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8单元《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学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整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8单元《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学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1 18:55: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19世纪以来的世界音乐19世纪晚期以来的影视艺术
(1)
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2)
了解影视艺术的产生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
学生预习本课,通过网络或图书查找相关资料;有音乐特长的同学准备表演;在教室张贴音乐家的照片、生平介绍、作品简介。教师播放“猫王”的摇滚歌曲,学生阅读引言回答问题。
 
新课导入●2
2009年著名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引发世界各地歌迷的悼念。那么摇滚乐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 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又有什么特点呢 ……
基础达标
1.
“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这是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是(D)
                  
A.
舒伯特
B.
柴可夫斯基
C.
莫扎特
D.
贝多芬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命运交响曲》的作者是贝多芬,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课本也有所表述。
2.
1895年12月28日,某人在巴黎的“大咖啡馆”播放了每部只有一分钟的短片12部,这被视为“电影诞生之日”。这里的“某人”是
(A)
A.
卢米埃尔兄弟
B.
“发明大王”爱迪生
C.
贝尔德
D.
“电影艺术之父”格里菲斯
解析 材料记载了电影诞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人物则应该是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本题难度低。
3.
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为此我们可以认为
(C)
A.
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
B.
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C.
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越显突出
D.
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
解析 题干表明了电视、广播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影响作用,所以判断正确选项为C。
4.
(冲A)右图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某电影
的海报,若要从电影史角度给该片配上一则标题,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
(C)
A.
电影时代的处女作
B.
默片时代的经典
C.
有声黑白时代的开山之作
D.
有声有色电影的代表
解析 答题时注意题目上的时间:
20世纪20年代;画面人物的形象:
手执话筒。A项诞生于1895年的法国;B项中的默片似乎不需要话筒;D项要到1935年才开始有彩色电影出现;1927年美国电影率先进入有声片时代,C项从时间上和史实上都符合材料与图像,C项正确。
5.
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优势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最早出现于
(B)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20年代
C.
20世纪4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解析 本题难度低。首先将材料表述的“报纸、广播、电影”排除,判断“新的媒体形式”为电视,然后回顾教材“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的知识点。
6.
伊朗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等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
(D)
A.
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B.
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
C.
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
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
解析 题干信息体现了随着技术的进步,传媒手段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突出。A项“完全处于”不正确;B项“出现曲折”并不是材料的主要用意;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7.
(判断正误)某作曲家声称:“我所创造的音乐,是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是来自人们灵魂底脚的律动。”他要使“听者不仅能感受到心灵的创伤,还能逐渐去弥合那种创伤”。《人间喜剧》与此艺术风格是相一致的。
(B)
解析 本题材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而《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二者的艺术风格是不一致的。
8.
(判断正误)在现代社会中,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重要部分。电视艺术诞生于美国。
(B)
解析 电视艺术诞生于英国。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而彩色电视首先出现在美国。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全曲的是贝多芬理想化了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材料所体现出的“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是
(B)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解析 从“理想化了”、“英雄人物”、“豪迈、自信、英勇”、“壮丽情景”等词语可以判断为浪漫主义,课本也告诉我们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
2.
“1954年,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夜,大批美国青少年云集在公园里,翘首以待歌星来演唱他们熟悉的乡村音乐。但是大出所料,台上的歌星和他身后的两个乐手,奉献给歌迷的是一种不伦不类的音乐:
既不属于黑人音乐,也不是纯粹的白人音乐,既非流行音乐,亦非乡村音乐。歌迷们愣了片刻后,突然间发出狂野的欢呼。”下列对这位歌星所属音乐流派的评述,错误的是
(A)
                  
A.
这一流派是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的爵士乐
B.
运用电子音响,节奏感强,音量震耳欲聋
C.
表达了他们对西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深受青年人喜爱
D.
有人称赞它有时代气息,有人则说它对青年人带来不良影响
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结论,这一歌星是“猫王”普莱斯利,音乐流派是摇滚乐,摇滚乐是美国黑人音乐的“节奏和比博普”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的融合。
3.
英文电视一词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n(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电视出现的条件是
(B)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它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4.
右图为某次世界博览会的宣传海报,向全世界宣传、展示了电影技术。请推断这次世博会是
(C)
A.
1851年伦敦世博会
B.
1889年巴黎世博会
C.
1900年巴黎世博会
D.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
解析 各届世博会都会展示世界最新科技文化成果,19世纪末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成了活动电影机,1895年首次放映电影短片,这一最新成果最有可能出现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
5.
2014年2月,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去世。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我们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事。”材料主要说明了
(D)
A.
电影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
电影诞生在危机中的美国
C.
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
D.
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解析 本题从时政新闻入手,考查影视艺术的影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电影艺术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影响。
6.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当时全世界有6亿多民众能够同时见证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们是
(C)
A.
通过广播收听报道
B.
在电影院观看纪录片
C.
通过电视观看直播
D.
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6亿多民众”,二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当年只有电视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受众。还要注意材料中的“同时见证”,广播、电影不可能让人们同时见证,而当年美国刚刚建立了只有四个站点的网络,也不可能让6亿多民众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只有电视直播才有可能做到。
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音乐界诞生了一位真正的伟人,那就是近代史上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贝多芬早年深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理想。贝多芬一生充满了挫折,在创作盛年双耳失聪,生活上也多次失意,他决意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挑战。在今天,贝多芬的名字不仅代表登峰造极的古典音乐,而且是追求崇高理想的一种象征。
材料二 音乐是自己的音调形象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过程。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可以听到酷烈的战争,威武的进军和胜利,可以听到革命进行曲的音调和节奏。他的《第五交响曲》的结尾部分就是如此。
请回答:
(1)
贝多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他有哪些代表作品
(2)
贝多芬在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3)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第(2)问要结合他的杰出贡献作答;第(3)问要结合材料一中贝多芬的生平归纳概括,抓住“音乐是自己的音调形象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过程”这一原理。
答案 (1)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代表作品主要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2)
贝多芬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继承古典主义音乐、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的人物。 (3)
贝多芬一生历经痛苦与磨难,但他决意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勇于向命运挑战,第五交响曲《命运》正是反映了作者同命运搏斗、追求崇高理想的呼声。
史料研读
1.
古典主义音乐
材料 “古典”一词,原来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指古罗马社会的最高阶层,后来转义指人类的最高业绩,即那些具有普遍而永恒价值的东西。在音乐史上,通常把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作品称为古典音乐,或古典主义音乐。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第一,从风格上讲,他们的音乐体现出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化所要求的均匀、明晰、单纯、整齐的特点,强调客观性与传统。这种特点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前期作品里表现得十分典型,是名副其实的古典风格。第二,近现代音乐的风格和技法是在他们手中产生并得到高速发展的,他们提供了为后世学习研究的典范,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因而有了“经典”这一层次的意义。
——刘雪枫《西方音乐史话》
【解读】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注释】 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roco”,其英语、法语拼写同为“baroque”,最初其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在中世纪拉丁文中,其含义为“荒谬的思想”。始用于对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作品风格的表述,后泛指17世纪至18世纪德国和奥地利盛行的,华丽而辉煌、融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巴罗克一词在18世纪引入音乐评论,借用来描述这一时期与之相比拟的欧洲音乐文化风格,含退化和堕落的贬义。19世纪后被艺术史学家以一种艺术潮流予以肯定,一般指1600—1750年由巴赫和亨德尔发展起来的音乐,即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
2.
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
材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死于维也纳。贝多芬生于波恩,其父是在科隆选帝侯宫廷中任职的歌手。在希望他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天才并给全家带来好运的想法下,他父亲采取粗暴的手法,强迫他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11岁时他成为宫廷管风琴手内弗的学生,这个人从不强迫他,却鼓励他发展他的作曲才能,实际上,他是贝多芬音乐上的父亲。那一年贝多芬写了3首钢琴奏鸣曲,其次,内弗收留这个12岁的少年作他的助理管风琴师,让他挣些收入,直到14岁他一直上波恩的公立学校。
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他想师从莫扎特,16岁时他曾与之会过面,但在他到维也纳数月前莫扎特已去世,因此海顿成为他的老师,教授他音乐理论。贝多芬擅长即兴演奏任何作品的主题,即便是他已出版的作品。维也纳贵族邀请他去他们漂亮的家中去演奏,约订他的作品。在维也纳的10年间,他名声显赫,声震欧洲。正当如日中天之际,阴影出现了。1800年左右他的听力渐渐失去,他计划自杀,但强烈的浪漫精神使他抓住了命运之手,他转向自然以求安宁,始终用内心在倾听,没有停止创作。在他全部失去听力之时,创作了许多他最好的作品。
贝多芬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1792—1802年间他的作品主要遵循海顿和莫扎特的模式;1803—1816年标志着他进一步的创新、变化,他作品的表现幅度从细致和温和直至巨大的张力和力量,形成气质和速度的强烈对比;1817—1827年间,他已摆脱掉古典主义的僵化模式,创作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表现个人感受的作品。
——[美]安妮·格雷著,李晓东、董晓航译《西方音乐史话》
【解读】 唯一了解贝多芬的方法就是去熟悉他的交响曲,他的九部交响曲反映了他从早期到晚期的生命,它们是标准器乐曲的精髓,是世界上最悦耳、最深刻的音乐。1802年到1804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准备献给让他寄予崇高理想的拿破仑,他的知心朋友辛德勒说:“他(贝多芬)热爱共和主义的原则……他是无限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拥护者……他希望大家都能够参与管理国家政府……他希望法国进行普选,但愿拿破仑·波拿巴能把它实现,并因此奠定人类幸福的基础。”正当这部作品完成并准备送往巴黎的时候,贝多芬从学生里斯那里得到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他狂怒地喊道:“他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他撕毁了乐谱封面的献词,重新写了一个题目:
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
3.
爵士乐
材料 同可口可乐、口香糖一样,爵士乐也是正宗的美国货。从1619年开始,人口投机商们便开始了将非洲黑奴贩卖到美国的罪恶历史。从此,西部非洲的音乐也随黑人流传到了美国。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他们的劳动歌曲、舞蹈音乐、宗教音乐(即灵歌)、叙事歌曲和民谣极为丰富。当时新奥尔良的黑奴们,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着、奏着、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到了19世纪中叶,这种自发的活动已形成黑奴们特有的娱乐活动。他们唱奏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彩,没有固定的旋律,一切都是信口唱出,随手奏来。这就是爵士乐的起源。
目前,爵士乐已成为严肃音乐的劲敌,其流行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仅次于摇滚音乐,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
——李荣忠编著《吉他与流行音乐潮》
【解读】 爵士乐音乐节奏粗犷,这使它迅速从新奥尔良流行到全美。最初,美国的爵士乐队只是伴舞乐队,他们用欧洲乐器演奏在文明社会未曾有过的非洲黑人音乐,并将这种音乐演化成了美国的音乐。故爵士乐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美国的民族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爵士乐队的技艺迅速提高。这使得爵士乐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也使得爵士乐风靡全世界。
4.
电影的诞生与卢米埃尔兄弟
材料 如果在黑暗中点燃一根火柴,然后吹灭,你会发现眼睛里还残留着火光的影像。真正的电影是在摄影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的连续摄影来自于一次有趣的争吵。一次,有几个美国人为了证实马跑的时候有几个蹄子落地而争论不休。于是他们想出把这一过程拍下来的办法。从1872年到1878年共拍了5年才成功。这就是摄影机的雏形。1893年夏天,法国里昂的一位照相师在巴黎旅行时看见一家商店里放着几只大黑箱,每只箱子前都坐着一个人在看箱子里的东西。于是他也交了几个钱坐下来看。箱子里的灯亮了,有许多真人一样的小人动了起来,他觉得非常有趣。此人就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后来他花了6
000法郎买了一个爱迪生发明的被称为“电影视镜”的大黑箱,想进行改进但没有成功。这个工作一年后由奥古斯特和路易完成了。他们在幻灯机的基础上把“电影视镜”改进成真正的银幕放映机。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大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12部影片,每部只有一分钟。这就是电影诞生之日。
——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
【解读】 电影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个企业,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可以单枪匹马地进行创作,可以孤芳自赏,脱离广大群众而独立存在。作为一门艺术,电影又兼有造型和叙事的元素,同时作用于视觉和听觉。因此,电影中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便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特殊的因素。
现代主义进入电影,要比它进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1907年至1914年,立体主义流行一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则还处在幼年时期:
无声的长故事片刚刚出现,蒙太奇技巧还在萌芽阶段。但电影毕竟是一种“20世纪的艺术”,它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有着极强的接受力,所以在不久之后,在现代主义艺术滋生的欧洲便开始了一场电影先锋运动,这是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的第一次兴起。
资料卡片
1.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生于维也纳。世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其家族三代以舞蹈音乐家(作曲、演奏、乐队领班、指挥等)著称,而他又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从小学习小提琴,19岁以后离家以音乐谋生,并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创作、演出生涯。一生写有近400首圆舞曲、近百首波尔卡舞曲、近70首卡得累尔舞曲、近45首进行曲以及其他若干舞曲和十几部小型喜歌剧、轻歌剧。其中圆舞曲最具代表性,它们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蓝色的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拉德茨基进行曲》等。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从思想意义上看价值不高,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维也纳市民阶层的生活,他的音乐亦成为当时维也纳社会生活一景,甚至影响至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每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曲目以施特劳斯家族乐曲为主,尤其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它们已成为维也纳人民的骄傲,深入维也纳民众之心。
2.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音乐家。出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1859年法律学校毕业后,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书记员。他常常去观赏歌剧、音乐会,尤其喜爱莫扎特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越来越无心从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执教。他边教学,边创作,任教13年中,写出了包括舞剧《天鹅湖》和管弦乐《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内的大量重要作品。柴可夫斯基非常热爱自己民族的深厚音乐传统。1869年中的一天,他正在乡间写作,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旋律沉郁委婉,令柴可夫斯基不胜神往。临窗一看,才知道是一位泥水工正在工作中唱歌自得其乐。第二天,他向这位工人记下了这首民歌,后来,把它用在了《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中。几年之后,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听到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了。”1892年完成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胡桃夹子》,1893年完成《第六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构思时,常不免因激动难抑涕泪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为这部交响曲感到自豪。它以极其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对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复杂心态,成为世纪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受到全世界听众的衷心热爱。
3.
卓别林
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5岁时,曾代替母亲登台演唱,得到观众的喝彩。8岁时参加了兰开夏儿童团即一个儿童戏班子,作过巡回演出。11岁开始在成人剧团中演各种配角。1913年,卓别林第二次赴美。这时,电影已成为美国大众化的娱乐,电影制片厂迅速发展。这一年,卓别林被美国启东滑稽电影制片公司看中,受聘为电影演员。1914年1月16日卓别林初登影坛,担任了影片《谋生》的主角。这一年,一个穿着肥大短靴,松泡泡的裤子,紧绷绷的上衣,戴着圆顶小礼帽,留着一小撮胡子和用一根弯手杖的丑角,迈着鸭子步出现在美国电影《威尼斯儿童汽车比赛》中。从此这个名叫夏尔洛的银幕形象,风行世界七十余年。卓别林最著名的影片,多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间拍的。那是无声片时代,影片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情节、动作。卓别林的动作简练、幽默、深刻,所以全世界不论男女老幼,懂不懂英语,都能被他的表演所打动。卓别林为了取得电影创作的自主权,1919年4月与一些名演员、名导演组成联美公司,拍摄了《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舞台生涯》等卓越的影片。美国司法部长乘卓别林出国之际,公然下令移民归化局,不准卓别林重返美国。卓别林从此移居瑞士洛桑继续从事电影创作和写作。出版过《我的自传》《我的从影生活》等书。1977年12月25日,卓别林在瑞士洛桑逝世,享年88岁。
第八单元 单元归纳与整合
网络构建
阶段特征
单元整合
  19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建立的国家与启蒙运动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性王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使得很多文学艺术家对此表示失望和不满,浪漫主义文艺作品应运而生。随后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文学艺术家们转向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现实主义又开始盛行。20世纪以后,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社会也更加动荡,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使世界更加不安,人们心灵越来越空虚和迷茫,反对传统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流派开始出现于文学艺术领域。在此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印象画派、电影电视艺术等。
不管文学、美术、音乐还是电影、电视艺术,每个领域的发展,都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变化紧密相连,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映。
能力提升
文学艺术的发展
项目时间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艺术
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文学雨果、拜伦、雪莱、海涅
新古典主义大卫、安格尔
浪漫主义贝多芬、舒伯特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
现实主义文学司汤达、莫泊桑巴尔扎克、狄更斯、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徒生、易卜生马克·吐温
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现实主义米勒、列宾印象派特点:
重光色、写生代表:
莫奈、凡高、塞尚
歌剧比才《卡门》民族音乐俄国音乐柴可夫斯基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产生有色电影
20世纪中期以来
现代主义文学贝克特
现代主义
毕加索
现代主义爵士音乐摇滚音乐、蓝调
宽银幕、立体、环幕电影电视机发明电视艺术迅速发展二战后:
电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