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5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学会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能够流利诵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并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象画中美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的词句和喜欢的段落。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重点难点
反复吟诵两首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古诗感受古代诗人语言的凝炼、诗句意境的深远,古诗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意境的深远,音韵的和谐,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诗中的生字,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具准备】
查阅诗人资料,搜集相关古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很喜欢春天,老师也非常喜欢春天,你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自主交流)你能给大家介绍你看过的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诗歌吗?(举手发言)
2.教师小结:春天是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绚丽多彩,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都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文章和诗篇,谁能给老师和同学们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图画,启发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教师评议,小结: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学生齐读课题。
4.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作者苏轼,教师适时点拨。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称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诗、词、书法。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和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第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三两支、鸭先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①三两支:两三支。②鸭先知: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www.21-cn-jy.com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21
cnjy
com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3、4行)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蒌蒿、卢芽、河豚、欲、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①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②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③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④欲:将要。 ⑤上:指逆江而上。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21cnjy.com
(4)想象当时的情景,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感情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指名再读。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4.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课件小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5.练习背诵古诗。
四、深入探究,积累实践。
1.多媒体出示问题,反馈所学知识。
(1)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2)这首诗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静的景物有竹、桃花、水、蒌蒿、芦芽,动的景物有鸭、河豚。)
(3)“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看不到,这是作者想到的。)
2.学生小结学法:理解古诗题目------了解古诗作者-------解释重点词句------弄懂古诗诗意------品味古诗的意味。
3.教师小结课文教学。同时完善板书。
五、自由发挥,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名句。
2.师生互相简单介绍自己了解的描写春天的诗歌和文章。开展课外读书竞赛。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比一比,组词语。
芦(
)
借(
)
放(
)
蒌(
)
户(
)
惜(
)
牧(
)
楼(
)
2.读《惠崇春江晚景》,完成填空练习。
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句描写的是惠崇的一幅名为(
)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
)、(
)、(
)、(
)、(
),动的景物有(
)、(
),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
)来了,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21·世纪
教育网
3.先解释加点的字,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芦(
芦笋)
借(借书)
放(放学)
蒌(蒌蒿)
户(户外)
惜(爱惜)
牧(放牧)
楼(高楼)2-1-c-n-j-y
2.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惠崇的一幅名为(《春江晚景》)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竹)、(桃花)、(水)、(蒌蒿)、(
芦芽),动的景物有(鸭)、(河豚),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春天)来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1)①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②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③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④欲:将要。 ⑤上:指逆江而上。(2)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看到的
竹林
桃花
春江
鸭子
蒌蒿
卢芽
想到的
河豚欲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诗中的生字,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写的事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具准备】
查阅诗人资料,搜集相关古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吗?说一说你了解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自主交流)你能给大家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吗?(举手发言)2·1·c·n·j·y
2.教师小结: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得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得“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得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得“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3.激趣导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晴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作家杜牧的《清明》。(板书课题:《清明》)学生齐读课题。21
cnjy
com
4.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作者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和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第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②纷纷:形容多。③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21教育网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来源:21cnj
y.co
m】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3、4行)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借问、遥指、杏花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①借问:请问。②遥指:指向远方。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4)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感情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指名再读。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表达了作者怀念逝世亲人的的思想感情。)
4.感受古诗的韵律: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出来。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课件小结: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出处:21教育名师】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5.练习背诵古诗。
四、深入探究,积累实践。
1.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中的呢个词语用得最妙?能说出你的理由吗?(纷纷)
教师小结:“纷纷”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我们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细)与境界(迷人)。“纷纷”一词,还写出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2.在第一句诗中你还对哪个词语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行人”“断魂”。
细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逝去亲人之际,可作者却独自一人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作者的愁绪。
3.教师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这三个词语,我们体会了作者在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绝艺。
4.你从“遥”“杏花村”中有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指名发言)
教师小结:“遥”的使用非常巧妙: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韵味,引起了无穷的想象。“杏花村”: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教师小结:作者到此截然收笔,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虽然结束但留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5.课堂小结,完善板书。
五、自由发挥,拓展延伸。
1.分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诗,如《山行》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比一比,组词语。
芬(
)
欲(
)
魂(
)
遥(
)
纷(
)
浴(
)
槐(
)
摇(
)
2.先解释加点的字,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 芬(芬芳)
欲(欲望)
魂(魂魄)
遥(遥远)
纷(纷纷)
浴(洗浴)
槐(槐树)
摇(摇动)www-2-1-cnjy-com
2.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②纷纷:形容多。③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④借问:请问。⑤遥指:指向远方。⑥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清明节那天,细雨如丝,在微风的吹拂下,雨丝飘洒在嫩绿的草地上,草叶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诗人在异乡的田间小路上走着,无心欣赏这万紫千红的景色,因为诗人离开了亲人,不能和亲人一起去扫墓,不能和朋友一起去踏青。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诗人想到了借酒浇解愁,可是到哪去找酒家呢?诗人皱起了眉头。诗人抬起头,远远地看见一个小牧童骑在一头黄牛上,诗人喜出望外,马上快步走到小牧童的面前,彬彬有礼地说:“请问,你知道哪里有酒家?”牧童低下头打量了一下诗人,指着远方的一个村子,笑眯眯地说:“您看,远处那个开满艳丽的杏花的地方有一个村子。村中有个‘杏花村’酒家。”诗人谢过牧童,便向那个村子奔去。【版权所有:21教育】
【板书设计】
清明(唐)杜牧
时间:
清明
天气:
雨纷纷
地点:
路上
行人(心情):欲断魂
牧童(动作):遥指
【课后反思】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的题画诗。诗歌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诗人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读者如临其境。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21·cn·jy·com
第一: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第二:在读中理解诗句,领悟情感。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
第三:指导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读书、表达、分析、理解的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
第四:引导学生善于对课外知识进行了解与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第一: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由于学生对清明了解较少,在教学古诗前,我由介绍祖国的传统节日进入对清明的介绍,对清明进行了简单介绍。
第三:在教学诗意时,我引导学生以理解重点词语为突破点,结合课件中与古诗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解疑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进行课外积累的教学内容较少。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古诗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有关古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