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16:19: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3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4.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21教育网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自古至今,大多文人墨客总是喜欢以文会友,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中有许多是以“友情”为题材的。21*cnjy*com
2.鼓励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与“朋友”与“友情”有关的古诗。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友情”是一个从古到今永恒不变的话题。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有一对知心好友即将分别,他们一个是诗人高适,一个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大。临别之际,高适触景生情,挥毫作诗,赠别友人,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别董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版权所有:21教育】
4.了解作者:高适——唐代诗人,早年很不得志。一度做过封丘县尉,不久投笔从军。由于他参加军队的时间很久,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写了不少边塞诗。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奔放。21*cnjy*com
5.了解董大:董大——名叫董庭兰,因排行第一,所以称董大。他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非常失意。
二、朗读古诗,探究初成。
1.课件出示: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读后交流:
(1)这是一首描叙什么的古诗?(送别诗。)
(2)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3.学生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4.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1)董大: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2)千里:表示虚数,极言其广。【出处:21教育名师】
(3)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4)曛:太阳落山时的昏暗光线。
(5)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
(6)谁人:哪个人。
(7)君:古代对人的尊称,你,这里指董大。
5.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1)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的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正是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www.21-cn-jy.com
(2)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大的劝慰: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2-1-c-n-j-y
三、再读古诗,质疑深探。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课件出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指名学生朗读。
(2)鼓励交流:读了这两句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引导了解: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看课文插图,想象一下,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凄凉、寒冷、空旷)此情此景,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给人以荒寒凄凉的感受。)
2.教师范读前两句诗,学生交流: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1)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的狂啸声,感觉到北风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看到了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看到了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感觉到凄凄惨惨。
3.谈话过渡: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别董大,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阅读诗的后两句进行了解。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课件出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自由阅读,看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别董大时的心情?(愁)
(2)这里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一是与朋友分别;二是感觉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3)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劝慰朋友。)
(4)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这里的“君”指谁?(“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教师小结: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由于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作诗劝慰好友。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通过描写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表现出离别时凄凉的情景。其中大雁南飞隐喻董大即将远行。后两句抒情,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2.知道感情朗读。
(1)读准节奏。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2)读出感情: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3.学生感情朗诵,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阅读积累。
1.课件出示送别诗词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
2.学生自由阅读积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别董大》。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默写古诗《别董大》。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董庭兰啊!2·1·c·n·j·y
3.《别董大》改写
我的好朋友董大要走了,我的心情有点凄凉。
你看,天空那弥漫千里的黄云,让太阳也暗淡无光,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北风呼呼地刮着,好像在逼着那只孤独的大雁快点向南方飞去。就在这时,鹅毛般的雪花到处纷飞,好像也来为我的好朋友来送别。
董大见我来为他送行,显得有些感动,但这也掩饰不住他内心的凄凉。我安慰他说:“以你的才能和名望,天下哪会有人不赏识你这位著名的琴客呢?就算你走到天涯海角也还是会有人赏识你的呀!”董大感激地说:“我一定会记住你的这番安慰和鼓励,我不会让你失望的。”说罢,他依依不舍地离我远去。
望着好朋友远去的背影,我匆匆写就了一首诗: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4.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过程 】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鼓励学生自愿朗诵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师生评议。
2.课件展示,学生自由朗读。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互相交流这些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送别诗。)
4.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1.教师导言: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21·世纪*教育网
传说一年春天,李白漫游到安徽泾县,这里离汪伦家乡很近。一直敬仰李白的汪伦知道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决心把李白请到家里住上几天,以便向李白求教。汪伦知道李白喜爱四处奔走,游览大好河山;喜欢饮酒吟诗,结交朋友。他见到了李白,对李白说:“先生好游,敞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喜饮,舍邻有万家酒店。能否到我家乡做客?”李白答应了,并来到汪伦的家乡——桃花潭,只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株桃树,孤零零地开着花。桃花树边有座茅屋,门前挑着一面杏花酒旗,上面写着“万家酒店”四个大字。李白恍然大悟:哦,汪伦所说的“十里桃花”原来是指乘舟泛游十里才能见到一株桃花;“万家酒店”原来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连说:“你很聪明,我们交个朋友吧!”于是,李白便在汪伦的家中住下了。他们每日促膝交谈,饮酒作诗,很是快活。李白一住就是半个月。一日,李白想起与好友孟浩然在武昌有约,便告别汪伦要走。临行时,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李白十分感动,便吟诵《赠汪伦》一诗给汪伦。两人挥泪而别。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2)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学会生字,初步理解。
3.检查自学成果。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利用课件小结:
①汪伦:李白的朋友。
②将欲:将要。
③忽闻:忽然听见。
④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⑤桃花潭:在今安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⑥千尺:很深。
⑦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⑧不及:不如;比不上。
⑨情:情谊。
4.互相交流: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体会感情,深入探究。
(一)品读第一、二句古诗,读中悟事。
1.看书本上的插图,互相交流:船上的人是谁?(李白)岸上的人是谁?(汪伦)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李白乘舟将欲行。)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李白乘舟将要干什么?(离开。)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行。)
3.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依依不舍。)
4.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行?(踏歌。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后来也指“行吟”,既漫步而歌。)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深厚。)
6.指导朗读: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
(二)朗读三、四句古诗,读中悟情。
1.互相交流: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不是。诗人运用夸张的写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3.教师小结: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的,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来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来源:21cnj*y.co*m】
(三)指导朗读。
1.再读古诗,体会李白和汪伦深厚的情谊。
2.指导诵读:“李白乘舟将欲行”,读出不舍之意;“忽闻岸上踏歌声”,读出惊喜的感觉;“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意味和“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蕴含的深情厚谊。
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入境悟情。
1.课外搜集描写送别或友情的古诗。   
2.办一期与送别或友情有关的古诗手抄报。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赠汪伦》。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根据对古诗《赠汪伦》的理解,完成练习。
(1)这首诗以叙事开头:“ ”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 ”,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 ”,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 。21cnjy.com
(2)三四两句叙事抒情。“ ”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李白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 ,却总及不上 。“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这里用“ ”来和“ ”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21·cn·jy·com
3.根据对古诗《赠汪伦》的理解,完成练习。
(1)这首诗以叙事开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
(2)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李白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别董大》这首送别诗有它的特色,作者在送别友人时没有仅仅表达离别之情,而是主要着意于劝慰友人,借以赞扬他天下驰名。格调显得开朗、清新。前两句写景,极富有西北的景色特点,也渲染了互相间的浓厚的离别之情。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意境也豁然为之开朗、清新。www-2-1-cnjy-com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汪伦以独特的方式为之送行;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节课中,“读” 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第二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展开对话。教师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选择的时空,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交流。
第三步:以“情”为主线,通过课件的演示,教师语言、动作、表情的感染,通过充满激情的点化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产生共鸣。并将诗情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连接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意义的独特建构,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教育,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第四步: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我充分地肯定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一直激励学生要用这些方法去学古诗。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忽略了用到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从而对古诗情感的感悟不很到位。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今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感悟诗情。例如在《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再如,在《赠汪伦》一诗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轮流担任李白、汪伦、村民等角色进行表演,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课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