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3 读《鲁滨孙漂流记》诗海拾贝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赏析】 这首诗先以“草合离宫”与“孤云飘泊”相对,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接着,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然后又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后化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又表达了对故国山河土地的眷念,还表达了虽九死而无悔的殉国之志(或以死报国的决心)。此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将诗人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外柔内刚,沉郁悲壮,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这种以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值得珍视。
【思考】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名言
1.世间万物,只有有用处,才是最可贵的。任何东西,积攒多了,就应送给别人;我们能够享用的,至多不过是我们能够使用的部分,多了也没有用。
2.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3.我已学会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东西。这种态度使我内心感到由衷安慰。 4.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5.等待大难临头比遭难本身更令人痛苦,尤其是无法逃避这种灾难而不得不坐等其降临,更是无法摆脱这种担惊受怕的恐惧。6.通过长期努力达到的现状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最适于称为人类的幸福,与人体的机械活动部分的劳累和痛苦毫无关联,也不会因人类中上层社会的自豪、奢侈、野
心、嫉妒而感到难堪。
7.人在恐惧中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们保护自己的种种办法,一旦恐惧占了上风,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办法了!三、词语辨析
1.卑微·卑劣
卑微:指地位低下。
卑劣:指卑鄙恶劣,是贬义词。
填一填:
人的高贵与否不在于拥有权势的大小,而在于是否不为世俗所累;人的_________与否不在于是否为丑陋的容貌所困扰,而在于心灵是否纯洁。往往貌不惊人的躯壳里有纯洁的心灵,而精致华丽的外表下面包裹的可能是_________的灵魂。卑微卑劣2.装饰·妆饰
装饰:用于使自身或器物更美而加以点缀。这些点缀与实用无关,仅是为了好看。
妆饰:指打扮,包括涂脂抹粉、梳头、戴首饰以及衣着等之类,多用于妇女的打扮。“妆饰”多用于人,而“装
饰”多用于物。填一填:
在_______一新的豪华大厅里,站满了来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们那漂亮的_______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装饰妆饰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此处感彩不合,使用错误。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此处使用正确。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夕相处:天天、时时在一起。此处使用对象不当。秩序井然:有条理、不混乱。此处使用正确。[作者卡片][知识链接]
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地、有识见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起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1.你怎样理解“小说家的透视法”?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家把人们常见的个人、人群、大自然以及在这些之上的那种力量描写出超乎常人的视觉和想象,给读者以震撼。无论是处理的方式,还是比例感上都超出常人的思维,这就产生了读者的争议、痛苦、快乐等。2.本文的题目是“读《鲁滨孙漂流记》”,但作者开篇并没有直接写这篇小说的内容,你认为第一、二两个自然段是否多余?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这两个自然段不多余。因为第一、二两个自然段是写小说家创作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正是作者分析《鲁滨孙漂流记》的钥匙,也是作者谋篇布局的主线。作者从小说家的透视法入手,使《鲁滨孙漂流记》作为一个例子出现,由面到点,水到渠成。1.文中开头说“末了总有一场孤独的战斗在等待我们”,这场“孤独的战斗”指什么?怎样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斗”?
[我的理解] 文中说“孤独的战斗”指的是“我们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作品的语言了解作品的内容,然后独自对作品进行感悟体会。由于不同的作家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即使同一时代的作家和读者之间也不可能完全沟通,再加上我们固有的偏见和经验,就十分容易在这场战斗中被打败。所以要打赢这场“战斗”,即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作家通过作品要告诉我们的生活“本质”,只有放弃我们固有的偏见和经验。
2.如何理解“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赏赐者;人必须贬为奋斗的自我保护的动物;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这句话?[我的理解] 对于鲁滨孙而言,荒岛没有大自然的“灿烂的紫色”——浪漫情愫,左手是干旱,右手是水源,鲁滨孙在大自然的两手之间疲于奔波。而鲁滨孙自己,头顶上中产阶级的光环悄然遁失,从人到动物,为生存而奔命,成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之下的自我奋斗的动
物。这便有了悲情的意味。全知全能的上帝“萎缩”了,他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这就暗示我们,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上帝会随着生存困难程度的增加而逐渐淡出主人公的视野。宗教信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生存法则。3.“于是,笛福重申前景只有一个普通的瓦罐”到“它为什么不能同样圆满地满足我们的要求,有任何理由吗”这段话中的“瓦罐”指什么?
[我的理解] 瓦罐只是一个象征物,它是作者笔下所描绘的
世界的一个真实浓缩,多角度透视瓦罐,观察它的质地、土质、硬度,其实就是观察我们身处的世界的方法,要真实、简练、精致地还原万象。一旦掌握了这个透视法,哪怕重重烟树、浩浩云山,星辰下、涛声里,我们也不会有迷失方向之感,反而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顿悟。这段话启迪读者在用正确的方法欣赏作品的同时,如果掌握了这种透视法,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诉诸笔端。4.“普通的瓦罐”这一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
用?
[我的理解] “普通的瓦罐”,代表的是笛福小说创作所坚持的透视法(描写事实、追求真实感)中的对象世界。我们可以理解为笛福要观察和描写的个人、人群、大自然以及上帝,也可以理解为他平淡的语言风格、求实的写作精神。课文多次使用它有助于阐释观点,有助于读者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易懂等作用。反复出现意在强化务实意识,它既是小说主人公的落脚点——不虚无地奋斗,也是作家的创作理念——写实,让事实产生美。所以“瓦罐”既是作者对小说解读的主线,也是表达观点的媒介。5.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正确地探讨与解读文学作品?作者举哈代和普鲁斯特的例子是要引出哪个概念?
[我的理解] 作者认为要正确地探讨与解读文学作品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直到我们也了解他是按什么秩序安排那些庞大的普通的观察对象”,即通过把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作品,“只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就能够正确地探讨与解读文学作品了。作者举哈代和普鲁斯特的例子意在引出“小说家的透视法”这一概念。6.作者提出了“透视法”这一文学创作的手法,结合文本说说“透视法”的具体内涵。
[我的理解] 所谓“透视法”,是指在笛福笔下,鲁滨孙的孤岛奇遇是由许许多多丝毫不是奇遇的具体事件和平凡细节组成的,他只是从容道来,丝毫不加渲染,一切都好像是事情自己在那里发生着。他的叙事语言朴实、准确,宛若自然天成,因此极有力量,使我们几乎不可能怀疑他所叙述的事情的真实性。与我们自己设想的完全不同,也与我们期望得到的完全不同。在本文中,伍尔夫提出了用“小说家的透视法”解读文学作品的观点,你同意她的看法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如何解读文学作品。
[我的理解] (示例1)伍尔夫以“小说家的透视法”作为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深入探讨并分析了这部小说的意象内涵及主题,为我们解读小说提供了一把新的钥匙,这对于我们走出传统的解读小说的路子,更好地探究作品的内涵及意义,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帮助作用。(示例2)仅仅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还
是不够的,应该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进行作品的解读。我们知道,一个小说家对文学世界的构造与处理,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的特点与他本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一味地强调运用“小说家的透视法”来解读文学作品而忽略其他方面是有失偏颇的,也是不能很好解读原作的内涵和精神的,只有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深入探讨解读作品的途径,才能正确而深入地解读原作的精神,从伍尔夫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就可看到这一点。议论文结构法之一——顺序解释性结构
写法指导
这是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同学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往往是先提出观点,再解释这个观点,最后说明为什么。如本文,先指出“作家们可以生活在同一时代,看见的东西却不一样大”,接着引出“透视法”,再解释“透视法”的妙用。顺序解释法是为了保证论证的层次性。论证的层次包括纵式和横式两种基本方式。横式就是并列组合的方式,这是一种并列地组织分论点或若干论据的结构布局的方式。在论证时,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分别从几个侧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纵式是一种层进的方式,将审题、立论时分解出的几个有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在本论部分按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关系安排层次,这种布局叫作层进式,以这种结构方式论证,由此及彼,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观点的解释要具体客观,不要以偏概全,分论点之间不要重复,相对独立,不能是包含关系。
随堂练笔
运用“顺序解释性结构”的方法,以“谈意气”为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小短文(或片段)。范文示例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人要有意气,要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
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边境线上特殊的升旗仪式凝聚民族自豪感
广西宁明县爱店镇堪爱村地处中越边境3公里范围内,全村560户2 140人,共有8个自然屯,其中3个为瑶族村屯。作为一个边境一线村屯,一直坚持在每年7月1日、10月1日等重大节日举行升国旗仪式。今年是国庆65周年,村里特意准备了一面崭新的国旗。伴随着国歌的旋律,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上升。一些在附近嬉戏的小朋友听到国歌声循声而来,看到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大一点的孩子带着弟弟或妹妹一边哼唱国歌,一边主动向国旗敬礼。
记者在身着民族服装的人群中看到,一位瑶族同胞带着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也来参加升旗仪式。“在边境上看到国旗高高飘扬,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油然而生。”瑶胞蕉日艳说。[适用话题]如果我是鲁滨孙
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我看到了扉页上的“谨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学校的青少年朋友们”这句话,觉得有点不服气,心里嘀咕着:“别小瞧了我们!我倒要看看,你凭什么这么说……”但是我读完
后,我曾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是鲁滨孙…… 如果我是鲁滨孙,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而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才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他那样的坚强。 如果我是鲁滨孙,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努力求生吗?不,我不可能像他那样随机应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我更没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鲁滨孙,当看到食人族用人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我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与鲁滨孙相比,自己是软弱与无能的。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品尝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处在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一本好书能拯救一个人。”现在我百分之二百相信这句话。这本书向我展示了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告诉我鲁滨孙靠自己的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我想我应该拿出所有的精力努力地向他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社会,为了父母,更是为了我自己的将来。他的那种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跟鲁滨孙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更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崇尚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未来画上绚丽的一笔![赏评] 本文以假设的口吻,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鲁滨孙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光辉: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敢于挑战、勇于创业。这恰巧正是我们当今青年一代最需要的精神。作者能从鲁滨孙身上悟出自身的不足,悟出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让书的教谕功能充分体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