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8 理性思维的深化
1.下面这段文字是用“假设分析法”进行论证的,阅读后,说说假设论证时应如何进行理性分析。
耐住寂寞
德国康德是闻名世界的大哲学家。但他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远离尘嚣,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吹捧,没有参加过什么名流聚会,没有什么领导接见的风光,他在寂寞中领悟、思考、探索天地的哲理,路不断地在寂寞下延伸。如果他耐不住寂寞,把时间、精力都用于出名和享受世俗的热闹上,他的一生可能会“丰富”些,但是,他能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宗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就是写完事例论据后,用假设的方法进行推理。
2.下面这段文字是用“因果分析法”进行论证的,阅读后,说说因果论证时应如何进行理性分析。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果分析法,就是写完事例论据后进行论据推导,得出结论。作者在列举爱因斯坦和华罗庚之例后,运用探因分析法,一层深一层地提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3.在议论中,为了深化理性思维,常常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下面的语段给出“正面”的事例,请你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续写“反面”的事例。注意所写内容要与上文连贯。
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了不使民族利益受到侵犯,在异族入侵时,挺身而出,虽受尽折磨却不变节,在“义”与“生”之间,他明智地选择了“义”,谱写出一曲悲壮的正气之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被围梅岭时,写下了“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壮丽诗篇。为了正义,陈毅以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迎接死亡;为了正义,刘胡兰毫无惧色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之下;为了正义,布鲁诺被火焚身,伽利略被秘密流放在黑森林中,直至心脏停止跳动。这些,都是历史长河中美丽的浪花,都永远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然而,极纯净的水是很少的,所以在历史的河水中,也漂浮着污秽,避免不了渣滓的存在。奸臣秦桧,卖国求荣,为苟全性命而丧失了人的本性,终于受到万人的唾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俘变节,但最终还是没能使偷生得逞,他的下场是可悲的,而丧失义节,苟且偷生,他的下场更是可耻的。
4.根据下面的感性材料,运用理性思维,写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下面的生活现象所蕴含的道理。
一位名叫阿费列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器官机能强。他还发现美术学院的不少学生视力不如常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另外,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一个人的缺陷有时候就是上苍给他的成功的信息。②缺陷可以成为一个人向上的动力和另辟蹊径的有利条件。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请在下面画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一是“深刻”,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答案:(示例)作为一门艺术,音乐也要追求“深度”(或“音乐作品也需要追求‘深度’”)。
6.逆向思维也是深化理性的一种,请你针对下列内容,用逆向思维写一段话,字数不少于150字。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句歇后语老少皆知,意思是:捉耗子本是猫的天职,狗拿耗子纯粹是管了不该管的闲事。几千年说下来,很多人觉得这个“道理”是天经地义的,但仔细想一想,果真如此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狗拿耗子”不是狗管了不该管的闲事,而是管了所有人都应该管也必须管的正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打击坏人坏事,人人有责,对“耗子”这样的坏人坏事,所有的人都应该发扬狗的精神——不是吗?当我们看到耗子束手就擒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见义勇为的狗竖起大拇指才对。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追查一下,那只渎职的猫正躲在什么地方呢?
7.阅读下面一则作文材料,经过理性思考后,写出它的寓意。
蛹和蝶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
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
蛹就问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
蝶告诉它:“从蛹的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志存高远,勇于摆脱旧束缚,勇于牺牲,付出代价,才能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确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二是范围上,“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后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三是态度上,“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层次一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仪式的普遍性,同时也引出本次作文的写作核心词“仪式”。
层次二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4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其一是“祭拜祖先”,这侧重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与延续性。祭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神圣而虔诚的,同时,中国人也在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其二是“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表现,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里,有“五常”的说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礼”即“五常”之一,而中国的“礼”往往是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婚丧嫁娶更为重要的了,婚丧嫁娶也是日常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行为。其三侧重体现仪式的特定纪念价值,例如毕业典礼、成人礼等等,这些仪式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其四侧重体现仪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第一行字这样的日常仪式行为,引导考生对仪式的多层次思考,加深考生对仪式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的仪式性行为的列举,也在提醒考生仪式并非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行为。
层次三呈现了对仪式的三种不同的观点态度。每一个观点即为一个思考角度,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三种观点,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观点则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认同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一强调仪式流程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应该说,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能成为仪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行为仅是随机的,而不是稳定的,或者无甚意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二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应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二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可见,对于观点二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三强调的仪式是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三留下的思考其实很宽泛,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并不是就可以去除仪式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
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范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的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的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折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点评:本文作者冷静审题,思路清晰。
首先,考生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