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测试:1 黄山记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测试:1 黄山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14:5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卓越(zhuó) 煞费心机(shà)
悭吝(jiān)
倏来倏去(shū)
B.缥缈(piāo)
汹涌澎湃(yǒnɡ)
剑戟(jǐ)
万仞之巅(rèn)
C.陡峭(qiào)
喘息甫定(fǔ)
铺砌(qì)
喑呜叱咤(zhà)
D.摄身光(shè)
笙管齐鸣(shēnɡ)
狭仄(zè)
载沉载浮(z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高风俊骨 鼎足而立 前拥后簇 高矮参差
B.善于攀援 菡萏芙蓉 狼狈不堪 卓绝云际
C.削璧千仞 云气氤氲 拾级而登 临虹款步
D.光采异常 千变万化 漂泊无定 矫健多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B.登山者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
C.这个案件极为复杂,案情扑朔迷离,现场又没留下线索,破案难度很大。
D.在这次联赛中,广东队和北京队势力相当,经过几番较量,最终鼎足而立,打成平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逸兴横飞,登上了海拔大约1860米左右的黄山最高峰的绝顶——莲花峰。
B.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C.这里虽然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D.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怀。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 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其他过火的表演。
5.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5分)
答: 
 
 
6.“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7.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6分)
答: 
 
 
 
 
三、语言运用(12分)
8.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6分)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________,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9.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6分)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答: 
答案精析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1 黄山记
1.A [“悭”读qiān。]
2.B [A项俊—峻。C项璧—壁。D项采—彩。]
3.D [“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不合句意。]
4.B [A项“大约”和“左右”重复,应删去其一。C项“虽然”移到“这里”前面,因为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样。D项“热爱自然”和“亲近自然”互换。]
5.从不同文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泰山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解析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先阅读全文,然后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6.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待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解析 句首的第一句话在全文结构方面应该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常重在启下。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
7.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与平常。
解析 此题应该抓住比喻(暗喻)来回答,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
8.B [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D两项;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9.(示例)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也不曾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的叶子只得华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片片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