作时要注重人文性和思辨性。
例文
记忆中的那朵栀子花
细雨。薄雾。湿湿的青石板上长着几块青苔。窄窄的巷道被黑瓦青砖的小楼夹在中间,一颗颗雨滴调皮地从屋檐上滴落下来。几只不知名的鸟穿过细密的雨帘,呼朋引伴地不知谈论着什么。在那仿佛没有尽头的小巷深处,走来一位女子,她穿着蓝布碎花的衣服,挎着一只竹篮,任凭细雨打湿自己的头发,叫卖着。竹篮里,一朵朵栀子花仿佛一段段白玉,在雨中洗得分外洁净。
这就是我的童年,它像一幅老照片,刻在我的记忆中。照片中的夏天总带着一丝沁人心脾的幽香,那就是栀子花。小时我最喜欢栀子花,姐姐总会牵着我的小手去买两朵,别在胸前,醉人的花香混合着雨后泥土的芬芳,立刻将我包围,真是要“羽化”了。买完花后一般是去菜市场,和鲜嫩的水芹打个招呼,再摸摸活蹦乱跳的鲫鱼。未等奶奶买完菜,就看到了邻家的伙伴,两个人立马跑得无影无踪了。捉迷藏,打水仗……快到中午开饭时才会被某个大婶捉住“遣返”回家。
照片总是那么几张,我却愿意不厌其烦地翻看,唯恐那美好的瞬间会渐渐淡去。
如今,我身处繁华的都市。宽阔的马路让我找不准方向,明亮的车灯晃得我睁不开眼睛,每天都有新的生活在迎接我。快节奏如一幅幅拍在数码相机里的照片,来不及冲洗,新的画面又充斥其间。渐渐地,我习惯了这种没有回味空间的生活,曾经的栀子花也在记忆中退去。住在令人眩晕的高层,看着底下人群匆忙的脚步,日子飞快地向前跑去。
我以为,城市生活就应该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延伸。
一天黄昏,我如往常般放学向家走去时,突然,一股记忆中淡淡的幽香不期而至,震颤着我似乎已麻木的神经。我的脚不受控制地循香走去,噢,是她!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坐在路边,竹篮里正是一排排的栀子花。在灰色的背景里,她白得那么灿烂,那么光彩照人;在污浊的空气里,她香得那么自然,又唤起了我脑海中故乡的味道。刹那间,一张泛黄的照片从遥远的时空向我飞来,那快被遗忘的一切都因这张照片而复活。我回想起了当年胸前别着栀子花的陶醉感,我用颤抖的手接过了两朵花儿。
晚上,我在花香中入梦,我知道还有一些东西留在我泛黄的相册中,它成为我快节奏生活中的镇静剂,让我在茫茫人海中永远不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