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一幅难忘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文中的字词。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感受老大爷美好的心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 “风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这句话。教学中,教师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优美的词句中体会美丽的风景,从老大爷划回船等作者画画到天黑的行为,体会老大爷真诚美好的心灵。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赏画激趣: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欣赏图片中的风景,感受这幅画的简单和朴素。 www.21-cn-jy.com
2.课件出示:这样一幅简单的画,却被放在了我习作本的首页,是因为它有不平常的来历。(学生齐读。)
3.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了解这幅画不平凡的经历,感悟“我”把这幅简单的画放在习作本的首页的原因。板书课题:一幅难忘的画,学生齐读课题。21*cnjy*com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1.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2.开火车分段读课文,学生相互评议纠错。
3.谁来说一说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宽阔的云天下面,一条河,一只船,船上安然地坐着一位老大爷。老大爷的神情有些特别,亲切而又陌生地盯着什么,手里拿着烟袋,嘴巴微微地张着。)【来源:21cnj*y.co*m】
4.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生自由读课文2~10自然段。
(1)赏析“美丽的风景”。
①一次,妈妈带我到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去写生。请同学们用笔勾画出描写“美丽风景”的句子。
②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一次,妈妈带我到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去写生。
“妈妈,你看哪,这儿的河水多美,还有小船!”我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身旁清澈的河水,粼粼的水波上停泊着的一只小木船,立刻高兴地画起来。
③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学生欣赏景色,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连绵”、“清澈”、“粼粼”等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环境的优美。
(2)感悟“美好的心灵”。
①我正要画小木船时,它却划走了,当时我的心情怎样?(我焦急、懊恼……)
②当我懊恼时,出现了什么奇迹?(船划回来了,并准确无误地停在原来的地方。)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我高兴极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③从小木船的变化,可以看出老大爷是个怎样的人?(可以看出老大爷的真诚善良的心灵。)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并小结。)
从“水波散开”、“准确无误”,看出老大爷技艺高超。从“居然划回来了”、“别急,我等着”、“划着小木船走了”可以看出老大爷的真诚善良的心灵。
④老大爷已经把船划走了,又为了什么划回呢?(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为了成全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画画。)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⑤老大爷的真诚善良后边还有体现吗?对老大爷划走,划回的这一过程作者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独特的动作、语言、神情,这是描写人物的绝招!瞧!从老大爷娴熟的动作,朴实的语言,善良的神情,我们就体会到了他的助人为乐,真诚善良。)www-2-1-cnjy-com
⑥当画画完时,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我感到高兴,还有一些激动。)
⑦这时,妈妈是怎么说的?(“风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勾画出有关的句子自由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出处:21教育名师】
⑧小组共同讨论妈妈的话:“风景是美啊,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那最美的是什么?(老大爷的美好心灵。)【版权所有:21教育】
2.同学们,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喜爱这幅画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一件事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帮助,一个举动会让人感动不已。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为了满足“我”的心愿,主动把船划回来,静静地等我画画到天黑,然后又默默地把船划走了。“我”不能忘记老大爷带给“我”的幸福和喜悦,是他美好的心灵点缀了山明水秀的风景,让人心明眼亮,豁然开朗。
4.学生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老大爷美好的心灵。
四、了解写法。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自由交流,了解写法。
2.教师点拨:课文先写一幅难忘的画,再由这幅画回忆起画画时的故事,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倒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一件礼物能让人心情激动,一件小事能给人带来很大的的帮助,一句话温暖的话会温暖人的心房,一个微笑会给人带来美好的希望。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令自己难忘的事物。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件物。
3.鼓励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日记“难忘的××”(一本书、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文具盒……)提醒学生:一定要写清为什么难忘,还要写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21*cnjy*com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shān mínɡ shuǐ xiù
一次,妈妈带我到一个( )的地方去写生。
lián mián
“妈妈,你看哪,这儿的河水多美,还有小船!”我望着远处( )的
lín lín tínɡ bó
群山,身旁清澈的河水,( )的水波上( )着的一只小木船,立刻高兴地画起来。21教育网
dǎo méi
可是,我正要画那只小木船时,一阵水波散开,小木船划走了。“真( )!
rónɡ yì
人家好不( )画的。缺了只船,怎么行呢?妈妈……”我急哭了。我想妈
é luǎn shí
妈一定会来帮我出主意的。可是,没有人应声,妈妈到前边的河滩上拣( )
ào nǎo
去了。我( )极了,真想把画夹子摔了。
2.写反义词。
宽阔——( ) 陌生——( ) 简单——( ) 准确——( )
3.词语巧搭配。
( )地张着 ( )地说 ( )的群山 ( )的河水
( )的水波 ( )的画 ( )的来历 ( )的地方
4.精彩语段回顾。
这时,就像一个奇迹,船居然划回来了。夕阳下的船夫似乎没有什么表情。小木船准确无误地停在原来的地方了。我高兴得直想跳,赶快继续画起来。
(1)“准确无误”说明了 。
(2)用“居然”写一句话 。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
一次,妈妈带我到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去写生。
“妈妈,你看哪,这儿的河水多美,还有小船!”我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身旁清澈的河水,粼粼的水波上停泊着的一只小木船,立刻高兴地画起来。
可是,我正要画那只小木船时,一阵水波散开,小木船划走了。“真倒霉!人家好不容易画的。缺了只船,怎么行呢?妈妈……”我急哭了。我想妈妈一定会来帮我出主意的。可是,没有人应声,妈妈到前边的河滩上拣鹅卵石去了。我懊恼极了,真想把画夹子摔了。21cnjy.com
2.写反义词。
宽阔——(狭窄) 陌生——(熟悉) 简单——(复杂) 准确——(错误)
3.词语巧搭配。
(微微)地张着 (轻声)地说 (连绵)的群山 (清澈)的河水
(凛凛)的水波 (难忘)的画 (不平常)的来历 (美丽)的地方
4.精彩语段回顾。
这时,就像一个奇迹,船居然划回来了。夕阳下的船夫似乎没有什么表情。小木船准确无误地停在原来的地方了。我高兴得直想跳,赶快继续画起来。
(1)“准确无误”说明了老大爷技艺高超。
(2)用“居然”写一句话:旅游回家发现一个暑假没人管理的小金鱼居然还活蹦乱跳,还是那么惹人喜爱。
【板书设计】
一幅难忘的画
老大爷:划走 划回——急人所急,想人所想
“我”: 焦急 高兴——我习作本的首页
妈妈: 风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
【课后反思】
《一幅难忘的画》教学反思
《一幅难忘的画》是西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为了满足“我”的心愿,主动把船划回来,心甘情愿地配合作者完成一幅写生画之后,直到天黑,悄然离去,“我”不能忘记老大爷带给“我”的幸福和喜悦,是他美好的心灵点缀了这山明水秀的风景,让人心明眼亮。
本单元主题是美好品行,尽责奉献。共四篇课文,给学生展示了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芒、充满人文情怀的世界,使读者经历一次又一次感动,体会到生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21·cn·jy·com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通过导课,激发兴趣。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欣赏图片中的风景,感受这幅画的简单和朴素,达到赏画激趣的目的。通过课文中的一句话“这样一幅简单的画,却被放在了我习作本的首页,是因为它有不平常的来历。”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了解这幅画不平凡的经历,探究把这幅简单的画放在习作本的首页的原因的兴趣。2·1·c·n·j·y
第二步:赏析风景,感悟美丽。鼓励学生用笔勾画出描写美丽风景的句子,感受“我”高兴的心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环境的优美。21·世纪*教育网
第三步:抓住关键,感悟心灵。引导学生通过“我”心情的变化和老大爷的动作、语言、神情,来感悟老大爷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的真诚善良的心灵。
第四步:教师总结,升华感情。通过教师对全文的总结,引导学生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老大爷美好的心灵。2-1-c-n-j-y
第五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在练笔中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同时达到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和交流,而忽略了读的训练。
今后改进的方案:通过这次讲课,我深切地认识到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之中,对于略读课文虽然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要通过略读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就要充分重视“读”的重要性,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读把课文读懂,了解文章大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读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