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5·课标全国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关系句“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动宾关系句“索民力以妨农功”,还有人物及其说话标志等,如“傅言”。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杀二宦者”错,文中是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误伤太子之人”并非宦者,而是“争斗”中杀死宦者的“都人”。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第(1)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帝”,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称帝”;“苟”,假设关系连词,译为“如果”;“死”,译为“为……而死”。第(2)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不吾索”是宾语前置句,即“不索吾”;“面责”译为“当面指责”;“庶或”译为“或许”。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洲人。进士及第,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做尚书,孙傅对他谈论天下的事情,劝他赶快做些改革,不然的话肯定坏事。蔡翛没有听从。迁任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的地方,安排车夫舟船,引起许多麻烦及浪费。孙傅说:“索取民力妨碍农时,对我们国家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说他的观点跟苏轼一样,上奏贬他去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相同,也没有其他恶意,对这种依职责论事的处罚太过分了,许翰也被罢官离京。靖康元年,(孙傅被)召入任给事中,晋升兵部尚书。上奏请求恢复祖宗制度,钦宗问理由,孙傅说:“祖宗的制度对人民有利,熙、丰时的制度对国家有利,崇、观时的制度对奸臣有利。”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包围京城,孙傅冒着箭石日夜亲自去巡视。金兵分为四路呐喊着冲上前,(守城)部队败退,堕入护龙河,尸体都填满了河,城门急速关闭。当天,金人就登上了城楼。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大帅的营地,安排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皇帝二十天后还没有送还钦宗,孙傅屡次写信请求送还钦宗。等到废立的檄书来了,孙傅非常悲哀地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取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嫔,孙傅留下太子不遣送。密谋藏在民间,另外两个貌似宦官的人杀了,并且杀十几个死囚,带着首级送去,骗金人说:“宦官想把太子偷偷放走,京城的人赶来争斗杀了他们,误伤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来平定,杀了作乱的人献来。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我只能以死相拼。”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情。孙傅说:“我是太子少傅,应当和太子生死与共。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从太子出京。金守门的人说:“(我们)只想要太子,你这作为留守的来参与什么 ”孙傅说:“我是宋的大臣,并且还是太子少傅,应当到死随从。”当天晚上,在门口住宿;第二天,金人召他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朝廷。绍兴年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叫“忠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2015·课标全国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5~6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5.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知道景物描写的虚实、动静、视听等不同的角度;二是把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比喻写眼前实景,而“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则是“闻说”,属于虚写,是出于想象的。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勤王敢道远”,敢到边塞荒凉之地,为朝廷国家之事尽忠,表现出爱国的热情;“私向梦中归”,则是思乡之情的流露。只要体现出这两点内容即可。第二问,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格调两个角度思考,融入爱国情,丰富了诗歌的思想,提升了诗歌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7.(2015·课标全国高考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导学号50780044)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2)王维《使至塞上》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根据提示填写,注意同音字、易错字等,如“犹”易写作“尤”,“圆”易写作“园”,“豪”易写作“毫”等。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二、语言运用(24分)
8.(2015·课标全国高考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4分)
(1)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2)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3)早在20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C.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侧重于“周密”,与安排“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相适应。“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侧重于“细致”,仔细、审慎,与医疗方案确定的语境相适应。“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侧重于“长远”,与“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相适应。
答案B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解析A项,句式杂糅,“包括……”或“由……所组成”任选一种说法。B项,暗换主语,“让人们信服了……”前面应补出主语“它”。D项,语序不当,可改为“一个由一块巨大的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
答案C
10.(2015·河北石家庄一模)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4分)
福建南靖土楼气势非凡,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夯土技术登峰造极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福建土楼既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是一种自成体系、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 , 。 , 。 , 。土楼聚族而居,较典型地反映了土楼人家的传统宗族观念,是地方传统宗法伦理、民俗文化的实物载体。
①它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依山就势,布局合理
②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
③它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圆”思想
④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甚为奇特,它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糯米、红糖、竹片等材料
⑤是世界上少见的、极具文化内涵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⑥建成的土楼冬暖夏凉,具有很强的抗台风、抗地震能力
A.①⑥③⑤④② B.③②⑤⑥①④
C.④⑤②⑥①③
D.④⑥①②③⑤
解析④⑥谈土楼的建筑材料问题,①②谈土楼的规划布局问题,③⑤谈土楼的文化内涵,与下文相接。
答案D
11.(2014·辽宁大连双基测试)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实验者以保育院的40个小朋友为对象,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在冬天的夜晚,实验者要求儿童去取柴火,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①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教育,② ,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③ 。
解析本题文本材料的前半部分重点介绍了“拾柴火”这一试验的设计情况,后半部分则具体介绍试验的过程,①句前面的语句介绍“拾柴火”的初步试验情况,既然已经谈到了“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拾干柴,那么①句就应该是说明还有些孩子只能就近拾湿柴;并且前一句说“有些”说明人数较少,①句在说明时就应该由“较多”之类的修饰限制成分。②句前面的语句说的是“通过教育”后情况的变化,但后面一句“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就包含着许多孩子已经发生了变化——敢于到山沟里取干柴的意思,所以②句就应该表达出这个意思。③句是一个总结句,说明试验的观察所得,也就是文段首句“测定儿童的勇敢”情况试验的观察结果,所以这个结论应该是对观察到的“儿童的勇敢”情况的结论。
参考答案①而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 ②敢于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③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
12.(2015·广东高考)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含标点符号)。(6分)
(导学号50780045)
参考答案“我介意”以个人不适体验来提示吸烟者的自觉克制吸烟行为,委婉易被接受;“不可以”从受众的感受出发,明确禁止吸烟者的行为,警示效果明显。
三、作文(60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棵在深山里生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就不会被人赏识。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审题时,注意抓住材料的主要事件,弄清是什么人(或什么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这个“为什么”就是做的中心。通过阅读材料,运用以上的审题技巧可以找到如下角度:①深山里的一棵大树,被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受到人们的赏识。为什么 因为改变环境可以带来成功,改变环境可以改变生存状态。②也可以谈离开原来的环境,付出了代价;不离开自己的家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坚守我心等。
例文
天地一“放”间
矗立的参天大树,是守住自己的故土抑或移植他乡
一心为国的忠臣,是坚守自己的高洁抑或同流合污
满腹经纶的才子,是坚持自己的淡泊抑或加入官场纷争
有所舍弃才会有所坚守,智慧的人懂得舍弃,坚贞的人懂得坚守,舍弃尘世浮华的污浊,守住自己澄澈的心灵。
放赏识,守故土,得到的是一首千古绝唱。
一棵在深山里生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没有这次移植,它也许一生不被赏识,但是移植却使它付出了伤根破皮的代价。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放弃被人赏识的虚荣,就能一生守住自己的故土,守住心中的闲适安详。
岂只有公园中的大树才能茂然生长 山谷中的大树也能雄壮地撑起自己的天地。
放污浊,守坚贞,得到的是一份恬然洒脱。
他是汨罗江畔永不散去的英魂,屈原本可以与其他人一样虚假地隐藏在浑浊的世俗之中,假意地博得国君的喜爱,可是他却放弃了这种同流合污的生活,为了自己心中的圣洁,投身滚滚江水,让天地共同见证他的忠心,让后世永远明晓他的高洁!放弃污浊地生,选择傲岸地死,在生与死,叛与忠的取舍间,他守住了自己的情操,守住了自己决不妥协求荣的气节!
岂只有活着才能扬名宇内 壮烈的死也能流芳百世!
放仕途,守淡雅,得到的是千古流芳的美名。
陶渊明的仕途坎坷多磨,于是,在厌倦了尔虞我诈的纷争后,他归隐山林,几朵清菊,一杯浊酒,几亩薄田,一声清叹!他在菊中嗅到了淡泊的香气,在酒中品到了悠闲的恬静,在薄田中耕耘着自己的人生,一声清叹道出人间真情!
岂只有官场中才有贤臣 山林中也有闲适傲岸的才子!
也许,情缘太弄人,让我独羡天下义。
也许,繁花太绚丽,让我独嗅清菊幽。
也许,世事太纷繁,让我独系故园情。
天地一“放”间,千载共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