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专题检测卷:专题三 直面人生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业水平考试2016-2017高中语文必修五(浙江专用 苏教版)专题检测卷:专题三 直面人生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31 15:1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检测卷(三)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虐杀(nüè) 
    
憔悴(qiáo)
莞尔(ɡuǎn)
租赁(lìn)
B.浸渍(zì)
污垢(ɡòu)
倜傥(tǎnɡ)
强颜(qiǎnɡ)
C.骄横(hènɡ)
不惮(chán)
桀骜(jié)
慷慨(kǎi)
D.尸骸(hái)
攒射(cuán)
剌谬(là)
慰藉(jí)
解析 A项,莞(wǎn)尔;C项,不惮(dàn);D项,慰藉(jiè)。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我们要以这些真的猛士为榜样,从那些殒身不恤的精神里汲取力量,从而奋然前行。
B.谁会料到有这样的陷井,刘和珍倒在了反动政府阴谋枪弹的攒射之下,每次读到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都忍不住黯然泣下。
C.尽管刘和珍等人无端地谍血于旧时代的阴暗统治下,但其沉勇的精神让那些苟活者黯然失色。
D.形容枯槁的屈原徘徊在汨罗江畔,他拒绝与浑浊的时世同流合污,纵身一跃化为永恒,这常常惊醒浑浑恶恶的我们。
解析 B项,陷井—陷阱;C项,谍血—喋血;D项,浑浑恶恶—浑浑噩噩。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加上经济复苏是个漫长的过程,或许20
( http: / / www.21cnjy.com )16不会比2015年更凄惨,但在目前的大背景下行业预计仍将继续在黑暗中徘徊,无论是工厂还是贸易商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B.执勤民警联系男孩父亲,谁知孩子走失后他竟然没有在第一时间报警,而是误听信他人说24小时后才可以报警。
C.下半场,辽宁队发挥自己速度快的优势,旗开得胜,一下把比分缩小到5分。
D.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三个年轻的女学生在枪林弹雨中抗议反动政府的暴行的惊心动魄的一幕,真让人感动。
解析 C项,旗开得胜: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休闲旅游业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B.本次征文要求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美德好少年”为主题进行写作,题目为“写给成长中的自己”,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C.尽管猴年春晚如同往年一样也没有让所有人满意,但它所体现的创新意识,还是让观众感受到了编导人员的勇气,叫人不得不点赞。
D.记者从江西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获悉,随着万载至宜春、萍乡至洪口界、九江绕城等5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江西省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解析 A项,搭配不当,“竞争”与“增大”搭
( http: / / www.21cnjy.com )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要么是“以……为主题进行写作”,要么是“围绕……进行写作”;D项,语序不当,应把“实现了”移至第二个“江西省”后面。
答案 C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________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A.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
B.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C.对虚伪的笑,不必怒目而视,要报之以嫣然的微笑;对阴冷的奸笑,也当笑颜相迎。
D.对阴冷的奸笑,为什么不可以还以笑颜?对虚伪的笑,为什么不报之以嫣然微笑,而一定要怒目而视?
解析 B项,从“虚伪的笑”到“阴冷的奸笑”,语意由轻到重,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
答案 B
6.某文学社要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办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物专栏,请根据下面材料,为屠呦呦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突出人物贡献;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现年85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
( http: / / www.21cnjy.com )呦呦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从1969
年开始,屠呦呦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从而使得对抗疟疾的新药品得以开发研制。这些药已经拯救了全球上百万人的性命,过去15年世界疟疾的致死率因此降低了一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你是中国的骄傲,亦是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瑰宝。漫漫岁月送走了你的青春,浩瀚的典籍陪伴你的人生,你传承着古老的中国医药文化,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疟的新纪元。你让疟疾乖乖臣服,让数百万的生命起死回生,让中医走向了全球。
7.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答题。(5分)
(1)给漫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能用“无题”取名)。(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幅漫画有什么寓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漫画题,首先要理解画面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这幅漫画的主画面是一个背着书包的农民工子女,挡在他前面的是几个写着牌子的高高的“门槛”,“门槛”后面是一所小学学校。根据画面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出漫画的寓意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方面面临着重重困难,由此可确定标题并写出漫画寓意。
答案 (1)门槛(或障碍)
(2)这幅漫画讽刺了一些城市因种种原因致使农民工子女难以入学的不良现象。(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完全和谐,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
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一个现实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精神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8.下列对人文教育的本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B.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C.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
解析 相关语段在第一段的后半部分,分析“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一段话可推知答案。
答案 C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校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种教育都无法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
B.人文教育即人文知识的教育,如果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么人性的因素就会受到遮蔽。
C.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为前提的教育,相对于技术知识教育更重视精神价值,重视对一个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重视人文精神。
D.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
解析 A项,“无法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技术的训练来完成”的是“人文教育”;B项,可以从第二段“所以”以后的文字中推出答案;D项,“只有……才……”的表述过于绝对,文中没有根据。
答案 C
10.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困境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②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③一个国家或民族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执政府大屠杀记(节选)
朱自清
①三月十八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日子!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个日子!
②这一日,执政府的卫队,大举屠杀北京市民——十分之九是学生!死者四十余人,伤者约二百人!这在北京是第一回大屠杀!
③这一次的屠杀,我也在场,幸而直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场时不曾遭着一颗子弹;请我的远方的朋友们安心!第二天看报,觉得除一两家报纸外,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之处。究竟是访闻失实,还是安着别的心眼儿,我可不得而知,也不愿细论。我只说我当场眼见和后来耳闻的情形,请大家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十九日《京报》所载几位当场逃出的人的报告,颇是翔实,可以参看。
④我现在缓叙第一次枪声稍歇后的故事,且追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些开枪时的情形。我们进场距开枪时,至多四分钟;这其间有照相有报告,有一两处的嚷声,我都已说过了。我记得,我确实记得,最后的嚷声距开枪只有一分余钟;这时候,群众散而稍聚,稍聚而复纷散,枪声便开始了。这也是我说过的。但“稍聚”的时候,阵势已散,而且大家存了观望的心,颇多趑趄不前的,所谓“进攻”的事是绝没有的!至于第一次纷散之故,我想是大家看见卫队从背上取下枪来装子弹而惊骇了;因为第二次纷散时,我已看见一个卫兵(其余自然也是如此,他们是依命令动作的)装完子弹了。在第一次纷散之前,群众与卫队有何冲突,我没有看见,不得而知。但后来据一个受伤的说,他看见有一部分人——有些是拿木棍的——想要冲进府去。这事我想来也是有的;不过这绝不是卫队开枪的缘由,至多只是他们的借口。他们的荷枪挟弹与不上刺刀(故示镇静)与放群众自由入辕门内(便于射击),都是表示他们“聚而歼旃”的决心,冲进去不冲进去是没有多大关系的。证以后来东门口的拦门射击,更是显明!原来先逃出的人,出东门时,以为总可得着生路;哪知迎头还有一支兵,——据某一种报上说,是从吉兆胡同来的手枪队,不用说,自然也是杀人不眨眼的府卫队了!——开枪痛击。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这是事后一个学生告诉我的;他说他前后两个人都死了,他躲闪了一下,总算幸免。这种间不容发的生死之际也够人深思了。
⑤照这种种情形,就是不在场的诸君,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也不至于相信群众先以手枪轰击卫队了吧。而且轰击必有声音,我站的地方,离开卫队不过二十余步,在第二次纷散之前,却绝未听到枪声。其实这只要看政府巧电的含糊其辞,也就够证明了。至于所谓当场夺获的手枪,虽然像煞有介事地举出号数,使人相信,但我总奇怪:夺获的这些支手枪,竟没有一支当场发过一响,以证明它们自己的存在。——难道拿手枪的人都是些傻子么?还有,现在很有人从容地问:“开枪之前,有警告么?”我现在只能说,我看见的一个卫兵,他的枪口是正对着我们的,不过那是刚装完子弹的时候。而在我上面的那位可怜的朋友,他流血是在开枪之后约一两分钟时。我不知卫队的第一排枪是不是朝天放的,但即使是朝天放的,也不算是警告;因为未开枪时,群众已经纷散,放一排朝天枪(假定如此)后,第一次听枪声的群众,当然是不会回来的了(这不是一个人胆力的事,我们也无须假充硬汉),何用接二连三地放平枪呢!即使怕一排枪不够驱散众人,尽放朝天枪好了,何用放平枪呢!所以即使卫队曾放了一排朝天枪,也绝不足作他们丝毫的辩解;况且还有后来的拦门痛击呢,这难道还要问:“有无超过必要程度?”
(原载1926年3月29日《语丝》第72期)
11.概括第④⑤两段的中心意思,并分别说明其表达方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④段的中心意思是追叙开枪后的见闻,以记叙为主。第⑤段的中心意思是驳斥反动政府及其帮凶的诡辩,以议论为主。
12.从第④段看,卫队“开枪的缘由”是什么?何以见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要“聚而歼旃”。因为他们荷枪挟弹、不上刺刀(故示镇静),放群众自由入辕门(便于射击),更能证明的是,在东门拦住射击,不让人们逃走。
13.第⑤段中连用几个“即使”,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再三让步,以证诡辩均不能成立,充分说明卫队开枪是要故意杀害群众。
14.第④段,作者对开枪前后的情形作了精细地分析,为什么要如此细致的分析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再现事件的真相。②从细节上展现了反动政府罪恶的阴谋。③彰显了刘和珍等人的无辜。④细致的分析中寄寓了作者无比的愤怒和悲痛。
15.试比较《执政府大屠杀记》节选部分与《记念刘和珍君》的选材及写作目的的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执政府大屠杀记》节选部分主要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在现场的见闻,目的是驳斥“流言”;而《记念刘和珍君》是由惨案生发开去,将记叙、抒情、议论高度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悼念烈士,抨击敌人,总结经验教训,阐明事件意义。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照玄上人诗集序
刘 基
予初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②职废,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⑥自古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
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库。比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古代乐宫之长。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ī):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楸树。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    
过:过分。
B.峭如苍松之栖县崖
县:同“悬”。
C.悉以诗将其谀
将:助长。
D.于是诽谤之狱兴焉
狱:监狱。
解析 D项,狱:案件、案子。
答案 D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项,介词,对/介词,比;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答案 A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杭州诗坛一个怪现象:照玄上人之诗情辞并茂,“忧世感时”之情常溢于言表,却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为人知。
B.作者认为诗歌从宋代开始溢美多,讽谏少,形成了吟风弄月、取媚达官贵
人,更相朋附、不问诗歌好坏的诗风。
C.作者把诗序的写作与对当时诗坛的尖锐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自然激发了读者要读一读本诗集的兴趣。
D.全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引人入胜,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针砭时下诗风格调低下的同时,赞颂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诗品,同时也凸现出照玄上人卓尔不群、刚正不阿的人品和节操。
解析 B项,宋代之前诗歌就已经“溢美多,讽谏少”。
答案 B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匠









及于






















矣。
解析 断句要理解句子大意,同时要注意语气词“呜呼”后常断,“耶”语气词,后面也要断。
答案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关键词:名,先。句式:莫之先,宾语前置。)
(2)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也是很应该的吗!(关键词:称,宜。句式:“不以诗称于今之人”被动句。“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加点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参考译文】
我刚到杭州的时候,向杭州的郑希道先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寻求杭州(真正)的读书人,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我一向知道郑先生善于鉴赏人物并且说话不过头,(于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等我向杭州人访求照玄上人的事迹,却没有说照玄上人擅长写诗的人,我私下里想到这件事情很奇怪。等我迁居到白下岭的时候,而照玄上人就在万松岭担任寿宁寺住持,从此我开始全面观览他写的诗。他的诗作气势浩瀚,犹如奔涛,结构森严,宛如武库,风格峭拔,如同苍松栖居悬崖,凛然不可攀爬一般,而忧世感时的感情却常常于言辞之外显现。哎呀!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凭诗作闻名于杭州的人的原因啊。
诗歌是为什么而作呢?感情从内心涌动,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流露在言语中,《国风》和二《雅》列于“六经”之中,赞美讽刺劝谏,没有不对世风教化有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考察风俗的变化,体察治理的得失,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情感,(从诗歌的社会功能看)他们难道只称为“辞章”吗?后世太师这一官职废止,于是那些谄谀献媚之人,全都用诗助长阿谀逢迎的风气,所以溢美的诗作多了,而讽刺的诗作少了。这种风气流传到了宋朝,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毫无遗留了。如今天下没有听说有禁止言论的律令,可是人们目见耳闻的陋习并未改变,所以写诗者没有不把写哦咏风月、把弄花鸟的诗当作写诗的正道,他们效仿达官贵人却不向古人学习,以众人的标准判定诗作的好坏而不去辨别他们到底是玉还是石,糊里糊涂,吵吵闹闹,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与结党,转而又互相诋毁攻讦,可是诗的美刺讽谏传统却没有人能够知道了。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
唉!有伯乐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有匠石然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能识别梧桐树和楸树这样的好木材,可是从古到今,伯乐有几个呢?匠石又能有几个呢?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诗作,而又悲叹人们不知道郑先生就是当今的伯乐、匠石,所以写了这篇序放在诗集的开头。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画 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1.这两首菊花诗都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2分)
答案 托物言志(回答“借物抒情”不给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情感上的差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满院栽”的菊花显得普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平凡,“蕊寒香冷蝶难来”是诗人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不平。三、四两句用豪迈的语言,立志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第二首颂菊自喻,借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达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忠于故国的决心。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1)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
(2)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韩非子·心度》)
23.对于治国,孟子主张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2分)
答案 仁政 法治
24.针对孟子和韩非子的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仁政与法治结合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因为一味施行仁政就会纵容恶者,违法者得不到惩罚自然会变本加厉;如果一味施行法治,就会使人心惶惶,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要求结合现实,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________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2)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楚辞·渔父》)
(4)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或轻于鸿毛,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答案 (1)昨夜西风凋碧树 欲寄彩笺兼尺素
(2)梧桐更兼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
(3)新浴者必振衣 受物之汶汶者乎
(4)或重于泰山 用之所趋异也
(5)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串葡萄有很多种吃法:有人先吃好的,再吃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有人好坏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有人只吃好的,把坏的留给别人吃;有人只吃坏的,把好的留给别人吃;有人把葡萄榨成葡萄汁;有人把葡萄酿成葡萄酒;有人把葡萄晒成葡萄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
①看“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一句表明:只要不脱离材料范围立意都算对。这是新材料作文多角度立意的魅力所在。
②高中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为主,故而,议论文为佳。
③别忘拟个简洁明了的标题。论点的唯一性、正确性,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结
构、论据、论证、字数、书写、原创诸方面不再赘述。
④重点看观点的提炼。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①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培养优良个性(从不同的吃法可以看出来)
②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式不同,结果殊异(吃法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③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决定选择,选择也反映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比如先吃什么,后吃什么;比如好的自己吃,坏的留给别人……)
④懂得变通、创新(比如不拘泥于一种吃法;比如酿成葡萄酒……)
⑤懂得分享(比如和别人一起吃,把好的给别人吃……)
⑥懂得选择,执着自己的选择(比如:有人好坏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
⑦先苦后甜与先甜后苦(比如: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
⑧懂得渐入佳境的道理(比如: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
⑨个人至上与乐于奉献(比如:有人只吃好的,把坏的留给别人吃;有人只吃坏
的,把好的留给别人吃)
⑩懂得取舍,勇于放弃(坏葡萄吃了会伤害身体,得不偿失,要忍痛割爱……好
坏一起吃也是不懂取舍)
【范文示例】
荣败由我不由天
一串葡萄有很多种吃法:有人先吃好的,有人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吃坏的,有人抓到哪个吃哪个,有人只吃好的,有人只吃坏的,有人将其榨成葡萄汁,有人将其酿成葡萄酒,有人将其晒成葡萄干。吃到什么样的葡萄,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品味出怎样的风味,亦是自己做下的决定。世间万物,黄土尘尘何辽阔,却仍没有任一件事物是听天由命的。而我们的命运,我们的成败,我们的喜悲,我们的笑泪,亦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末班车旁的风景,急匆匆地赶车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省时间,抑或放慢脚步体会季节变化生活百味,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回望过去,是铭刻历史的记号,还是展望未来的美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放眼未来,是一蹶不振满怀失意的惨败,还是神采飞扬满心欢喜的成功,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掌握着它精细的齿轮,是荣是败都由我们决定,我们需要多一点的果断,多一点的勇气。
最爱不过李太白,一身白衣一生裁。
李白一生豪放不羁,御手调羹,贵妃
( http: / / www.21cnjy.com )研墨,力士脱靴。这些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却被他神奇地做到了,有人问李白的特别之处在哪,会让无数人折服?不过比别人多一点自信多一点狂妄罢了。是他自己选择了,不拘于格局,不屈于权贵。风光天下是他做的选择,满座诗赋换热酒,杯空杯满笑傲天下。被贬之后亦无丝毫怨言,因为是自己的决定,是亲手转动的齿轮,再坏的结局也无憾。正是这样笑看生死不由天的气度,才能歌尽长安城内的悲欢。
最爱不过陶渊明,一把锄头一壶酒。
煮一壶酒,折一枝白梅花,寄情山水之间,畅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风光,陶潜选择的是与李白完全不同的生活,他放弃功名,放弃利禄,将自己放纵在大自然中。有人笑他痴,却不知他这样的气度曾教多少被拘束在官场的人羡慕,羡慕他的超然脱俗,暗恨自己的首鼠两端,羡慕他的闲情逸致,暗恨自己的案牍劳形。正是这种生死由我的气度,正是这种放手一搏的勇气,造就了古拙山水间的白莲花。
最爱不过曹孟德,一腔热血战枭雄。
他是一代枭雄,却最后梦落沙场。有人批判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他的凶狠,他的自负,我却唯独羡慕他傲视一切的自信。他东临碣石,他笑观沧海,那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自信深深令我震撼,为之折服。荣华梦,塞上吹羌笛,战非罪,烽火烧几季。大漠黄沙都将铭刻他一代枭雄的记号。
我们也将持刀握枪,走向战场。虎牙枪也好,苍云剑也罢,我们当拿出自己的自信,决一胜负。自己做出的选择,就绝不后悔。
我们时刻铭记:荣败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