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备课:第4课《雨霖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4同步备课:第4课《雨霖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21: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2、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4、掌握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思路
1、朗读听读,整体感知
2、鉴赏意象,体会感情
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主要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了解词人
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www.21-cn-jy.com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2·1·c·n·j·y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
kān)
2、生自由朗读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
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再请学生试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参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21教育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21cnjy.com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21·cn·jy·com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让我们把上阕齐读一遍,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离别之难。
全班同学齐读上阕
2、离别之时已是如此缠绵依恋,柔肠寸断,那离别之后词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下阕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21·世纪
教育网
(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自主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www-2-1-cnjy-com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2-1-c-n-j-y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 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用问句结尾余恨无穷余味不尽。21
cnjy
com
师总结:下阕写的是别后愁思,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答:虚写)由此我们得出,这首词另一个突出表现手法就是(生答:虚实相济)词人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因情设景,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缠绵。【来源:21cnj
y.co
m】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更是道出了这种黯然销魂的情感,情到深处,委婉曲折而断人心肠,这也许就是柳词经久不衰,传诵至今的原因吧。【出处:21教育名师】
六、重难点解析
1.将
“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千里,指出遥远;烟波,指出迷茫。正符合此时心态,前途渺茫。渗透了作者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将不忍分离之情强化。因此,不能改为“千里波涛”。
2.词人在短短几句词中写出了寒蝉、长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点拨】上片的寒蝉、长亭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之景,所以为实写;下片的杨柳、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物,所以为虚写。【版权所有:21教育】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的抒情方式与前面有何不同?
【点拨】此处为直接抒情,又引入景物,激发情感,达到完美的情景交融效果。上片的抒情铺垫,既不落痕迹地转入下片,又使情感提升。21
cnjy
com
4.柳永在词中写了很多景物,他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词人柳永非常善用白描,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画一般的景象,柳永把眼前之景、内心之情写得无一不真切动人。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情又要通过景来体现。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通过虚实相济,达到了情中见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达了离别时的哀愁。
5.有人说《雨霖铃》“处处尽显离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点拨】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①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
②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七、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的手法
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善于运用点染与转折
一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
二是善于转折。如上片“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留恋处”与“兰舟催发”写即将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念去去”两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转折,把离情别绪与对前程的担忧熔为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
八、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