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测试:3 巩乃斯的马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3同步测试:3 巩乃斯的马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14: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畸形(qí) 滑稽(jī)
倏忽(shū)
龇牙咧嘴(zī)
B.脖颈(jìnɡ)
后裔(yì)
边塞(sài)
叱咤风云(chì)
C.牝马(pìn)
尤物(yóu)
喑哑(yīn)
高亢苍凉(kànɡ)
D.苍劲(jìn)
穹庐(qiónɡ)
篝火(ɡōu)
蓦然回首(mù)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游张家界,不得不惊叹它无与伦比的山,无与伦比的美!它是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如画的风景,神奇的美景!真是一步一景,一景一画,五步称奇,十步叫绝,淋漓尽致,独一无二!它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庐山之美!奇山异水,鬼斧神工!它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时隐时现,时浓时淡;又犹如海市蜃楼,虚无缥缈,仙境梦幻!神游张家界,仙境在人间!
A.无与伦比
B.淋漓尽致
C.鬼斧神工
D.海市蜃楼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种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
B.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C.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此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
D.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
4.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
②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
③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
④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听见马的呼吸
耿 翔
①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
②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只是他们,在这个地方活得太疲劳了,等不住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消息,就带着我的那些记忆,到生命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③这是我一直埋在心上的痛。
④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在马坊这块属于草根的乡野上,只要还能记住一根草木的样子,就说明亲人在心中还占据着一些地方,自己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经过草木,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因此,什么时候回去,都会赶在乡亲们之前,先被草木温暖地认出来。
⑤我记着许多草木的样子。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作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那年月,父亲不但在村里种着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养活我们的庄稼,还用镰刀割回弥漫着中药味的青草,饲养村里的牲口。那匹栗色的马,每天吃了父亲给它的青草,像与我有了分不开的亲近。我也意识到,父亲确实是像养活我一样,内心幸福地养活着那匹马。
⑥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
⑦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而眼睛里,竟储满这么多的温柔、阴郁和善性,平静得像在这块乡土上从不把多余的东西装下。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
⑧这次回到马坊,一半因为亲人,一半也因为马。我明白,那匹栗色的马再命长,它的形体,早应该在马坊消逝了。但我还想在乡土上找到它的一些痕迹。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些乡土能保留这匹马的一些痕迹,我父亲一生喂养马的辛劳,也就会被保留一些。如果是这样,有关乡村生活的细节,就会被我漫漫地,从一些想象不到的事物里找出来,并且带着马的呼吸间或还带着我父亲的呼吸呢。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⑨我出了县城,就不停地翻着深沟。县城的名字叫永寿,这是中国最吉祥的县名,也是我和父亲牵着那匹栗色的马,往村上驮过东西的地方。这回,我不想带任何东西回村,只想从村子里带走些什么。我已经听人说过,那匹栗色的马死时,村子里正落着那年的第一场雪。它曾那么强烈地回过头,完整地看完它生下一匹栗色马,又生下一匹栗色马的过程,才走出马圈,姿势优美地倒在雪地里。村上人没有急于埋葬它,更没人敢剥下它的皮,在生活特别窘迫的年月,分食一点马肉。而是停下手中的所有活路,不分男女老幼,像对待村上最有名望的长者一样,守在马的遗体周围,看着雪花一片片地把它覆盖起来。
村里人都说,那是老天对它的一场雪葬。
我相信这个美丽的过程,只是记忆它的一切时,不想超越一匹普通的马。
等到翻上马坊沟,一路在心里折腾着记忆的我,奇妙地在身体里感觉到,有了马的一些呼吸。它隐隐地,像从所有草木结籽的内心,给我传递这里的信息。我走下车,想让风野野地吹吹我,也决定弃车走回村里去,让脚步安稳地踏在乡野上,让泥土里的所有气息,就这样穿过鞋底,穿过脚心,径直钻入我的内心。我可以激动,但不能张狂,因为这些年,我与这里熟悉父亲和那匹栗色的马的风物,照面的机会太少了。我不知道在乡村,这些风物身上的野性,还保留了多少,更不知道那匹栗色的马,会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
我的心开始有力地跳动了。我想,我围绕着马坊,具体说围绕着这一片乡野上的草木、粮食、一匹栗色的马,还有父亲一样的亲人们,就是要让离散很久的心,很庄严地跳动回来。
走过一座土桥,我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一块熟悉的土地上抬起了头。
我不知道它这么执意地抬头,是不是因为从我身上,嗅到了什么气味。
但我猜出,它一定是那匹栗色的马的后裔,它能够用那双遗传得更美丽的眼睛,迅速地把我与这片乡野联系起来。它一定会的。
它稍后仰天长啸的一声,我是用心接住的。
(节选自《马坊书》)
5.文章⑨两段叙述栗色马死亡的故事,有何作用?(5分)
答: 
 
 
 
6.这篇散文倾情于乡土,融叙事抒情为一体,请说说“我”的情感变化过程。(5分)
答: 
 
 
 
 
7.综观全文,探究“马的呼吸”在作者的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 
 
 
 
 
 
三、语言运用(12分)
8.将下面三句话改写成一个单句,可以调换个别词语。(6分)
①它是马群的灵魂。
②它作为马群的首领当之无愧。
③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
答: 
 
 
 
9.“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抒发感慨,还可以迅速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请以宣传“爱心”为主旨,写一条“微博”发给你的朋友。要求主旨鲜明,句式整齐,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不超过50字。(6分)
答: 
 
答案精析
3 巩乃斯的马
1.C [
A项“畸”读jī。B项“颈”读ɡěnɡ。D项“劲”读jìnɡ,“蓦”读mò。]
2.B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不能用来指景色多,使用对象错误。]
3.C [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因此”应改为“因为”。]
4.C [②句总起,④句举例,①句与③句承前论证。]
5.(1)栗色马传奇的死亡增强了它的使命感与神圣感,照应前文“神给予”、“神迹”之语。(2)拟人化的手法,丰富升华了马的性格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表现乡亲们对栗色马的崇敬,人与马惺惺相惜,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4)马倾尽最后的力量,生养后代,虽形体已逝,但足迹不朽,生命延续,就像父辈之于“我”的意义。
解析 解答此题,应该将栗色马的一生与这里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从文章的结构、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思考。
6.亲人离去之痛——用草木、用寻访故土来自我安慰和排遣——对栗色马、对父亲的深情回忆与歌颂——对“马的呼吸”的急切追寻——来到马坊沟的激动、凝神——听到马长啸时的神圣庄严,及身心融化。
解析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处处把自己的情感包蕴在描写与叙述中,先大体切分出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事,然后找出作者在这些事件中寄寓的情感,最后整体把握即可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7.(1)文章以回忆马、找寻马、听到“马的呼吸”来组织材料,“马的呼吸”是“我”寄托乡情、找寻乡村生活细节的纽带。(2)父亲用青草养育马匹,用庄稼养育子女,马的呼吸和“我”的呼吸,都与父亲、与草木、与乡土息息相通。(3)马的呼吸连同父亲的呼吸,让“我”想起父亲喂马的辛劳,以及诸多父辈的精神:朴实善良、平静单纯,为子女奉献一切,辛勤劳作,别无奢求。(4)马的呼吸保存了野性自然,质朴动人,表达了作者对农业文明的珍惜和对故土文化、传统品性的回归渴望。
解析 这是一个探究性题目,抓住“马的呼吸”在文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分析即可。
8.那匹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的马是马群当之无愧的首领和灵魂。
解析 先找出能作为句子主干的语句,比如第①句,然后把其余两句变成修饰限制成分即可。
9.(示例)播下一颗爱心的种子,就会生出善良的根苗,抽出希望的芽,开出真情的花,收获幸福的果!奉献爱心,从我做起!
解析 内容要符合“爱心”这一主题,修辞方法可以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常见方法。语言通畅、利于传播是宣传用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