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3自我小测:9祝福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3自我小测:9祝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0 21:3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我小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拓片(tà)        监生(jiān)
横七竖八(héng)
少不更事(gēng)
B.间或(jiàn)
炮烙(páo)
惴惴不安(zhuì)
狼吞虎咽(yàn)
C.按捺(nài)
歆享(xīn)
煊赫一时(xuǎn)
咬文嚼字(jiáo)
D.执拗(niù)
谬种(niù)
放浪形骸(hái)
陈抟老祖(t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百无聊赖 沸反盈天 惴惴不安 少不更事
B.南辕北辙
平平正正
安分耐劳
间或一轮
C.寻死寻活
瑟瑟有声
异乎寻常
走投无路
D.价廉物美
逍遥自在
清敦鱼翅
咀嚼赏鉴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很________,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2)“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________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3)晚饭摆出来了,四叔________的陪着。
(4)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________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淡然 俨然 坦然 悚然
B.悚然
淡然
俨然
坦然
C.坦然
悚然
淡然
俨然
D.俨然
坦然
悚然
淡然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B.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C.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D.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B.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打听消息的机会。
C.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人们的笑影,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D.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快速地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6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
C.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D.(祥林嫂)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三个关于祥林嫂肖像描写的语段,完成7~10题。
①(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祅,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③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7上面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
8第②段与第①段相比,祥林嫂的外貌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9第③段与前两个语段相比,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她精神上遭受重大打击造成的。这次精神上遭受重大打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次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内心世界?
10从全文看,上面三个语段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相濡以沫究可哀
林贤治  
女主人太忙了。
白天,她得外出买办日常生活的各种用品,有客人来,便上街买菜,回来还得下厨。此外,还得抄写,校对,甚或派送稿子。如果说有闲,就打毛线衣,剪裁,缝纫。海婴是极顽皮的,又得常常哄他,陪他讲故事。待到鲁迅卧病,她就更忙了。每餐,亲手把小心选好的饭菜端上楼去,按时间给病人吃药,按时间探试体温,试过以后还要在医生发给的表格上填写度数。为了鲁迅能够静养,一般的客人都由她在楼下接待。还有书报信件之类,都要她亲自拆看,必要的时候就告诉鲁迅。家庭的许多琐事,一一要她照管,比如年老的保姆病了,需要请假;海婴脱了牙齿,需要看牙医之类。她简直成了一部每天都在磨损着而又从不停止运转的机器。她陷入大量的事务里了。
她是一个刚毅的人,承受着沉重的家务,以及各种忧患,却没有一个亲属朋友可以分担。她也不需要分担。她把一切辛苦默默地吞在肚里,没有怨恨,没有倾吐,积蓄多了才化作泪水悄悄溢了出来。
鲁迅深切地体会到许广平的那一份牺牲。平时,当他觉察到许广平的疲倦,会催促她赶快休息,抱歉于自己的不断工作而没有多聚谈的机会。许广平临睡前,他每每赎罪似的陪坐几分钟。“我陪你抽一支烟好么?”“好的。”于是他便躺在旁边,从容地谈些国家大事,文坛情形,直到友朋往来,家中琐事。谈到高兴时,还会说:“我再抽一支烟好么?”同意了就更起劲地谈下去,直到许广平睡熟了,他才轻轻走开,回到写字桌跟前去。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题在《芥子园画谱》的扉页上,赠予许广平。全诗是: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究可哀。
聊借画图娱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回首间,流露着内心的深深的感激。但是,两个人也不是没有隔膜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愈到了后来愈见隔膜,这才真正是“可哀”的。年龄的差异,师生的尊卑,生理上的病态与健康,都在无形中造成了一定的距离。作为女人,许广平对鲁迅更多地表达着一种敬爱与同情。此中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当鲁迅病重时,她把纸烟听子从床边拿走,若想吸一根,则由她亲自付给。收电费的打门,她得赶快往楼下跑,生怕多打几下,惊了他的梦。
她从原来五四新女性,学运领袖的立场,向中国传统女性回归。为了应付家务,她断笔,完完全全成为爱人和孩子的附庸。关心家庭多于社会,关心鲁迅的病体多于关心他的心灵,她倦于跟踪先生思想的发展,她甘于庸常。这在一个不断探索的思想战士看来,太遗憾了。
这能怪她吗?你自己没有责任?事务的泥沼注定要淹没思想的,难道你不知道?你为什么把一切家务全都搁在她的肩上呢?
他一面渴求理解,一面又满足于孤独。感激,反抗,无奈,就这样一直纠缠下去。大大小小的冷战,也就相应地循环出现。冷战是可怕的。有时候,只要许广平说了一句在他听来不以为然的话,他就沉默,沉默到要死,最厉害的时候,连茶烟也不吃,像大病一样,一切不闻不应。或者在半夜里大量地喝酒,或者像一匹受伤的羊,躲到草地去舔自己的伤口一样,走到没有人的空地方蹲着或睡倒。有一次夜晚过后,他就睡到黑暗的阳台地上,后来海婴寻到了,也一声不响地并排睡下,这时他才爬起身来。
“做文学家的女人真不容易呢,讲书时老早通知过了,你不相信。”事后,他常常抱歉似的说。
“我得反抗一下,实地研究研究看。”这有时是许广平的答复。他或者会叹息着说:“我这个人脾气真不好。”
许广平会回答说:“因为你是先生,我多少让你些,如果是年龄相仿的对手,我不会这样的。”
这时,他会说:“这我知道。”
冷战虽不可免,许广平和海婴毕竟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了。每到灾难降临,他都会立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保护人的身份。他所以不愿意到异地疗养,固然有政治上、创作上的缘由,但也因为放不下家室之累。他说过:“相依为命,离则两伤。”他愿意承受这份负累。他是一个充满赎罪感的哲人,他比谁都更为清楚。
人类的宿命,他无法超越。
(选自《人间鲁迅》,有删节)
11“庸常”的许广平有什么特点?鲁迅对她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12鲁迅先生说过:“怜(爱护)子如何不丈夫。”请从文中找出两例加以证明。
13联系全文,解释题目“相濡以沫究可哀”的具体内涵。
14本文选自《人间鲁迅》,而花了很多笔墨写许广平,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
三、表达交流
15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把下面5个句子排列组合成一段话,只填序号即可。
①当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甚或就是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他们或自己。②深入了解作品内涵、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固然是鲁迅作品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③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支撑,把学生引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中来。④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人们……他们是否至今都还“健在”。⑤但是,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他那种认识生活、剖析生活的方法。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6从下面给出的人物中任选两位,运用对偶修辞写两则评价。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野;
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祝福》中的祥林嫂: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监”应读“jiàn”;C项,“捺”应读“nà”,“煊”应读“xuān”;D项,“谬”应读“miù
答案:B
2解析:D项,“清敦鱼翅”应为“清燉鱼翅”。
答案:D
3解析:“悚然”是害怕的样子。“淡然”是漠不关心的样子。“俨然”是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坦然”是心情平静,无顾虑的样子。
答案:B
4解析:A项,“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用以形容议论纷纷,而这句是说“合伙劫她去”这件事的影响,不合语境。应为“沸反盈天”。
答案:A
5解析:B项,缺谓语,应在“打听”前加“得了”;C项,缺介词,应在“人们的笑影”处加“从……上”,因为第二个分句“觉得”的主语应该是“她”,指祥林嫂,不能由“笑影”作主语;D项,词义重复,“突然”与“快速地”都形容很快。
答案:A
6解析:例句和D句都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B项,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C项,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D
7解析:概括时注意言简意赅,必要时可以把“地点”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沦为乞丐。
8解析:分析变化可以从其外貌、神态等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原因时要结合人物的经历,比如她受到的打击。
参考答案:第一问: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二问:因为祥林嫂刚刚遭受生活上的重大打击:丧夫失子,内心痛苦又难以表达。
9解析:祥林嫂之所以发生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她遭受的打击是巨大的。一次比一次不幸的遭遇降临到她头上,而让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的是在她捐了门槛之后,别人仍然不允许她碰祭祀器具。由此也可以判断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充满绝望的。
参考答案:第一问:捐了门槛赎罪之后却仍不准沾手祭祀,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毒雾中被歧视的命运和压力。第二问:绝望、麻木。
10解析:外貌描写的作用应从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等方面去分析。
参考答案: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对践踏、迫害祥林嫂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和迷信进行了无声的控诉,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11解析:由文中“她甘于庸常”一句看,对“庸常”的解释应在这句话之前的位置,可判定“她从原来五四新女性……”一段为答题区间。而鲁迅先生的态度则可以从下一段找到依据。
参考答案:许广平的“庸常”体现在:由学生运动领袖向中国传统女性回归;关心家庭多于社会,倦于跟踪鲁迅先生思想的发展。鲁迅对她一面渴求理解,一面又满足于孤独。感激,反抗,无奈,一直纠缠。
12解析:“怜子如何不丈夫”主要体现的是鲁迅先生身上的柔情。从文中看,他对海婴的爱护,他放不下家室之累都是充分的体现。
参考答案:“海婴寻到了,也一声不响地并排睡下,这时他才爬起身来”能看出他对孩子的爱护,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他才自动结束这种偏执的行为。“许广平和海婴毕竟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了。每到灾难降临,他都会立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保护人的身份”“不愿意到异地疗养”,他说过“相依为命,离则两伤”,鲁迅先生对自己肩上的家庭责任是清楚的。
13解析:题目本身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两人和谐融洽的关系,即“相濡以沫”;二是两人之间的隔膜。对这两层意思都分析到即可。
参考答案:“相濡以沫”,形象地点出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他们是患难与共,相依为命,不可分离的。“可哀”的是两人之间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师生的尊卑,生理上的病态与健康,都在无形中造成了一定的距离;许广平埋身在家庭事务中,为了家庭,甘愿牺牲,甘做附庸,甘于平庸,“哀”饱含着鲁迅对许广平的深深的同情。“可哀”的,还有鲁迅意识到了这一切,但又无法改变无法超越,这使他非常痛苦。
14解析:首先要明白这种写法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另外文章的出处也给人启示,既然是“人间鲁迅”,那么展现的“鲁迅”便是一个真实的“鲁迅”,描写家庭生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是必须要提及的。
参考答案:没有偏离题意。这样写,是有必要的:要理解家庭中的鲁迅,就要首先了解并理解许广平,因此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许广平,让读者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更容易把握鲁迅的家庭关系,进而更全面地把握鲁迅;也有利于作者对鲁迅的矛盾性格作议论分析。作者秉着如此真实的态度,既展示了鲁迅家庭生活的真实的一面,又很好地扣住了“人间”的内涵。
15解析:②③⑤句是观点,应该放在前面,且根据“固然”“但是”“因此”这些关联词语的关系,应排为②⑤③;①④句是举例,⑥句是总结,根据表达的内容,应该排为④①⑥。
答案:②⑤③④①⑥
16解析: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好能够像例句一样先点明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写出他的生活经历或者具体的表现。
答案示例:祥林嫂:一生若草芥,讥笑声中行乞鲁镇;残年如风烛,祝福声里惨死街头。
王熙凤:八面玲珑,放诞泼辣,明是一把火;巧言狡黠,机关算尽,暗是一把刀。桑地亚哥:孤舟中寂寞的硬汉,大海上咆哮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