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6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21:0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6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沛理解诗意,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领会意境,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诗,理解诗句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
2.朗读、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3.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想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进行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故事,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教师导言:同学们,看看这美丽的大自然吧,大自然的万物总是那么美丽和谐,使大自然如此的诱人。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随着多媒体画面转向庐山,教师话题转移:庐山风景迷人,古往今来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曾熟悉的诗人李白也曾到此一游,并即兴写下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21·世纪
教育网
3.指名读课题,指导说明课题中的关键字“望”,(从远处看的意思。)瀑布(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2-1-c-n-j-y
4.简单介绍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多媒体出示古诗。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自由读古诗,交流学习文中的生字。  
3.用字组词。
瀑:瀑布、飞瀑。
炉:火炉、锅炉、炉子。
遥:遥远、遥望、遥控。
疑:怀疑、疑问。
银:银河、银色、银子。
4.读读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教师巡视点拨。
5.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师生同读。
6.指导背诵。
三、再读古诗,质疑深探。
1.谁指名读第一句诗,师生评议。
(1)互相交流说一说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香炉
紫烟)
(2)教师讲解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多媒体出示香炉峰和香炉的图片,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3)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图片理解“紫烟”。(山上水气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烟雾。)
(4)教师讲解,由于瀑布从高处飞流直下,水气蒸腾而上,在阳光的照耀下,远远看去,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整个香炉峰云雾缭绕。
(5)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来读古诗第一句。老师相机指导,读出感情和气势。
2.指名读第二句诗,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1)指名读古诗第二句,说说“遥”的意思(远处)。
(2)教师启发学生了解“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让学生明白是在远处看,“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遥看是什么意思?从远处看。
(3)小组交流:从远处看瀑布怎么样?(挂前川,川:河流。)
3.小组交流,结合词语和图片理解第一二句诗的意思: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学生读古诗一二句,读古诗的意思。)21
cnjy
com
4.品读古诗第三句。
(1)指名读古诗第三句。
(2)小组交流朗读感悟。
(3)检查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①从“飞和直下”体会到什么?(瀑布流动速度很快)怎样读好这句诗?(声音洪亮,读出瀑布的气势。)
②三千尺”有多高:“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在这首诗中李白有意把数字夸大了。【版权所有:21教育】
③课件出示有关诗句,引导学生吟诵,体会这种写法。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④三千尺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高?(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4)课件出示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视频。让学生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①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5.理解古诗第四句。
(1)指名朗读第四句。
(2)理解体会句子中的词语。
①“银河:在晴天的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叫“银河”,瀑布看上去跟银河很相似。
②“疑”:怀疑。
③课件出示有关诗句,引导学生吟诵,体会“疑”的意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④“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指导朗读:想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朗读时,语调平稳有力,带着神往的表情,“落九天”要读出给人以瀑布很高很长之感。)
3.小组交流,结合词语和图片理解第三四句诗的意思: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学生读古诗三四句,再读古诗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自由练读:把自己当作遥望庐山瀑布的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3.教师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香炉峰、紫烟、瀑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画。让我们想象着这美景,再有滋有味地把它背下来。【出处:21教育名师】
4.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背诵整首诗。(看图背、指名背、齐背、比赛背)
五、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搜集并积累李白的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3.《望庐山瀑布》改写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诗人李白乘着酒兴去景色秀丽的庐山游玩。李白来到庐山脚下,远远望去,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上的云雾,显得格外耀眼,就像是香炉里飘出的紫色的烟。李白放眼远眺,只见瀑布像一条无比宽大的白色绸带挂在山前,真是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啊!瀑布从山上飞流直下,激起的水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瀑布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犹如千军万马在奔腾。远远望去还以为是银河落到了人间呢!李白如痴如醉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他感动了。这时,美妙的诗句在他脑海中出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1教育网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21·cn·jy·com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ài)
齐读课题。【来源:21cnj
y.co
m】
2.汇报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3.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4.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教师介绍: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自由朗读,探究诗意。
1、揭题讨论:
(1)小组交流理解题目“鹿柴”的意思。(通“寨”,诗人在终南山下辋川有一处住宅群,鹿柴是其中的一个地方。)
(2)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维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维的诗。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www.21-cn-jy.com
2.学习前两句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代表发言,教师小结①但:只。②闻:听。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教师小结: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3.学习后两句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代表发言,教师小结①返景(yǐng):同“返影”,返照的日光。这里是说日光斜射进深林。景:深林。②复:又。③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教师小结: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3.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4.指导书写。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三、体会感情,深入探究。
1.自由练读、背古诗,互相交流,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小组交流: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4.教师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精挑细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括号内)
(1)《鹿柴》中的“柴”读(

  A.zài
  B.cái
  C.zhài
  D.chái
(2)“但闻人语响”中的“闻”意思是(

  A.用鼻子闻味
  B.用耳朵听见
  C.用眼睛看见
(3)“返景入深林”中的“景”读(

  A.jǐng
  B.yǐng
  C.jīng
(4)“复照青苔上”中的“复”意思是(

  A.又
  B.反复
  C.恢复
2.诗句赏析。
(1)本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_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2)第一句写空山_____;第二句写_____;由无人到听人声,更加突出了山林的_____。
(3)第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
3.默写写首诗。
4.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精挑细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括号内)
(1)《鹿柴》中的“柴”读(C.zhài

(2)“但闻人语响”中的“闻”意思是(B.用耳朵听见)
(3)“返景入深林”中的“景”读(A.jǐng)
(4)“复照青苔上”中的“复”意思是(A.又)
2.诗句赏析。
(1)本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黄昏时分的幽静景色。
(2)第一句写空山无人;第二句写有声;由无人到听人声,更加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3)第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幽静。
3.默写写首诗。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板书设计】
设计:
        
36古诗两首
           鹿柴
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静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鹿柴》这首诗是一首景美情真的诗篇佳作。通过诗人对幽静山林的描绘,再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十分亲近,融为一体的感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教学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的适时点拨,使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之美,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们想象力,品出了诗境的一些味道。21cnjy.com
第二步:在教学中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步:整节课贯穿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感情——朗读背诵,为作业的完成做铺垫。2·1·c·n·j·y
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时,有不少同学的观点是一样的,不能主动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悟。21
cnjy
com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之中,我一定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