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8单元《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课件1 7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整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8单元《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课件1 77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01 20:0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7张PPT。第23课美术的辉煌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课程标准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二、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三、现代主义美术美术的辉煌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1、新古典主义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①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②特点: 内容上: 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③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大卫 (法)《马拉之死》 《拿破仑加冕》 安格尔 (法) 《泉》2、浪漫主义美术(19世纪前期)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①、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失望,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②、特点③、代表作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西班牙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1、现实主义美术
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背景: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特点: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代表作:法国米勒《播种者》二、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拾穗者》背景:2、 印象画派早期:莫奈(法) 马奈(法)高更(法)塞尚(法)后期:梵高(荷兰)19世纪60年代起,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主张户外写生,他们从画 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他们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光的强弱变化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们大多用原色作画,因此色彩特别清新、明亮。他们努力去观察自然,要达到的目的是“对自然既有力而 又敏感的移植”。
特点:代表人物:三、 现代主义美术 20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1、它出现的原因是在作品中,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同时他们又具有用现代美学成果和现代科技成就进行创作的探索精神。2、主要特征: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
②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著名画家,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1881年10月25日,他出生于西班牙小城马加拉。先后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04年,他定居巴黎,从此在法国生活近70年。他早期的绘画受印象派的影响。1907年,毕加索代表作《阿维农的少女》问世,从此与勃拉克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立体主义绘画,后来形成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毕加索创造力惊人,一生创作油画1800多幅,素描7万多件,还有版画、雕塑和陶瓷制品等。其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有极大影响,享有很高声誉。3、代表人物:毕加索(西班牙) 《阿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格尔尼卡》(普拉多博物馆藏)名画欣赏观察此画表现的内容以及采用的表现手法 毕加索的壁画《格尔尼卡》。这幅画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此画创作于1905年,是毕加索“玫瑰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时年毕加索24岁,刚刚在法国巴黎附近的蒙马特尔定居不久。
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曾以1亿416万美元的天价拍卖,一举刷新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 《拿烟斗的男孩》《毕加索自画像》毕加索《戴帽的女人》4、现代主义流派其他作品《那不勒斯来的男人》《舞蹈》,马蒂斯(法)1909年创作这幅画中,五个裸体的男女,黄棕色的躯体,在蓝色和绿色的背景中自由烂漫地舒展、舞蹈、飞翔。看不清舞者的脸,看不见他们的表情。只有健康的肢体,在天地间飘扬。 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呐喊》
爱德华·蒙克 (挪威)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未来主义本课总结马拉之死 大卫(法)拿破仑加冕式 大卫(法) 《路易十四》
大卫加冕典礼安格尔(1780—1867),16岁师从大卫,在绘画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人物画方面,他重视对“自然”的观察,追求的是简洁的线的节奏。在他看来,形是主要的,色彩终归是属于感情范畴的,他的守则是素描生于色彩,规范重于自由发挥、遵守传统先于革新《奥维松里伯爵人》
安格尔(法)
新古典主义派的代表德拉克洛瓦(1798-1863)
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他的画重视色彩和主观感情,喜欢激动人心的事件作题材。具有强烈的
英雄主义精神。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
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
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
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
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
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法)《自由引导人民》枪杀马德里市民 哥雅(西班牙)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枪杀马德里
市民》表现的情节是:深夜,在马德
里皇宫附近的太子山旁,法国士兵处
决被他们抓来的起义者。其中有神父、僧人、市民和农民们。他们表现出愤怒、不屈和仇恨,也表现出面临死亡的惊恐和哀痛。一个对着枪口的白衣起义者,像受难的耶稣基督一样,把双臂伸开。画家用开放而简练的笔法,有力地表现出反抗暴力压迫的百姓黎民在临终前的丰富的人性。而他们的对方,则是一排看不见人脸的“杀人机器”。从地面上的方形灯里,射出惨白的光线,反衬出天色的黑暗和环境的阴冷。哥雅以深厚的同情与愤怒,忠实地再现了暗无天日的年代里那场骇人的暴行。《播种者》米勒
(法)
  此画描绘了一对青年夫妇赶赴田间劳作的图景,构图线条分明,很好地反映出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拾穗者》米勒(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俄)莫奈 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始作俑者非马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是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 莫奈故居内部 莫奈的故居位于巴黎以西70公里处的维尔农镇。他43岁时搬入此宅,在此生活了43年,直到1926年去世。莫奈故居的花园从早春到晚秋,与印象派的绘画一样永远是姹紫嫣红。花园是莫奈花几十年心血创造的“自然画作”,而大师又从这片“自然画作”中源源不断汲取灵感,尽情地在画布上挥洒出一幅幅传世名画,如数十幅《睡莲》系列画等。 日出﹒印象 莫奈(法) 《睡莲》系列 莫奈在晚年的一件最重要的作品是系列画《睡莲》。1893年,把吉维尼村附近的埃普特河水引进他院子里的一个人工修建的池塘,又在池塘中架设一座日本式小桥,池塘的周围种植垂柳和多种花卉,塘中则种满了睡莲。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 《睡莲池》中的日本式小桥莫奈《干草堆》莫奈《沙发上的莫奈夫人》莫奈自画像印象主义绘画欣赏莫奈《圣阿德雷斯的阳台》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法) 凡·高?(1853—1890),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称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戴草帽的自画像 》《带深色毛毡帽的自画像》《叼烟斗带草帽的自画像》《耳朵上扎绑带的自画像》 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然而在1885—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40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 《向日葵》
梵高(荷兰) 梵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向日葵》让人联想灼热阳光下的灿烂景色梵高的《星夜》《夜间的咖啡座》 塞尚(1839—1906),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都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玩纸牌者》(油画,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塞尚曾画过多幅玩纸牌者题材的画,画上人物多寡不一。而最为著名的,要算是这幅只画有两个人物的《玩纸牌者》。在这幅画上,塞尚将两个沉浸于牌戏中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表现得平和敦厚,朴素亲切。虽然主题十分平凡,然而画家却通过对形状的细心分析以及通过诸形式要素的微妙平衡,使得平凡的题材获得崇高和庄严之美。 静物 塞尚(法)塞尚 《圣维克多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高更(法)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它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它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一战”的绝望。 达达主义的倡导人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达达主义的目的和对新视觉幻象及新内容的愿望,表明了他们在以批判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达达破坏的冲动给当代文化以重要的影响,成了本世纪艺术的中心论题之一。 达达主义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叫“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1872年,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 “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词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所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是“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这幅画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印象·日出>《马拉之死》以严谨的写实手法表现刚
刚发生的悲剧,作者对遇刺战友的崇敬
通过刚劲的用笔溢于画面,表现了庄严和永生。
《马拉之死》(179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马拉死后不久。在《马拉之死》的画面上,人们似乎看到了真实历史的再现,因为身患湿症,马拉每天都需要坐在浴盆中浸泡几小时,同时处理他的公务。在画家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刚刚被凶手科尔黛刺死的马拉坐在浴盆中,鲜血从他的胸部顺着浴盆往下流,凶手用的匕首抛在地上,他的左手拿着科尔黛交给他的短笺,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脸上是濒于死亡的表情,但却没有痛苦,画家用简洁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人民之友马拉生活的简朴和工作的勤奋,表现了他的坚韧不拔的自我牺牲精神。(1)大卫:代表作《马拉之死》 这幅画的构图单纯而明确,占据画面二
分之一的兰灰色背景上什么也没有,愈
加衬托出前景人物的悲剧性,方形木墩
就像纪念碑一样起着稳定构图的作用,特别是上面写着“献给马拉,大卫”的题字,更显出它的存在是不可少的。从上方射来的光线在暗面低沉的背影衬托下使得主人公显得更加突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形象具有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画面中的一些细节也是耐人寻味的。例如:凶手科尔黛给马拉的短笺上清晰可见地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涅·夏洛特·科尔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木墩上附有纸币的便条是一位革命的同情者写给马拉的:“请将这五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893年,这幅稀世珍品被比利时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拿破仑加冕》堪称巨作,为了达到逼真,大卫把画中许多人请去作过模特儿,对于满是刺绣和金饰的服装,画家也作了一丝不苟的描绘。骄横一世的拿破仑,毕恭毕敬的约瑟芬,遭到胁迫而无可奈何的教皇,以及如此宏大场面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明生动,决无雷同。画家用了两年时间(1805~1807)才完成这幅画,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全幅画中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拾穗者》(1851年)画面上是一片收获过的麦地,远处有满载麦子的马车、麦垛和忙着运走麦子的人。近处三个农妇弯着腰在捡拾落下来的麦穗。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有人说,米勒在艺术上对法国农村现实的表达并不只是体现一种安于天命的思想,而是寓强烈的呼声于无声之中,正像当时的进步批评家说的,它是“反对贫困的起诉书”。《播种者》《播种者》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物──播种者,他顶天立地,占据着画中央,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减到最少程度,构图极其单纯,除了远处一个赶着牛耕地的农夫以外,前景上只有这个顶天立地的播种者。 地平线在这里是惟一重要和突出的背景,它向播种者大步前进的方向波动倾斜,加强了人物前进的动势,并与播种者的手和步伐,共同造成一种非常均衡有力的运动旋律,使观者感到画面上人物的运动是欲收不止的,他那大步前进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仿佛他将一直走到画的外边,一直走到远处。它像是米勒所坚持的艺术道路的宣言,播种者的雄姿整个儿浸融于暗红色夕阳的逆光和黄昏的暗影之中,他脸上和身上的色彩和线条,却是模糊不清的。只隐约可见他身着褪了色的红上衣、蓝裤子,扎着白色绑腿,但这一切均被朦胧暗影所融化、糅合,仿佛同大地溶在一起了,使他那大步流星的雄健的播种姿态形成一个“全体形态的效果和剀切的动作而表现的”(米勒语)美的形象。(2)俄罗斯画家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在画面上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
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
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
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
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
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
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作品赏析】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
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
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
命运和社会搏斗。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描绘了
焦黄的河岸、空蒙的天空、只显
露一点蓝色的河水,以及那几个迈着沉重脚步、挣扎在生存边缘的纤夫,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美术想象。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图中那位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她旁边的少年鼓手正挥动着手枪,急速向前奔跑。另一边头戴高帽的大学生正意志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他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在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
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
献身的起义者。一名受了重伤的
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期待着自
由的来临。他的上衣、露出来的
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
颜色。《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
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
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
宫展览。同年6月,
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
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
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
才被送入卢浮宫。 阅读材料 材料一:“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那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他是一个音乐家,只有一对耳朵,一个诗人,只有一具心琴,一个拳击家,只有一身肌肉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的灾情,并从各方面作出反应。他怎么能不关心别人,怎么能以一种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而使你自己同你的那么丰富的生活隔离起来呢?不,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
——毕加索《法兰西文学报》阅读材料 材料二:《格尔尼卡》 作者毕加索 ⑴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这句毕加索名言的理解。 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就是控诉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德国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毕加索的画就是战斗的武器。 所以当《格尔尼卡》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到画家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的觉醒。 ⑵你是如何欣赏名画《格尔尼卡》的? 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与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把复杂的法西斯暴行的场面揭露出来。尽管是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但观众都能领会。其强烈的感人之处不亚于一幅写实的力作。
毕加索采用分解立体构成法,
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成。
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
满着悲剧气氛。这是画家对战
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
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 《唐吉老伯》类似《向日葵》,属后印象派绘画 作业: 《旋转木马》类似《格尔尼卡》,属现代主义美术。后现代主义绘画《小鸟》后现代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美术欣赏超现实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美术欣赏心灵之火的闪烁表现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美术欣赏浪漫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美术欣赏立体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美术欣赏未来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美术欣赏新古典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美术欣赏后印象主义绘画美术的辉煌《格尔尼卡》西班牙毕加索现代主义美术《向日葵》荷兰凡高《日出·印象》莫奈印象画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俄国列宾《拾穗者》《播种者》米勒现实主
义美术《自由引导人们》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美术《泉》安格尔《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法国大卫新古典主
义美术代表作国籍代表人物画派法国法国法国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