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悭吝/铿锵 缭乱/潦草 煞费心机/煞车
B.摄影/蹑足 菡萏/谄媚 差强人意/参差
C.龙蟠/幡然 氤氲/愠怒 确凿无疑/琢凿
D.叱咤/惊诧 花茎/泾渭 拾级而上/拾掇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自然煞费心机创造了黄山。黄山之美,美轮美奂;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美妙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窠臼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黄山记》这篇课文的重点。
A.煞费心机 B.美轮美奂
C.不胜枚举
D.不落窠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__。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以后又多少年,才有人来到这里。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40米的光明顶之旁的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阻不住他。他是李白。他逸兴横飞,登上了海拔1860米的莲花峰,黄山最高峰的绝顶。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李白在想像中看见,浮丘公引来了王子乔,“吹笙舞松风”。他还想“乘桥蹑彩虹”,又想“遗形入无穷”,可见他游兴之浓。
又数百年,宋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看来那时候只能这样,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得在山顶露宿,也是一种享乐。
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汪瓘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一仆前持斧斤,剪伐丛莽,一仆鸣金继之,二三人肩糗执剑戟以随”。他们只到了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只有少数人到达了光明顶。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1810米,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5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6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7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8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山的呼唤
琼 瑶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童年,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堡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高达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再没有什么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了,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桠,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林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籁……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这就是那山的呼唤。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9“这就是那山的呼唤”,联系全文看,“那山”具体指的是什么?
10作者提到自己的作品《幸运草》的写作和拍摄,在文中有何作用?
1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纵观全文,“呼唤”的内涵有哪些?
12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三、表达交流
13根据下面的内容,用平实的说明性文字概括介绍黄山。(连标点不得超过50字)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14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
(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参考答案
1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qiān/kēng,liáo/liáo,shà/shā;
shè/niè,dàn/chǎn,chā/cī;pán/fān,yūn/yùn,záo/záo;zhà/chà,jīng/jīng,shè/shí。
答案:B
2解析:A项,“煞费心机”指费尽心思,用在此处符合语境;B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用在此处不恰当;C项,“不胜枚举”指列举不完,用在此处可以。D项,“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窠臼,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答案:B
3解析:A项,“这里”与“青松翠柏”搭配不当,把“青松翠柏”改为“松青柏翠”。C项,“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D项,“受惠”的对象不正确。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答案:B
4解析: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
答案:C
5解析:从神话传说的神奇色彩这个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神话传说的神奇色彩可以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可以与诗文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6解析:引用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引述李白等人的诗文,首先是佐证斯人登山的经历,不仅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还以优美的诗文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7解析: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伏下一笔。
参考答案:回顾人类登山的历史,是为了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过程,为下文赞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人民埋下伏笔。
8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整体把握的能力,文章是以“险、奇”统领全文的,这一部分既承接“险”,又照应“奇”。
参考答案:文章是以“险”“奇”统领全文的,而这一部分正是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同时,
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
9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具体”一词,结合“童年,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那山高达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等语句作答。
参考答案:“那山”具体指的是:(1)作者童年时,在她故乡湖南乡间的一座山;(2)两年前,作者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所登上的玉山。
10解析:结合前后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写到《幸运草》的写作和拍摄起了一种过渡的作用。由往事回忆转入现实描写,由第一座山过渡到第二座山。
11解析:结合“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心中”“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等语句作答。
参考答案:(1)对童年、对故乡浓烈的思念;(2)对大自然神奇的惊叹与沉迷;(3)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不懈地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
12解析: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现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
13解析:去掉作者评价性的词句,将说明性的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组成顺畅的语段。
参考答案: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方圆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它由火山喷发而形成,主要结构成分为花岗岩。
14解析:一是要紧扣身份,如外国人、童话人物、首次来中国等;二是要体现祝愿或赞美。
参考答案:愿上海世博会像我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或:上海世博会让我仍然生活在童话之中,为我的故事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