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三)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喧哗 寒暄 煊赫 气宇轩昂
B.蚌类傍晚毁谤滂沱大雨
C.沏茶蹊跷颀长休戚相关
D.抽搐罢黜畜牧怵目惊心
答案 A
解析 A项都读xuān。B项“滂”读pānɡ,其余读bànɡ。C项“颀”读qí,其余读qī。D项“畜”读xù,其余读c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B.女人们毕竟有点藕断丝连,这不,丈夫们前脚刚走,她们便商量着要去探望自己的丈夫。
C.电视画面显示,当日的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拥抱,庆祝奥巴马开创新的选举记录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答案 C
解析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词义理解错误,根据语意可用“人声鼎沸”。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B.住宅的寒伧,墙壁的简陋,家具的破旧,衣物的粗俗,都使她苦恼。
C.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
D.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荷叶新鲜的荷花香。
答案 D
解析 语序不当,“新鲜的”应放到“荷叶”前面。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言的时代性和规范性统一是个大课题,我们既要讲究包容,又要注重规范。两者不可偏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同时,也要维护公共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防止语文运用低俗之风泛滥成灾。 ②比如写小说,那肯定得用新词。 ③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包括“火星文”在内的语文现象。 ④同时,语言的应用和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规范的,如果失去规范,也必然带来无序和混乱,妨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⑤从语言史上看,语言在其发展历程中常常是兼容并包的,几乎没有任何语言是在自生自长的状态下发展到今天的。 ⑥考虑到维护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与活力,不妨对新词保持宽容的心态,不应干预个人的语言使用。
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
答案 D
解析 ⑤句紧承首句话题所述语言的时代性,说语言的发展;④句承接上句和首句的“包容”,谈语言的规范;③句紧承上句的“规范”列举“火星文”现象;⑥句承接所举例子来阐明作者态度;②句举例表明自己的态度;①句倡导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
二、本大题1小题,5分。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答案 (1)我以我血荐轩辕 (2)众里寻他千百度 灯火阑珊处 (3)两情若是久长时 (4)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说的智慧
今天我是作为“小说家”的身份领奖的,不是“作家”。
照福楼拜的说法,小说家是一个希望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的人。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就是说拒绝公众人物的角色。这在今天并不容易。今天,任何略微有些重要性的东西都必须登上被大众媒体照耀得让人无法忍受的舞台,这些大众媒体使作品消失在它的作者的形象后面。在这种没有人可以完全逃避的处境下,福楼拜的观察让我觉得几乎是一种警告: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立场的附庸。而小说家绝非任何人的代言人,并且我要将这个话说透:他甚至不是他自己想法的代言人。
当托尔斯泰写下《安娜·卡列宁娜》初稿的时候,安娜是一个非常不可爱的女人,她悲剧性的结局是应该的,是她应得的下场,而小说的最后定稿则大不相同。但我并不认为托尔斯泰在其间改变了他的道德观。我觉得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聆听了一种我愿称之为“小说的智慧”的东西。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一高于个人的智慧,因此伟大的小说总是比它们的作者聪明一些。
这一智慧到底是什么?有一句精彩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受到这一格言的启发,我总爱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就这样孕育出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的想法。我喜欢想象小说的艺术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到这世界上的。可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人在思考,却又抓不到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还有,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的所想的那样。最早的欧洲小说家看到并抓住了人的这一处境,并在这一新处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拉伯雷发明了一个新词:Agélaste(不会笑的人,没有幽默感的人)。小说家与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和平的。那些人从未听到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做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本人完全就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是,正是在失去对真理的确信以及与他人的一致的情况下,人才成为个体。小说是个体的想象天堂。在这一领地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真理,既非安娜,也非卡列宁,但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不管是安娜,还是卡列宁。
小说的智慧跟哲学的智慧不同。小说并非诞生于理论精神,而是诞生于幽默精神。欧洲的失败之一就是从都没有理解最欧洲化的艺术——小说;既没有理解它的精神,又没有理解它巨大的知识与发现,也没有理解它的历史自主性。从上帝的笑声中获得灵感的艺术,从实质上看,不从属于意识形态的确定性,而是与这种确定性相矛盾。
在这里,小说与哲学间接地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对话。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建立在莱布尼茨①那句著名的话上:凡存在皆合理。被这一信念鼓舞的科学带着热情审视一切事物的“为什么”,以至一切存在似乎都是可以解释的,也就是可以计量的。一个希望自己生活有意义的人会放弃没有原因与目标的每一个行为。所有的传记都是这么写出的。生活好像是一系列原因、结果、失败与成功的明亮轨迹,而人,用急迫的眼光紧紧盯着他行为的因果之链,奔向死亡。
面对这一将世界简化为一系列因果关系的事件的做法,斯特恩的小说②仅凭他的形式,就向人表明:诗性在因与果之间的桥梁被打断之处,在离题中,在不可计量中。它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它是没有理由的。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世纪的精神,不能仅仅依据它的思想,它的理论概念,而不去考虑它的艺术,尤其是它的小说。(节选自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
注 ①莱布尼茨:17世纪德国哲学家。②斯特恩的小说:劳伦斯·斯特恩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在他的小说《项狄传》中,描述主人翁开始在母体里骚动那一夜。走笔之际,斯特恩突发灵感,想起另外一个故事。随后上百页的篇幅里,小说的主角居然被遗忘了。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福楼拜警告小说家不能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否则他的作品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B.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他的小说就可能成为小说家所持立场的附庸。
C.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宁娜》最后定稿时,把安娜写成了一个喜剧的结局。
D.最早的欧洲小说家在人类思考的困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E.小说家从未听到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所有人都必须做同样的事。
答案 BD
解析 A项原文为“福楼拜的观察让我觉得几乎是一种警告: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C项原文为“当托尔斯泰写下《安娜·卡列宁娜》初稿的时候,安娜是一个非常不可爱的女人,她悲剧性的结局是应该的,是她应得的下场,而小说的最后定稿则大不相同”,“大不相同”并非一定写成喜剧结局。E项原文为“那些人从未听到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那些人”指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
7.根据文意,下面各项对“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一直在思考,却又往往找不到真理。
B.人们愈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
C.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
D.拉伯雷因为有一天听到上帝的笑声,于是孕育出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
答案 D
解析 A项原文为“那是人在思考,却又抓不到真理”。B项原文为“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C项原文为“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的所想的那样”。D项原文为“我总爱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就这样孕育出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的想法”。
8.第二段中“小说家是一个希望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的人”一句在文中有什么含意?(4分)
答:
答案 ①小说家不能担任公众人物的角色。②小说家不是任何人的代言人,甚至不是他自己想法的代言人。③小说家应该听从“小说的智慧”,不应该自认为比他们的小说更聪明。
9.巴奴日是拉伯雷小说《巨人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一直受“是否要结婚”这个问题的困扰,于是,他向各个哲学家请教。这些人又引用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哲学家的话,但也说不出所以然。巴奴日仍不知道他是否应该结婚。请结合文中提到的“小说的智慧跟哲学的智慧不同”这一说法,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4分)
答:
答案 ①哲学家认为,一切存在似乎都是可以解释的。因此,小说中,哲学家们试图为巴奴日解决“是否要结婚”的问题。②小说家认为,小说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它是没有理由的。(或:小说的诗性在因与果之间的桥梁被打断之处,在离题中,在不可计量中。或:小说并非诞生于理论精神,而是诞生于幽默精神,从实质上看,不从属于意识形态的确定性,而是与这种确定性相矛盾。)因此,小说中,哲学家无法解释巴奴日“是否要结婚”的问题。(意思答对即可)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①蒋道理被公安局的人带走了!
②这个消息传出,不仅蒋道理的家人、亲友、邻居不信,就连医院里平时不怎么喜欢他的人也都不信:蒋道理可是一个善良的人,怎么可能会有事,居然还是敲诈勒索?搞错了吧?大家议论纷纷,不知所措,尤其是单位里心虚的同事更是惶恐不安。
③蒋道理可是个公认的善良人。他上学时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当过学生会副主席,勇救过落水儿童,每年都是“学雷锋标兵”;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每个月都抽出一个双休日悄悄到农村给老乡义诊,因一次被误认为是骗子被扭送到派出所,真相大白后大家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当地媒体得知情况后,还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也正因此,遭到单位不少小肚鸡肠之人的嫉妒,说他出风头,想找他的茬,可私下交流时却又都找不出他的问题,甚至最后还有人不禁感叹地说:“蒋道理其实确实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啊。”但年底评先进时,大家还是都默不作声地投了他的反对票。院长对他其实也微有反感,起初蒋道理没被评上先进他也挺高兴,可是却一连几夜睡不着觉,后来独断专行增加了一个名额给了蒋道理,他良心才安。这么好的一个人,居然被公安局以涉嫌敲诈勒索罪逮捕了,他敲诈谁了,他勒索谁了?这不是开玩笑吗?可是当蒋道理的爱人来到医院向领导哭诉冤屈时,所有认识蒋道理的人才都确认:这个消息是真的。
④在审讯室,两名办案干警——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干警、一个年轻的新干警,对蒋道理进行了审讯。他们准备好了十八般武艺对付蒋道理,可都没用上,蒋道理就全“招”清楚了。老干警问蒋道理:“你知道你犯了什么罪吗?”蒋道理瞪着惊恐的双眼,仍是一副不解状:“我不知道。你们一定是冤枉我了!”老干警骂了他一句,说:“冤枉你?我问你,你在给病人开处方时都是怎么说的?”蒋道理振振有辞地说:“我是一个善良的好人。除了一部分大款和全额报销的干部,我给每个患者开处方都是恰如其分的,没多开过一种药,哪怕是一块钱一瓶的。我处处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省钱,尤其是无权无势、经济困难的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一年活挣的钱还没有贪官的一顿饭钱多。”老干警严厉地说:“别扯远了。我问你,你在开处方时,是不是都征询患者的意见?”蒋道理说:“是。我跟他们说,我们医院已改制为民营医院了。黑心的院长让我们比原来更过分地多开药,开贵药。这不是侵害患者的利益吗?你们不是大款,不是全额报销的干部,靠工资或靠种地打工挣钱养活一家人,十分不容易,我不能昧着良心给你们开‘大处方’。但我也得吃饭,得养活一家人,如果你同意另支付我20或50元钱,我会恪守医生的职业道德,给你们开药,不让你们多花一分冤枉钱!”老干警又问:“你这样做持续了多长时间?”蒋道理说:“三年前。也就是医院改制后的第二年。医院改制后的第一年,我不愿给病人开‘大处方’,结果每个月工资都是医院平均工资的零头,我没有办法才想出这一招!”老干警说:“你这项收入平均每个月是多少?”蒋道理说:“两千多,加上基本工资,正好是医院的平均工资。”老干警说:“一年是两万六,三年是七万八?”蒋道理说:“是。”老干警猛地一拍桌子,说:“你这就是敲诈勒索!”蒋道理辩解说:“这怎么叫敲诈勒索?是他们自愿的,我没逼迫任何人,他们不愿意的我也没强求,而且处方也没因此而过分开。况且,我给他们省了多少钱?平均每个人至少都有几百元!那些不经患者同意就开‘大处方’的人,他们每个月的收入是我的几倍,他们都不犯法,我怎么就犯法了?”
⑤老干警把年轻警察作的笔录给蒋道理看,蒋道理看后,与自己所述无异签了字。老干警收起卷宗,叹息着对蒋道理说:“他们是合法的,你是犯罪呀。你可真是个法盲啊!”
⑥一个月后开庭。法庭内座无虚席。因事实清楚,审判长当庭宣判,判处蒋道理有期徒刑两年,没收全部非法所得。蒋道理情绪激动,顿时失控,大嚷:“我没有罪!我为他们哪个人不省下几百块钱的医药费?那些开‘大处方’的让他们多花了那么多冤枉钱的人都没有罪,为什么给他们省钱的人有罪?”
⑦坐在旁听人群中的医院院长咬牙切齿地说:“判得太轻了!这种人应该判死刑!”
⑧作为证人出庭的一位被敲诈过50元的农民,这时才恍然大悟,一时热泪满面,喃喃自语说:“也许,他真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啊……”
10.文章主人公的名字是“蒋道理”,这样起名有什么用意?(4分)
答:
答案 “蒋道理”是“讲道理”的谐音,暗指蒋道理是个恪守医德的讲道理的医生。可就是这样一个讲医德讲道理的人,以敲诈勒索罪被判了两年的刑,其他不讲道理乱开药的医生却不犯法。很具讽刺意味。
11.小说有多处情节具有讽刺性,请选择一处加以赏析。(5分)
答:
答案 (情节)老干警收起卷宗,叹息着对蒋道理说:“他们是合法的,你是犯罪呀。你可真是个法盲啊!”
(赏析)老干警语重心长的话点醒了蒋道理,那些开“大处方”让病人多花冤枉钱的医生是合法的,而他给病人省钱却是犯法的。讽刺现实中黑白颠倒的丑陋又可笑的现象。(或“但年底评先进时,大家还是都默不作声地投了他的反对票”。“院长对他其实也微有反感,起初蒋道理没被评上先进他也挺高兴,可是却一连几夜睡不着觉,后来独断专行增加了一个名额给了蒋道理,他良心才安”。“坐在旁听人群中的医院院长咬牙切齿地说:‘判得太轻了!这种人应该判死刑!’”“作为证人出庭的一位被敲诈过50元的农民,这时才恍然大悟,一时热泪满面,喃喃自语说:‘也许,他真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啊……’”这些情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意味,发人深省)
12.近年来,医德医术确实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篇小说也是一个以“医疗”为背景的小故事。试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看法。(6分)
答:
答案 小说不仅反映了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药价飞涨人们看病难的现实,更反映了在原则、道德与追求金钱的现实产生碰撞时,更多的人低下清高的头颅这一可悲的现象。小说中的蒋道理是个处于“医改”和“医德”之间充满矛盾的人:面对“医改”,他选择遵守医德;但为了养家糊口,他又不得不采取额外收费的无奈做法。蒋道理为病人着想,不给病人开“大处方”,不但得不到同事的理解还受到领导的憎恨,甚至触犯了法律,这种黑白颠倒的现象令人深思。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鲁迅在三味书屋时,老师出一上联“独角兽”,有人对“九头鸟”、“两头蛇”。鲁迅对的是“比目鱼”,受到了老师的称赞。老师称赞鲁迅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老师称赞鲁迅的理由:“独”不是数字,是“单”的意思,故不能对数字;“比”不是数字,是“双”的意思,所以对“比”好。
14.请仿照画线句子,结合课本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性是有缺点的。别里科夫因保守落后而胆小多疑,最后在别人的嘲笑中结束了他人间的生活;祥林嫂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玛蒂尔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祥林嫂因)信奉封建迷信而深受其害 最后在心灵的恐惧和煎熬中死在“祝福”的爆竹声中 (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后在十年的艰苦生活中消耗了她美丽的青春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不要悔恨过去,既是创伤,也是财富;
不要钟情名利,既是鲜花,也是枷锁;
不要感叹多变,既有风雨,也有彩虹;
不要埋怨人生,既有花开,也有花落。
事物往往是多面的,这首小诗含蓄地表达了对事物的看法,那么“既有花开,也有花落”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以“花开花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