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1单元 单元检测 感悟自然2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1单元 单元检测 感悟自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15:0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氤氲(yīn) 牝马(pìn) 连篇累牍(dú)
B.缥缈(miǎo)
后裔(yì)
喘息甫定(fǔ)
C.虔诚(qián)
苍劲(jìnɡ)
煞费苦心(shà)
D.驾驭(quán)
恐吓(xià)
小心翼翼(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热烘烘 不假雕饰 要言不烦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闭门羹 一弘清泉 坚韧不拔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C.挖墙脚 瞬息万变 无稽之谈 千里之堤,馈于蚁穴
D.黄澄澄 突如奇来 人情世故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太懂的作品。但如果你到台湾的美术馆去转转,你一定不会失望。台湾的美术馆数量众多,有大有小,风格迥异。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处是新北市的朱铭美术馆和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置身其中,你会发现那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像站立在你身边懂你的知心朋友。
A.阳春白雪
B.通常
C.迥异
D.高高在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觑。
B.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绝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
D.“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于完成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游天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陡者级之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植:竖立
C.从流石蛇行而上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壁:石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7.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描写天都峰景色的一项是(  )(3分)
①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
②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③时浓雾半作半止
④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⑤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蕴含于字里行间。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3分)
译文: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3分)
译文: 
(3)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4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答: 
 
 
 
(2)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3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4)____________________,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漫游黄山仙境》)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失去风景的时代
曹文轩
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唯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的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
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与并不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然的古人相比,现代人对自然的亲近未免有点矫揉造作。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的,因为自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古人对自然有崇拜之心——甚至有敬畏心。“自然”是与“天”相等的概念,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而现代人尽管做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
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
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退却与贫化。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废气、废水,也是日甚一日地污染风景。然而我们还在日甚一日地挤压风景似乎要将它直挤到天边。
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文学艺术这样酷爱思想。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绪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时尚与习惯。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上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阴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这虽然并非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作为人们追求雅致、雅趣、雅兴的文学艺术,现在背离的恰恰正是这一切。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但,因为它要保持所谓的中立、零度,没有显示批判的姿态,它在效果上,在给阅读者的感觉上,就是如此。我们已经开始习惯这一切,并也已经能够驾轻就熟地来领会它的“深刻”之处了。
这里,我们没有义务去论证文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将全部心思用在思想的深刻上,美本身的价值是否比思想弱小,美是否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我们只想通过这一切描述,给小说为什么失去风景这一状况找到最根本的解释: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
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的树木、草原、河流、小溪、露珠与青草,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自然直接关系到现代人的生存,所以,现代人都会用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
B.现代文学艺术与古代文学艺术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代文学艺术将心思用在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而古代文学则相反。
C.作者认为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
D.人们往往将现代文学艺术家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E.“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一句中的破折号,其作用是补充说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贾平凹)
B.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C.风景的发现恰恰是更重要的发现。(里克尔)
D.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大自然是一致的。(梵·高)
14.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丑成了思想的矿脉”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15.请结合全文概括“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4分)
答: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晚照残红的歌声
吕娅南
①九月枣似的柔柔的绸缎,被老天爷轻轻一抖,罩住了远远近近的山峦。九曲弯弯的黄河静静地在崇山峻岭间蛇似的游走。俯仰之间,万世飘零。那山那水,伴随日月星辰,将至永远。
②高原牧人伴着高原的阳光和风雪在这片土地上代代奔走,蜿蜒曲折的山道和遥远清澈的长天练就一副钢铁般硬的腿骨和锐利真纯的目光,羊群撒着欢儿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品味芬芳,牛偶尔低吼着悠闲地漫游。
③当河水的涛声消失在远处,伴着高高的山岩,牧人的歌声就随着西下的斜阳响起:“阿拉古山上的烟瘴大,黄河里的水大……”
④音调在高潮中拉得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昂扬直入云霄又戛然而止,一线收束,把韵律插入灵魂又兀自静默,悲抑苍凉的回声在天幕下久久徘徊,远远望过去,牧人身穿半旧黑衣,腰扎绳索,脖颈围着经久耐用的滞腻毛巾,一手拿着牧鞭,拉腔扬颈,表情专注,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在霞光里如一幅孤独的树的剪影,隔着一片在微风里摇曳的草地,我望着天空偶尔划过的飞鸟,望着傍着白云盘旋的老鹰,望着吐着芬芳的鲜黄、粉白、姹紫的小野花,望着暮霭一点点浓重,在村庄袅袅飘过的炊烟里,在吐纳澄明空气的分分秒秒间,我聆听着他的歌声:
“天上的白云飘着啊,地上的牡丹开着啊……”
⑤夕阳掉在河对岸高高的山峦后面,草地在黄昏的暮色里如水墨画似的由淡变浓,天幕上的星星像小灯泡似的一颗颗亮了,河面上吹来的晚风带着丝丝凉意,牧人的歌声也渐行渐杳。断断续续的冗长的曲调在高远的天际苍凉地飘逸,就像夜晚山野间流动的一束萤火。
⑥大凡高原上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花儿”。在古城西宁每年农历四月的凤凰山,都有一台“踩青花儿会”,从花红柳绿的林间穿过,像置身于节日的盛典,光鲜斑斓的男女,舞之蹈之歌之,耳边听到的是“三月的清明四月的会,一对大眼睛的尕妹妹”“歌台上金光闪闪,对歌的尕妹妹锦毯上站。”夹杂浓郁的表演色彩,思维的俗务与热闹汇聚,如潮水般浸润心田。在河湟两岸的田间地头,会听到“林子里飞的是比翼鸟,它落在树梢上了”及“阿哥”与“阿妹”间相互呼应,歌声中透着情感的探询,表达的是浓浓的爱情情绪。古朴的民风将人类隐秘的恋情羞涩地用歌声喷发而出。在那些寂寥广阔、人迹罕至的苍茫漠野,有些终身与白云、大山、草原、牛羊为伴的牧人,上天赋予他们歌唱的才华,天生一副音域宽广的歌喉,在高天厚土的地域柔肠百结地唱一首“花儿”,那悲情沉厚、激越感伤的曲调,总能勾起人荡气回肠的情结。远山近野的苍茫辽阔容纳了牧人一生的风雨,他孑然独立在天地间放逐自由的心灵,与“现代”远离,与繁华无缘。那绮丽诡异的晚照下,雕塑似的牧人,昂然挺颈,揪心扯肺的歌声,如海啸般由远而近滚滚而来,没有喝彩,没人献花,没有缤纷的布景设计,他的听众乃是浑然山川、莽莽旷野及蓝天白云下的牛羊,他的舞台是黄褐色的山道和洒着金色阳光的草场,唯西部的豪雄、野性的大风肆意地来来往往雕刻着他的岁月,为纯真悠远的歌声添加了灵魂中蕴积的厚重。当我背着囊括半生风雨的行囊在茫茫天际踽踽独行,忆起那天地之间的孤独的树,那野韵博天的高原上袅袅依依的仙境中如神女甩落的长长的绸子似的略带忧伤苍凉的歌声,那旋律苍劲悠缓绵长,舐舔着在坎坷中磨砺的伤口,像一次漫长的阅读,感受着血液的奔涌和灵魂的跳跃,抚慰着疲惫、无奈的辛酸,化为我心灵深处锥骨的感动和对滚滚红尘万千诱惑的深一层感悟。
⑦迷蒙的细雨濡润着漂泊的灵魂,我在意念中找寻牧人的歌声。人生多愁怨,让情感附着悠远的韵律和粗犷的长调在高天浓云、飘飘洒洒中回避苦难的桃花源。悲抑苍凉的歌声回荡在青春的梦里,已恍若前朝旧事,我耳畔响起的是由窗而入的邻人那时而悠扬、时而欢快、时而沉郁的笛声。在冬雨弥漫的黄昏奔腾、跳跃、飘零,或抒情或低诉的曲调,一会儿如潺潺流淌的小溪,一会儿似哗哗如雨迅疾的马蹄。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吹笛人与听笛人共在音乐的通道里缠绵,在城市的喧嚣声里找寻宁静的一隅,享受片刻高贵的孤寂。
⑧当心灵的尘埃落定,心灵的本色和纯真逐渐清晰明朗,生命的原体追求在如烟似雾的梦里,愈显珍贵,亲切、柔和、沙哑、激越的喉音在远逝的青春岁月里如夏夜的闪电,一晃即逝,杳然无踪,让我留下半生的惆怅,在思念的长夜品享那飘忽的美感和心里的寂寞。
⑨高原的花儿,高原的牧歌,因为有高原滔滔奔涌的江河和高原纯净博大的天地作陪衬,才有了悠远、悲抑、苍凉、雄浑。在一个歌如海潮的时代,唯一引起我灵魂悸动的歌声,仍是那忘情于山水之间飘荡在那片土地上空的“花儿”旋律,那屹立在苍茫天地之间的粗豪、伟岸的牧人是我心中永远的歌唱巨星。
16.在歌如海潮的时代,高原的“花儿”有什么特点?请分条概括。(5分)
答: 
 
17.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两句话的含意。(5分)
(1)断断续续的冗长的曲调在高远的天际苍凉地飘逸,就像夜晚山野间流动的一束萤火。
答: 
 
 
(2)迷蒙的细雨濡润着漂泊的灵魂,我在意念中找寻牧人的歌声。
答: 
 
 
18.从全文看,第⑦段写邻人笛声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依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句式与例句相同。(6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 
 
20.下列材料对“蝴蝶鱼”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四个短语加以概括。要求:保留主要内容,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6分)
蝴蝶鱼,属蝴蝶鱼科,是热带海洋观赏鱼的名角之一,有120余种,90%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它们拥有美艳的体色、娇美的轮廓,两侧扁平椭圆的体型,既小又尖的嘴巴。许多蝴蝶鱼尾部都有一个似眼的黑圆斑点,那是它们用来诱骗攻击者的假眼,作用在于使攻击者错误地攻击其坚硬的背鳍刺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其食性以藻类、海绵珊瑚为主,有些品种也会吃一些小动物及浮游生物。
答: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毛泽东有词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确实,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寻找到亮丽的风景。
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答案精析
单元检测卷(一)
1.D [“驭”读yù,“吓”读hè。]
2.A [B项弘—泓。C项馈—溃。D项奇—其。]
3.D [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此处使用对象不对。]
4.C [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不可小觑”。B项表意不明,“是王冰的观点值得商榷,还是赵亮的观点值得商榷?”D项成分残缺,在“等”后加上“任务”。]
5.D [壁:像墙壁一样。]
6.C [A项表修饰,连词。B项附着在其他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东西。C项介词,同、跟;连词,和。D项介词,在。]
7.B [①是去的路上所见,④是天都峰和莲花峰的景色。]
8.C [文段并没有写到作者游莲花峰。]
9.(1)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2)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
(3)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像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像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
【参考译文】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就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竖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像图画,像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阻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像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像)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可是路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我)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援石壁。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后还是不管那些。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像一堵墙壁耸起好像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拔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像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像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像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10.(1)(示例)“雁引愁心去”更妙。“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1.(1)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2)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3)丹崖夹石柱 菡萏金芙蓉
(4)五岳归来不看山 登泰山而小天下
12.DE [A项错在“现代人都会用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以偏概全。原文的表述为“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的”。B项错在“而古代文学则相反”,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种表述。C项错在“作者认为”,张冠李戴。“思想的深刻……对美的审视上”是“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的观点。]
13.A [A项这是一些现代文学艺术家们的观点。]
14.丑的物象、人性经审视(挖掘、解读),可以寻找到蕴藏其背后的非同寻常的(深刻的、丰富的、惊世骇俗、可无穷解读的)思想。
15.(1)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失去崇拜之心。(或者“在现代人眼中,自然不再具有神性,只是物质,是被看的”)
(2)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或者“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缺乏自然给予的灵气与湿润,记忆里没有像样的风景,缺乏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3)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发生历史性变异,认为深刻的思想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或者“现代文学艺术冷淡、放弃了雅致、雅趣、雅兴”)
16.(1)它的舞台背景和听众都是山川、草场、牛羊、天地等高原风物。
(2)它的演唱者是天赋才华、孑然独立、自由奔放的牧人。
(3)它的内容总由眼前的风物起兴,纯朴而厚重。
(4)它的曲调激越,旋律悠缓绵长,总能抚慰疲惫的灵魂。
17.(1)突出了高原牧歌悠缓、绵长、苍凉的特点,牧歌像萤火一样给人的心灵带来抚慰。
(2)作者的灵魂是孤寂、无依的,对高原牧歌怀有渴望与依恋。
18.(1)借写邻人的笛声表达对高原牧歌的思念与眷恋。
(2)突出作者渴望高原牧歌为他消除人生的愁怨,回归心灵的本色与纯真。
(3)反衬出城市的喧嚣与浮躁,表达作者对宁静、自由的向往。
19.(示例一)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
(示例二)雄鹰在晴空万里的苍穹展翅,意在鼓舞我们:抓住青春。骆驼于一望无垠的沙漠跋涉,意在告诫我们:不要悲观。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注意要求,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拟人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内容上要合理通顺,所选话题要相关,如梅花、昙花都属植物。
20.①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②种类繁多,③形体美丽有尾鳍自卫,④以藻类等生物为主食。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首先要明确语段的陈述对象(蝴蝶鱼),其形体特征、生活习性等主要信息,然后要理清要点,选用恰当的句式表达。
21.【写作指导】 题目中的“风景”,既可以是“实”的,指大自然的风景;也可以是“虚”的,指人生的、人类社会的风景。既可以是多姿多彩的自然季节,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艺术象征。
写作此文可以写实,可以写虚,还可虚实结合。通过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方式,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新颖有致的“风景”,力求写出特色,写出实感,反映向善向美的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