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四)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蝴蝶(dié) 浊酒(zhuó)
锦瑟(sè)
潦倒不堪(liào)
B.蟾宫(chán)
南柯(kē)
耽搁(dān)
福祉(zhǐ)
C.骤雨(zhòu)
凝噎(yē)
戏谑(nuè)
桎梏(zhìɡù)
D.寻觅(mì)
巷陌(mò)
跋扈(hù)
纤细(qiān)
答案 B
解析 A项“潦”读liáo。C项“谑”读xuè。D项“纤”读x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渔舟 瞑目 楼兰 兰田日暖
B.绸缪踟蹰烦燥无可辨驳
C.凄怆婉约浩淼芳草萋萋
D.松驰纨绔山坳水泻不通
答案 C
解析 A项兰—蓝。B项燥—躁,辨—辩。D项驰—弛,泻—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几年下海的他事业有成,开了一家美术设计公司,手下都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平均年龄在30~35岁之间。
B.别看他现在风光,以前要是没有我的鼎力相助,他至今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C.没有师傅和同行的帮助,他怎么能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工作效率和业绩得到大幅的进步呢?
D.生活中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细细地咀嚼或探究,常能感到它们给生活增添了一种况味,一种情趣。
答案 D
解析 A项平均数只能是确数,可把“平均年龄在30~35岁之间”改为“平均年龄30岁”。B项“鼎力”应该是向人道谢的词。C项“工作效率……得到大幅的进步”,搭配不当。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同的社会思想,对作家的创作倾向有着显然不同的影响,试看唐代李白、杜甫和王维的诗作就能明白。李白除了接受过一定的儒家思想影响外,____________。道家思想的积极方面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蔑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____________。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的杜甫的诗歌中,“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的晚年____________,使他的诗歌涂上了一层出世、虚无的色彩。
①主要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②它的消极方面又使他的诗歌流露出某种及时行乐、学道求仙的思想 ③更多地接受了道家思想影响 ④而其中的忠君观念和礼教思想则是儒家思想消极方面影响的结果 ⑤明显地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方面的影响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③②⑤
C.③②⑤④①D.③④①②⑤
答案 C
解析 ③句与下文“道家思想”衔接,第一个横线处应选③;②句谈道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与上文“道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对应,第二个横线处应选②;⑤句谈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④谈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与上文“奉儒守官”衔接,且与上文先谈道家思想的积极影响,再谈道家思想的消极影响对应;①句说王维的晚年主要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与下文“出世、虚无”衔接。
二、本大题1小题,5分。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3)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 (2)只是当时已惘然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一时多少豪杰 (5)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秋 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4分)
答:
答案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7.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4分)
答:
答案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一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8~9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8.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 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词人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9.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4分)
答:
答案 (提示)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李清照传(节选)
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zhì)”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10.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5分)
答:
答案 背景:李清照随夫来到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抚昔思今,感慨万千。目的:展示自己的人生追求——生,要堂堂正正,出类拔萃;死,要轰轰烈烈,慷慨悲壮。讽刺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11.“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 从文章结构角度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文章内容上讲,这句话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这是她一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
12.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气节是一个人活着的尊严,安身立命的前提。拥有气节的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万古流芳,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与敬仰。李清照本人不南渡,不投降,充分显示个人的气节;其丈夫赵明诚抱病赴任死于途中,为国之长城,显示其为国而死的气节。失去气节的人,是民族的耻辱,国家的蛀虫,他们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通过课堂,我们认识到了很多古代文人雅士,通过诗文,我们感受着他们的真性真情。请仿照下面一段话另选一个你所欣赏的古代文人,写出你的感悟。
柳永 他婉约,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多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执着,“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苏轼 他豪迈,唱“大江东去”;他狂放,“老夫聊发少年狂”;他深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解析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认真读题,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另选一个文人,且是从教材中选。然后分析例句,确定句式特点。例句先指出柳永的特点,然后引用词句加以证明,并且三句话构成排比。注意所引诗(词)句要与作者特点对应。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本刊2014年改为月刊后,用纸、印张均不改变,而印刷工艺也会更加考究,刊物内容会更好,装帧设计会更加精心,编校质量会更高。
答:
答案 而编校质量会更高,刊物内容会更好,装帧设计更加精心,印刷工艺也会更加考究。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爸爸去学校接孩子,问:“最近语文学的什么呀?”
儿子回答说:“学的古代诗歌。”说完,孩子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爸爸,古代诗歌它有什么用啊?”
不问不要紧,一问可把爸爸给问住了——爸爸也学过古代诗歌,但他在工作、生活中古代诗歌还真没有发挥过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确实,我们背了唐诗宋词,读了小说散文,学会了物理定律,完成了化学实验,很多时候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比不上如绘画唱歌、驾驶技术、炒股知识等那么有用、实惠。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呢?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