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美术的辉煌
教学目标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教学要求
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
了解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及其代表作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1
本课引言由世界名画大卫的《马拉之死》和一段介绍该画历史背景和画面内容的文字所组成。建议教师提出问题:
法国大革命发生在什么年代 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和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 这幅画给人以什么感受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入●2
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了《向日葵》,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可是这幅画的作者凡高在世时却仅卖出一幅画(1890年在布鲁塞尔一个展览会上出售的《红色的葡萄园》),生活非常潦倒。凡高的精神曾一度失常,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休养。1890年7月27日,他的精神病发作,在法国瓦兹河畔的欧韦自杀。
这样一位伟大的传奇画家,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他的画作属于哪个流派呢 对后世又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
基础达标
1.
如果有人给你这样描述一绘画作品:
它属于新古典主义美术;作者是大卫的学生;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你判断这幅作品应该是
(B)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泉》
C.
《拿破仑加冕》
D.
《播种者》
解析 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把典雅的人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故应选B项。
2.
《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的绘画代表作,这是因为
(B)
①
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 ②
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 ③
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④
作者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
解析 浪漫主义画家画的不一定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因此④说法不正确。①②③都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突出特点,故应选B项。
3.
19世纪后半期,受光学发展的影响,一些画家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应该从光的角度来观察,一切色彩皆发源于光,光和色成为他们研究的中心课题。这些画家属于
(B)
A.
古典主义画派
B.
印象主义画派
C.
浪漫主义画派
D.
现实主义画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19世纪后半期”,“光和色成为他们研究的中心课题”可以判断这些画家为印象主义画派。
4.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各阶层对农民问题的关注,文艺创作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农民身影。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美术在欧洲兴起,其中主要表现农民的感情和生活,被称为“农民画家”的是
(B)
A.
俄国的列宾
B.
法国的米勒
C.
法国的德拉克洛瓦
D.
西班牙的毕加索
解析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感情,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等,被人们称为“农民画家”。
5.
右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代表作品。该画作
(A)
①
揭示了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 ②
开创了美术现代主义的风格 ③
再现了俄国交通运输的落后 ④
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情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该画作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欧洲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轮船已经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而俄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还在使用这种落后交通运输方式,纤夫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以换取微薄的收入,作品如实地反映了俄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劳动人民痛苦的生活和社会的不公平。
6.
下图是1877年的一幅作品——《圣拉查尔火车站》。作者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汽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这幅画属于
(C)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印象派
D.
现代主义
解析 印象主义绘画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光、色、形、意、美的融合。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色、影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文化符号。掌握了“光、色、影”这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根据材料描述和作品画面,判断该作品属于印象派绘画。
7.
“印象派”画风的“印象”,其突出特征是
(B)
A.
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B.
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C.
保证描绘对象逼真
D.
印象深刻的方可入画
解析 印象派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这一特点课本没有明确表述,学生一般不是太了解。
8.
右图是某西方著名画家的作品《年轻的黑发女人》,该画于2013年5月22日在北京展出。
下列作品中与该画的表现手法最接近的是
(B)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格尔尼卡》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日出·印象》
解析 现代派美术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这幅画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与该画的表现手法最接近的是同为现代主义的美术作品《格尔尼卡》。
9.
(判断正误)唐代诗人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留下了“三吏”“三别”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传世名作,与此风格一致的美术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A)
解析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三吏”“三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唐朝人民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与此风格一致的美术作品。
10.
(判断正误)西方文学作品中与右面这幅画具有相似艺术特征的是《格尔尼卡》。
(B)
解析 学生很容易判定本题为正确,而不去注意题目限定语是“西方文学作品”。“这幅画”和“《格尔尼卡》”属于美术作品,不符合题目要求。
巩固提升
一、
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与浪漫主义美术无关的是
(B)
A.
是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失望情绪的反映
B.
和新古典主义美术一样强调理性
C.
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
D.
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解析 新古典主义美术强调理性,而浪漫主义美术不强调理性,注重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2.
《拿破仑加冕图》是画家大卫(1748—1825年)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
出场人物个个神似,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气势庄严。该画属于
(B)
A.
浪漫主义
B.
新古典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解析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特点是:
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题材),目的是鼓舞人们像古代英雄那样起来斗争与革命,具有崇高而悲壮、英武而勇敢的美。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本画是新古典主义画作的杰出代表。
3.某画派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现象。下列作品属于这一画派的是
(B)
①
《向日葵》 ②
《自由引导人民》
③
《格尔尼卡》
④
《日出·印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增加了解题的难度。从材料看,应为印象主义画派。②是浪漫主义的,③是现代主义的。①和④是印象主义的。B项正确。
4.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与这种文学流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B)
解析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其手法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本题材料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色彩鲜明、感情丰富、豪迈奔放。
5.
根据风格的不同,绘画可以分成很多流派。与右图《画室》绘画风格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B)
A.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
《格尔尼卡》
C.
《自由引导人民》
D.
《日出·印象》
解析 该画应该属于现代主义美术的创作风格。现代主义绘画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画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及人像描绘的夸张变形。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作《格尔尼卡》与本图风格一致。A
项是现实主义的;C项是浪漫主义的;D项是印象主义的;B项正确。
6.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D)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向日葵》
D.
《格尔尼卡》
解析 本题材料反映了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以上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格尔尼卡》。A、B、C三项分别属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D项属于现代主义。
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艺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反印象主义等再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得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请回答:
(1)
浪漫主义绘画兴起于何时 其特点是什么
(2)
举一例说明现实主义绘画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3)
印象派绘画兴起于何时 其特点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第(2)问举一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加以说明即可,如《播种者》《拾穗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第(3)问考查印象画派的兴起及特点,依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 (1)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特点:
偏重感情,重视色彩和笔法的热情奔放。 (2)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表现了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3)
19世纪后半期。特点:
重视光和色彩的应用。
史料研读
1.
新古典主义
材料 18世纪下半叶,随着启蒙主义思想的深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法国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这个新的时代,娇柔纤细的罗可可艺术已同时代氛围格格不入,人们呼唤能与新时代相吻合的新艺术的出现。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洲始终存在着对古代文化的偏爱,18世纪中叶在启蒙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推动下,欧洲的考古工作大大发展起来,意大利和其他地中海沿岸的古城一个个被发掘出来,尤其是18世纪中叶罗马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古代艺术重新展现出它的魅力,让人们看到了带有理性严谨特点和倡导英雄主义精神的新的艺术样式。正是由于时代的需要、理论的推动和考古发掘几个方面的促进,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潮,出现了一场新的复古运动,这个运动在艺术史中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源流是古代罗马艺术、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和17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这些艺术都体现出一种宁静、典雅和理性主义的精神,立足于维护传统艺术的庄严风格。新古典主义之所以在古典之前冠以“新”字,是由于它不同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是大革命之前宣扬共和以及为祖国而战的一种新的时代风尚和审美倾向的体现,同时它又同过去的古典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
【解读】 本段材料介绍了什么是新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产生的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现实社会基础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面对社会巨大的变革,人们需要的是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能反映社会剧变的艺术作品。嫁接在古典主义之上的艺术作品在紧握时代脉搏的大师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新古典主义美术方面呈现出的特征有:
第一,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确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现自然。这一点同传统古典主义相一致,因为古典主义都尊重自然,强调客观描写。但它并不按照自然对象的原样描写对象,而是让对象服从于既有的优美典雅和古典主义的美学模式,将对象理想化、完美化。第二,崇尚理性和共性,将艺术纳入规范和有序之中。新古典主义同古典主义相似,夸大理性作用,抹杀情感和个性,在内容、技巧和构图上都遵循既有的规范和秩序。第三,以希腊罗马英雄事迹及当代生活为题材,艺术创作带有更多个人风格的追求和时代印迹。
2.
浪漫主义艺术
材料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这时尽管新古典主义在艺术界仍占有优势,但它所崇尚的那种不变的美的模式和对客观对象的执著研究,已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成为束缚艺术发展的陈腐教条,代之而起的是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不仅在法国出现,它也风行整个欧洲,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同新古典主义一起并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在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所表现。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The
romance)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的晚期,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产生普遍的兴趣,这些小说几乎都用罗曼谛克(Romantic)写成。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同神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相联系的事统统称为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通常包含着两个含义:
一个含义指一种创作方法,它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个含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潮。这里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第二个含义。
——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
【解读】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古典主义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一整套方法和规范,这些规范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模仿,对共性的赞赏和颂扬。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艺术,则从表现客观对象转向了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灵和独特的自我,放弃了古典主义那种普遍而绝对的共同美。去追寻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理想美。浪漫主义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型,而是把它作为“假托”,以富于诗意的想象和热情,通过自然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艺术成为了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创造。这种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它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有固定的传承模式,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态度和倾向。一些艺术家对官方的正统艺术或公认的传统产生怀疑,认为这些艺术有太多的虚伪和假象,带有太多的人工痕迹。他们竭力追求那种自然的、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总是试图去表现那些不熟悉的、陌生的和新奇的世界,表现异国情调和模糊的幻想,艺术家们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醉心于色彩和富于动感的构图。总之,一切能够激发艺术家热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为他们创作的对象,这种追求新奇的思想态度是浪漫主义的第二特征。
3.
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 (19世纪)50年代以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到达高潮,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已经不是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觉醒起来的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压迫,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上升到主要地位。1848年二月革命的成果——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很快被拿破仑第三的“第二帝国”所代替。在路易·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政治日趋腐败,经济萧条,对工人和农村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剧,资本主义的血腥面目,已不是虚假的文明外衣所能掩盖的了。严酷的现实促使许多进步艺术家从幻想和憧憬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正视现实,用自己的艺术来反映现实。在他们看来,现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艺术家只有传达和反映现实的义务,而没有篡改和伪造现实的权利。
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也为现实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由于法国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法国拉马尔克的进化论、居维叶和桑·伊鲁关于遗传的学说等,使唯心论和神学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历史和社会科学中,也有奇耶里、基佐等人,从过去的史实,论证将来的规律,提出了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特殊发展手段,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是历史的必然等观点。
——朱铭《外国美术史》
【解读】 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现实主义美术在欧洲差不多贯穿了整个19世纪后期,它是在浪漫主义逐渐转向消极的形势下,必然产生的新潮流。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地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实主义者嘲笑古典主义的装腔作势、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现实世界的真正代言人。因而现实主义美术呈现的基本特点是:
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资料卡片
1.
印象画派
克劳德·莫奈(1840—1926),印象画派的开拓者。1874年,莫奈和一些志同道合的画家举行了一次画展,其中有莫奈的《日出·印象》——画的是透过晨雾看到的港湾景色。当时一个名为勒罗的批评家讥讽这一派艺术家为“印象主义者”。1877年,莫奈等画家举行第三次画展时,开始自称印象主义者。从此以后,印象主义和印象主义者之名就一直沿用下来,印象画派出现。直到一个世纪后,法国批评家加米尔·莫克莱在其《印象主义》一书中才对19世纪末期法国印象主义画派有比较全面的评价:“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现在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画当时会激起那样一场嘲笑和愤慨的风波。我们不难认为这种外观速写化跟轻率从事风马牛不相及,而是伟大艺术智慧的结晶。”印象画派认为: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物体的颜色是纯粹的幻想,颜色的唯一来源是日光,日光笼罩万物,使它们时刻呈现出新的颜色。人们无法确切知道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何在,人们在感知自然的视觉印象中可以区别两个概念——形和色,这两个概念不可分。人们只是人为地区别素描和色彩,而在自然界中它们是分不开的。光显示着形,它穿透繁密的树叶,戏耍于岩石的表面,贯穿着深远的气层,赋予它们以种种颜色。光一消失,形和色就随之不见。人们只能看见颜色,一切物体都有颜色,可以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颜色区别物体的形,即这些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根据或暗或明的颜色,即绘画中所说的关系作用,能够获得距离、透视和体积的概念。关键就是使眼睛可以区别物体距离的明暗强弱程度。绘画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的模仿,而只是在仅仅拥有三度空间中的两度空间这一前提下有条件地表现自然,所以关系作用就成为在平面上表现深度感的唯一手段。因此,是颜色产生素描,形和色是互相依存的两种幻觉。物体没有自己独有的颜色,有的只是光在它的表面的不同速度的颤动。没有色就没有形,没有形就没有色。光谱的各种颜色在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物体上重新组合。七种基本颜色,以各种不同的分量进行一定的组合,产生其他颜色。莫奈正是运用了作为印象主义技法的基本原理的色彩分解论,形成了他自己的手法。它以一个主题(如一个最亮的点)为基础,然后在画布上不断发展这一主题的各种变奏。因此,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的油画,由于这种探求而具有一种完全独特的面貌,阴影是用蓝、粉、绿各种色点拼凑起来的,没有一点单色和黑色,放眼看去一片色彩闪烁。实际上,印象派的这种“点彩法”不是当时被人们认为的那样乱涂一气,而是极难的画技,它并非轻而易举,不比素描容易,只有像莫奈等这样惊人的妙手,才会让人觉得他们的艺术是精益求精的,这种技法画的画,是不容许改来改去的。1874—1886年间,印象主义画展共举办了八次。虽然举行第一、二次画展时,受到了舆论界的猛烈批评。但到举行第三次画展时,印象主义已成为社会上具有很大影响的艺术流派了。稍后,法国出现了所谓的“新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画家主张采用光学原理将纯粹的色彩用小点块的方法,彼此相邻近地排列在画布上,以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的更高明亮度。19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出现了一群画家,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成的观念和强调作者主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这些画家被称作“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有塞尚、凡高和高更。
2.
现代主义美术
20世纪,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画派。如:
野兽派是20世纪初出现最早的一个现代主义画派。1905年,在法国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马蒂斯(1869—1954)等一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因其技法一反常规,被评论家称为“野兽般的艺术”,野兽派由此而得名,马蒂斯成为野兽派的著名代表。与野兽派几乎同时出现的是表现主义画派,表现主义画派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和惶恐心情,以扭曲、粗糙的线条和具有强烈刺激的色彩,发泄内心的愤慨和苦闷。1907年在法国艺术界出现的立体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它主张把一切形象解体成最简单的几何形块,按画家的意愿组合起来。这一派的杰出代表就是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后定居巴黎的毕加索。“达达派”用怪诞、抽象、符号式的东西取代传统艺术,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画面组成他们的作品,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作为“喷泉”展品搬上展览会。现代美术流派众多,多姿多彩,但它们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技法上,它们大都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追求新奇,空间结构错乱,色彩配置随意,点线紊乱,缺乏透视等。在创作主旨上,它们都主张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可以说,现代美术艺术再现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精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