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俯瞰(kàn) 霓虹(ní)
煞费心机(shà)
万马齐喑(yīn)
B.氤氲(yūn)
戕害(qiānɡ)
叱咤风云(chà)
奔腾喧嚣(xiāo)
C.畸形(jī)
滑稽(jī)
苍劲有力(jìn)
倏来倏去(shū)
D.翘望(qiào)
绮丽(qǐ)
虚无缥缈(piāo)
拾级而上(shè)
答案 A
解析 B项“咤”读zhà。C项“劲”读jìnɡ。D项“翘”读qi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煞费苦心,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间一处处胜景,黄山就是群山中的极品。
B.泛舟湖上,环湖四望,我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亮蓝。
C.散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蕴涵着生存的哲理,春夏秋冬,沧海桑田,启迪着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D.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
答案 C
解析 “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不能用来描写景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飞溅、碰撞,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缠住、扭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B.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C.“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旅游值得人人期待,今年暑假,我一定要说服我的父母和你一起去黄山。
D.望着白云缭绕的巍巍香炉峰和飞流直下、势不可挡的庐山瀑布,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
答案 B
解析 A项词序不当,应为“碰撞、飞溅”“扭住、缠住”。C项有歧义,是“我”还是“我的父母”去黄山不明确。D项缺少主语,应删掉“望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上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D.③④②①⑥⑤
答案 B
解析 首句讲对待大自然的关系问题,后面应该围绕此展开。确定话题范围②,由此讲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③⑥一组,①⑤一组,且③⑥紧挨②,③和⑥存在解说关系,而④中的“然而”表转折,有总结意味。①⑤继续从另一角度阐释,和尾句存在因果关系。从结尾句“结果也”可以看出前文内容应是对自然先“征服”后“亲近”的顺序,再从“征服”、“报复”、“可惜”等关键词排出次序,最后从四个选项中筛选出正确答案。
二、本大题1小题,5分。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
(2)____________________,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漫游黄山仙境》)
(3)丹崖夹石柱,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4)湖光秋月两相和,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望洞庭》)
(5)________________,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答案 (1)登泰山而小天下 (2)五岳归来不看山
(3)菡萏金芙蓉 (4)潭面无风镜未磨 (5)大漠沙如雪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失去风景的时代
曹文轩
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惟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的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
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与并不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然的古人相比,现代人对自然的亲近未免有点矫揉造作。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的,因为自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古人对自然有崇拜之心——甚至有敬畏心。“自然”是与“天”相等的概念,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而现代人尽管作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
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
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退却与贫化。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废气、废水,也是日甚一日地污染风景。然而我们还在日甚一日地挤压风景似乎要将它直挤到天边。
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文学艺术这样酷爱思想。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绪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时尚与习惯。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上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阴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这虽然并非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作为人们追求雅致、雅趣、雅兴的文学艺术,现在背离的恰恰正是这一切。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但,因为它要保持所谓的中立、零度,没有显示批判的姿态,它在效果上,在给阅读者的感觉上,就是如此。我们已经开始习惯这一切,并也已经能够驾轻就熟地来领会它的“深刻”之处了。
这里,我们没有义务去论证文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将全部心思用在思想的深刻上,美本身的价值是否比思想弱小,美是否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我们只想通过这一切描述,给小说为什么失去风景这一状况找到最根本的解释: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
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
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的树木、草原、河流、小溪、露珠与青草,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自然直接关系到现代人的生存,所以,现代人都会用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
B.现代文学艺术与古代文学艺术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代文学艺术将心思用在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而古代文学则相反。
C.作者认为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
D.人们往往将现代文学艺术家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E.“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一句中的破折号,其作用是补充说明。
答案 DE
解析 A项错在“现代人都会用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为“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的”。B项错在“而古代文学则相反”,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种表述。C项错在“作者认为”,张冠李戴。“思想的深刻……对美的审视上”是“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的观点。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贾平凹)
B.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C.风景的发现恰恰是更重要的发现。(里克尔)
D.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大自然是一致的。(梵·高)
答案 A
解析 这是一些现代文学艺术家的观点。
8.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丑成了思想的矿脉”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答案 丑的物象、人性经审视(挖掘、解读),可以寻找到蕴藏其背后的非同寻常的(深刻的、丰富的、惊世骇俗的、可无穷解读的)思想。
9.请结合全文概括“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4分)
答:
答案 (1)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失去崇拜之心。(或者“在现代人眼中,自然不再具有神性,只是物质,是被看的”)
(2)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或者“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缺乏自然给予的灵气与湿润,记忆里没有像样的风景,缺乏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3)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发生历史性变异,认为深刻的思想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或者“现代文学艺术冷淡,放弃了雅致、雅趣、雅兴”)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黄山,立着的河
夏 影
①我们到达黄山时,已是星斗横空、月挂中天的午夜时分了。枕着逍遥溪的清波,在当地山民依山筑就的爬满青藤的小木屋里歇息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儿,便拄着半截青竹,兴致勃勃地向山顶进发了。
②踏着青石铺砌的磴道,沿着繁花遮掩的山径,我们奋力往上攀登。那磴道,屈曲盘旋,老长老长的,怕有几千级吧?那山势曲折蜿蜒,极高极高的,怕有上万仞吧?走在这崎岖逶迤的山道上,人们虽然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但并不觉得十分累。秀美的山景撩得人们诗兴大发,都在精心觅着诗句。有的说,这山道,宛如一架高耸入云的天梯;有的说,这盘道,酷似一挂一迭数折的巨瀑;有的说,这大山,简直就是一颗飞速旋转的彩螺……我呢?才思不敏,思虑良久,也想不出一句称得上诗的句子来。我默默地走着,转了一个山弯又一个山弯,走着走着,一个新奇的比喻突然一闪,电光似的照亮了我的思想,那就是:这跌宕起伏的黄山,很像那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你看,这曲曲折折的盘道,不就是黄河那弯弯曲曲的河床么?这道旁一丛一丛灿灿的黄花,不就是从黄河里溅出来的一束一束的金浪么……
③我惊喜极了,在黄山整整转了三天,游了北海,西海,天海……看了奇松,怪石,飞瀑……我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好像闪动着黄河的影子。
④就拿黄山的云烟来说吧。这云烟,虽然有时看去像波涛汹涌的汪洋,像巨浪排空的大海,像变幻莫测的广漠,像堆银铺玉的雪原……但最像的还是黄河里奔腾翻卷的波澜。那浮在云海里的大小七十二个峰巅,就是这大波的浪头,那屹立于云表、直插青天的莲花、光明、天都三大主峰,就是矗在黄河激浪里的中流砥柱;那建于彩云之上的金碧辉煌的北海宾馆、玉屏楼宾馆、光明顶气象站等天上“宫殿”,就是这大河中飞速行驶的巨轮了;如果山飙骤起,万木狂摇,千谷万壑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可不就是黄河大汛时那撼人的怒吼么?
⑤云流雾散之后,黄山露出了它的丽影,披红挂绿的,裹着一身彩锦,显得妩媚、俏丽,分外好看。尤其是散花坞一带,更是一个花儿的世界。知名儿的不知名儿的各色山花儿,仿佛都经仙女的纤纤巧手,由天上散到这儿来了。那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宝卉佳花,布满了沟沟壑壑,高高低低的,把座座山峦点得缤纷妖姣,宛若一条色儿斑斓的自天降的彩河。这时,我又一次地想起了黄河。
⑥黄河也有它妩媚妖美的一面。这河儿,自出峡关(三门峡)以后,渐入平沙,河床宽阔,水流平稳,缓缓地在平面上流着,淌着,阳光一照,金金灿灿,犹如大地上铺展的一条长长的柔柔的黄绸。金汁儿般的水波,就像一个孩子,走着玩着,折着弯儿,转着圈儿,给这黄绸上拧下许多漩子,就像高档家具上的烙花儿;它还在河旁遗下一些深坑浅塘,大的,小的,青的,蓝的,比花色还鲜艳,比花朵还好看。这不就是水上的“散花坞”么?黄河也是一条“花河”啊!
⑦还有那非凡的气势,硕大的形象,不屈的精神,充沛的活力……二者又是何等相似呀!
⑧更为有趣的是,有关黄山的传说竟然也和黄河遗下的掌故差不多。打我记事儿起,就知道黄河里跳动的是我们祖先的脉搏;而在黄山上,我竟也寻到了我们祖先的足迹。据当地老人说,因黄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黄帝便带着他的谋士们到这儿炼丹,想炼出一种妙药来,庇佑天下的黎庶。不想,他先服了几粒,便飘然而去,化作了高大的轩辕峰,立在云端,日日夜夜地护守着他的子民……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我在黄河岸边,听到的是《保卫黄河》的雄壮而豪迈的歌声;而今,在黄山的峰巅,那嘹亮激越的《新四军军歌》,也还在我的耳边飘绕……我常这样想:如果说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那么,黄山不就是一柄矗立在这摇篮边儿上的保卫我们民族的倚天长剑么?如果说它们都是我们民族的化身,那么,黄河就是那躯体里跃动的血脉,黄山则是这躯体上的坚强的脊骨。
⑨而今,黄山黄河融为一体了,在我的眼目中,黄山就是立着的黄河,黄河就是流着的黄山,它们在我的心里,占有同样的地位,我心中那充盈的爱河也分作两支,一支流给黄山,一支注入黄河。
⑩我发现自己的这种感情是与人们相通的,那飘荡在山顶山脚的歌声可以作证。你听,游人们正在深情地高唱《中国心》呢,一些华侨的眼睛里还闪着莹莹的泪光: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节选自《散文世界》)
10.黄山黄河“何等相似”。从文中看,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它们的相似之处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
答案 (1)粗犷强悍(或“奔腾翻滚”)的气势,(2)妩媚俏丽的神韵,(3)丰富的人文内涵。
11.通观全文,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5分)
答:
答案 承上启下,将黄山与黄河的比较描写过渡到对人文内涵的挖掘,由形似到神似,进而深化文章主题,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12.作者将黄山喻为“立着的河”,新奇大气,意蕴丰厚。结合文意,试阐释比喻的内涵。(4分)
答:
答案 (1)形象地展现出黄山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神韵。(2)巧妙地挖掘了黄山深厚的人文内涵。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仿照下面的例句,以我国闻名的自然景观为对象,续写两个句子。
九曲黄河,犹如一条长长的彩练,横亘于中华大地,她是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巍巍泰山,就像一位历史巨人,矗立于齐鲁大地,她是祖国沧桑历史的见证。
答:
答案 (示例)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于峻岭之间,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东方明珠,好像一枚待发的火箭,矗立于黄浦江畔,她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见证。
解析 描写对象应是“自然景观”,每个句子中都要运用比喻。
14.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方面不超过15个字)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第一方面: ;
第二方面: ;
第三方面: 。
答案 满足于感性地获取知识 满足于猎奇而忽视整体 强调回归传统而忽视创新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风吹来,春雨洒过,草木萌发,百花盛开。桃花、梨花、杏花开满了果园,蝴蝶花、玫瑰花、牡丹花争奇斗艳。田野里,种子发芽了,绿油油的麦苗长高了,小河里的水也欢快地流向远方……春天的风景多么美丽啊!不同的风景,给人不同的感觉和联想。风景不单单这些,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用心发现,不论是生活中,还是自然中,每一处都能寻找到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思路点拨 毛泽东有词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表达出了词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风景,既可以是多姿多彩的自然季节,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艺术象征。总之,风景,它既可以是“实”的,指大自然的风景;也可以是“虚”的,指人生的、人类社会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