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教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教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30 20:3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2.掌握匈牙利改革,并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3.掌握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对匈牙利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到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东欧剧变。21教育网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1·cn·jy·com
教学重点
匈牙利改革。
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讲解分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教师对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作出分析。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www.21-cn-jy.com
2.联系比较法。在学习本课时,可以联系中国史的内容,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取知识。
3.讨论法。对于课本中通过讨论能自己解决的部分内容,可以运用此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1956年10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街头,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大群人聚集在街头,其中的一些人用绳索套住斯大林雕像,一声呐喊,巨大的雕像应声倒地,雕像的头部与身体部分断开,雕像的身体部分也碎成了几段。这是当时著名的“匈牙利事件”中出现的一幕。这次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它又引起匈牙利社会的哪些变化?学习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2·1·c·n·j·y
[导入语示例二]
现在请大家翻开课后“自由阅读卡”,看里面的内容。196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按照自己的民族特色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在这一要求的推动下,捷党中央决定由主张改革的杜布切克担任第一书记。三四月间,捷共中央通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主要内容是: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改革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注意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调整对外政策,在发展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全面展开,被称为“布拉格之春”。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遭到苏联的反对,苏联认为它背离了“社会主义轨道”。1968年8月,苏联等5个华沙条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苏军占领了布拉格,绑架了杜布切克等领导人。在苏联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进程被迫中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中断“布拉格之春”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与苏联有没有关系呢?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看书把课本上关于匈牙利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找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建立了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学生回答]二战后,东欧国家大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为十几个国家。
[教师提问]东欧国家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时,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进行?
[学生回答]东欧国家在进行建设时,大都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
[教师引导]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回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学生回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21cnjy.com
[教师分析](根据挂图讲解)“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1948年南斯拉夫因与苏联冲突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1962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决裂,退出阵营)。
东欧国家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共同的背景,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共同的背景,它们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并在苏联的支配或影响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立新政权的过程中,苏联这一外部因素的介入程度有所差异。21·世纪*教育网
东欧各国在战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后,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首先,通过土地改革和工商业的国有化,摧毁了旧制度,然后,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同于苏联的社会结构。由于除捷、德外的大部分东欧国家战前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战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运动对于推进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联同样的弊端。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抑制了国民经济的活力;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实行强迫命令,粮食义务交售指标过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照搬苏联模式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国家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强烈要求,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匈牙利的改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来源:21cnj*y.co*m】
[板书]2.“匈牙利事件”和匈牙利的改革
[教师引导]请大家把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下,并能叙述过程和主要措施。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匈牙利事件”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11月4日。1956年2月苏共20大对斯大林全面否定之后使东欧各国共产党中出现了持不同政见者。在匈牙利这种动荡局面由于对本民族历史的爱国主义狂热而进一步恶化:左翼知识分子唤起了对匈牙利1849年革命时的爱国诗人和革命烈士——裴多菲的纪念。21*cnjy*com
苏联为了平息匈牙利的这种局面,促使了遭人憎恨的作为斯大林忠实追随者的党的领导人之一的马加什·拉科西的下台,但这只能进一步强化对民主化的要求。农业的歉收和燃料的短欠使局面越来越严重,广大人民对苏军撤出匈牙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10月23日,学生和工人示威游行,推倒了斯大林的雕像。最初苏联相信可能与匈牙利的新政府合作:苏军开始撤出,两位以前遭受拉科西迫害的领导人,伊雷姆·纳吉和亚诺什·卡达尔分别被任命为总理和党第一书记。纳吉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宣布匈牙利退出华约,寻求一种中立地位,使匈牙利成为类似于奥地利和瑞士这样的国家。
这些改变对苏联或卡达尔来说都太快太激烈了,卡达尔于是离开了布达佩斯在匈牙利东部建立了新政府,宣称要把共和国从法西斯的反革命暴乱中拯救出来。卡达尔在苏军坦克的支持之下于11月4日返回布达佩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大约20万难民逃亡西方,但由于英法当时正忙于应付苏伊士运河危机,所以西方大国并没有可能介入此事,苏联随后逮捕并以反革命的罪名处决了纳吉和其他突出领导人。1956年首次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在卡达尔当政期间虽依然保留,但在外交上却没有任何大的改变。21*cnjy*com
[教师提问]匈牙利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学生回答]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在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
[教师引导]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这些改革措施,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60年代、70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但由于70年代大量借外债,到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教师分析]匈牙利在所谓“拉科西年代”(1948~1956年)曾有过惨痛的教训,有过令人心酸的悲剧。举世震惊的“匈牙利事件”曾在匈牙利人的胸口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57年以卡达尔为首的新的领导执政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人民、让思想界、也让党自己讨论:为了不使过去的悲剧重演,需要纠正哪些错误的政策和做法,需要在制度上和观念上确立什么样的保证?“痛定思痛”,这话用来形容当时的匈牙利人是非常恰当的。
匈牙利的共产党人牢牢记住了这样一个教训:昔日的悲剧,不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性质造成的,而是由于行使权力的错误方法、政治体制起了坏作用;社会紧张和政治错误始于对党内关系准则的破坏和歪曲,如果共产党里不出现专横跋扈、骄傲自满、官僚作风和主观主义,不可能给社会和人民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他们的结论是:消除错误应当首先从作为政治体制核心的执政党开始。【出处:21教育名师】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匈牙利实行了一套让宏观计划的有力指导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避免了苏联一味追求计划性、南斯拉夫过于偏重市场观的倾向。它取消了国家指令性计划,但保留了中央利用税收、信贷等手段影响企业的权利;它建立了劳务、技术、资金和生产资料市场(尽管仍不完善),同时树立起政府法令和各种合同的权威性及约束力;它的企业委员会和代表会议,既包括相当数量的工人、职员和知识分子,又有党、团、工会及企业行政部门的代表,使利益的各个层次、各种因素之间构成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政治体制上,匈牙利既看到了苏联那种过度集中、缺少民主参与机制的弊端,又注意到南斯拉夫过于分散、导致非稳定格局的问题,在权力结构上努力使民主化与相对集中统一起来。在匈牙利,共产党依然是强有力的和唯一的执政党,但工会、农业社联盟、爱国人民阵线和社会舆论在大政方针及各项具体政策的制订上也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在决策方面,党可以提出建议,政府是行政当局,但国会有权否决政府的任何议案(事实上已有过这种例子);在意识形态方面,党表明它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争取对社会的思想领导权,但这种领导权是一种开放的、可供争论的东西,并不妨碍其他观点和流派的存在和发展。
匈牙利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全方位改革”搞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其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配套进行;体制的改革与观念的改革同步展开。在这两方面,“匈牙利道路”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看,匈牙利的政治体制的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一道经历了时期相同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7~1967年,分析和批判前些年的错误,同过去的政治路线及采用的方法划清界限占首要地位。匈党和政府在稳定经济、实行新的农业政策、进行第二次合作化运动、酝酿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力图在同前一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立场。恢复法制,缓和与教会的关系,采取广泛的联盟政策,重新建立党与群众团体的联系,修改党的文艺政策,加强党内民主生活……虽然政治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第二阶段从196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改革的全面推行,促使人们思考更多的问题和对政治体制作深刻的变革。匈牙利人从这时起开始认识到,揭示利益结构的构成和各种利益关系的作用,解决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建立必要的协调与妥协,是使政治体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条件。取消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和合作社的自主权,发展公民的政治自由和舆论的社会影响,改变农业社和集体企业的干部任免方式,加强对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的监督……体制的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一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中产生的大量争论和冲突,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停滞,暴露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新的经济困难出现。
[教师引导]上一世纪的改革中,除了匈牙利外,东欧国家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都成效不大。特别是在苏联模式的控制下,改革大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下面我们以“布拉格之春”为例,来看当时东欧国家的变革。(引导学生看课后“自由阅读卡”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过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布拉格之春”的出现和中断说明了什么?大家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布拉格之春”的出现说明,东欧国家要求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的束缚,实行经济政治改革,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布拉格之春”的中断说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阻力大,曲折多,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说明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已发展到对东欧国家的改革进行武装干涉的程度。2-1-c-n-j-y
[板书]3.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布拉格之春”
[教师过渡]从匈牙利的改革和“布拉格之春”被人为地中断,我们可以看出,东欧国家的改革并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模式。这就势必导致这些国家的改革不可能深入,事情正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就进入一个死胡同。改革的失败,直接造成了这些国家政局的动荡,最终出现了“东欧剧变”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内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板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东欧剧变”这一目下的内容,了解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并能使其条理化。【版权所有:21教育】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经济状况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外债负担过重,改革进入死胡同,苏联放松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这些地区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教师讲解]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如波兰、匈牙利通货膨胀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期,波兰和匈牙利的通货膨胀率常在两位数,人民生活降至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虽然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的程度和原因各不相同,但从主观指导的失误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一味追求高速度,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由此引发了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大举借债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10年中,东欧各国急于用外国贷款迅速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大借外债,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还债高峰期后,外债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民苦不堪言,激起对政府的强烈不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坚持下去,有的未触动经济体制中的根本问题,有的则根本偏离方向,均未收到预期效果,还有的国家根本不进行改革。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1987年起,东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动乱,东欧党内也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大批党员退党,使党丧失了战斗力。www-2-1-cnjy-com
[教师引导]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到的,经济的危机引起了政治的危机,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地区首先丧失。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过程。
[板书]2.东欧剧变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有人将1989年称为“东欧年”。在这一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政治地震”,示威、游行、罢工、公民大批出国、领导集团更迭、反对派取得合法地位,风潮此起彼伏,局势扑朔迷离,令人目不暇接。
从年初开始,在波兰就组成了非共产党执政的新政府;在匈牙利,共产党内部的分裂导致了党的解体,国家性质完全改变;接着,“柏林墙”崩塌,并于次年两德合并,东德的社会主义制度被彻底改变。在这股强大的冲击波推动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也相继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有的宣布改奉“民主社会主义”,有的共产党被取消了执政地位。1989年12月25日,就在圣诞节的这一天,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它的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一起被埋葬了。
[教师分析]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
第一,历史原因。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力。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唯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第二,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产生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第三,政治原因。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我们再来看一下东欧剧变的外因:
第一,苏联因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第二,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目的。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教师小结]同学们,到此为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学习我们基本就结束了,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表来总结一下。
[投影显示]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请大家讨论并作出回答。
[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