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第三单元 对存在进行深思第三单元 对存在进行深思春末闲谈
鲁迅杂文的犀利,每每使人想起他获赠于日本友人的那把短刀。短刀由两块竹片包住,算是刀鞘。刀鞘如此简单,据他解释,只因为古代刀客碰上仇人时,分外眼红,来不及拔刀,连刀带鞘刺去,一刺致命,鲁迅爱的也是这一层快意恩仇。杂文对于鲁迅而言,是快意恩仇的匕首,或横眉冷对,或长歌当哭。也因为鲁迅驾驭文字的功底及凌厉的个人气质,杂文在他手里发挥到了极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遣词造句,舒卷自如。单元序曲第三单元 对存在进行深思汉家寨
一个人会因为精神的缺失而荒废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命
运;一个时代也会因为精神的缺失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精神也会像一个迷失道路的孩子一样,总归是要回家的。为什么不在我们的精神家园没有长出杂草的时候,用我们所有的努力,坚守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维持我们之所以成为人和如何做人的最低标准:真、善、美,学会爱,有梦想、有追求、有道德。第三单元 对存在进行深思古瓷器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只要有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
就能取得成功。所谓执着,就是对你选定的目标决不轻言放弃,要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但是执着不是固执,也不是偏激。知难而退,必将一事无成;过于固执,又有可能误入歧途,只有把握好“执着”这个尺度,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物质与精神,孰轻孰重,生活是最切实的见证……第三单元 对存在进行深思9 春末闲谈诗海拾贝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颈联成为传诵至今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亲人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诗的结构承继关系来说,颈联是对自己处世态度的进一层具体剖析。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与亲的憎和爱.
【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
1.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
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对恶势力的不妥协;一张消瘦的脸庞,露出刚毅与坚强。他敢骂,骂苟延残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婢膝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性;他敢抨击,抨击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击把孔乙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他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地生活着的闰土,为受封建四大权力压迫的祥林嫂。
他,就是鲁迅。2.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3.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面清洁旧帐,一面开辟新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感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三、词语辨析
1.残忍·残酷
残忍:凶狠毒辣,着重于无情。
残酷:凶猛冷酷,使用范围广,可用于岁月、生活、斗争、环境等。残忍比残酷程度上更重些。
填一填:
勿忘国耻——_________的战争年代里,_________的日本兵拿中国老百姓练习刺杀。残酷残忍2.篡改·窜改
篡改:指把正确的东西强行或暗中改为不正确的,不限于文字,含贬义。
窜改:指改变成语、文件、古书中不应改动的部分,只限于文字,不含贬义。
填一填:
我曾发表过两篇新博文,用对比的方式批评了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对安徒生童话的________和对王安忆文章的剽窃,在这些教材里,大量的课文涉嫌剽窃和_________。篡改窜改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朴归真:今写作“返璞归真”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此处与语境不合,使用错误。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威作福:原指统治者擅行赏罚,独揽威权,后来指妄自尊大,滥用权势。此处使用正确。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此处使用正确。[作者卡片][背景呈现]
本文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妄图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知识链接]
(1)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
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
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用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写作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2)杂文有四个特点:①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杂文通常在
三五百字到一千字左右,几千字的很少。它笔墨不多,言简意赅。②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杂文对生活的反应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③冷嘲热讽,幽默风趣。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作手法,即通过轻松风趣的语言,采用影射、讽喻、双关、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无情的嘲讽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④说理形象,议论生动。杂文评人议事非常形象、生动。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把“理”寓于事物形象之中,使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1.通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总结每部分的大意。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1-3段):写细腰蜂的趣事及毒针。第二部分(4-6段):写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的失败。第三部分(7-8段):讽刺统治者们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2.文章以“闲谈”为题,“闲谈”的是什么话题?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1.作者除了阐述统治者的精神“麻痹术”外,还表达了什么观点?
[我的理解] 古今中外统治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这是《春末闲谈》所要阐发的另一主要思想。鲁迅借助丰富的历史知识,饶有趣味地影射现实,他指出皇帝总是梦寐以求“万年有道之长”,可是这一“黄金世界的理想”总不能实现,“难免时常改姓易代”“‘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外国也一样,尼古拉二世驾崩后,罗马诺夫王朝就“覆宗绝祀”了。何以故?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用尽各种手段,但“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2.本文开篇介绍了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情形,那么细腰蜂的形象在《春末闲谈》一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的理解] 文中以自然界的细腰蜂作比,显得生动形象,
新鲜贴切。细腰蜂的形象是昆虫界一个十分残忍的凶手形象。细腰蜂用神奇的毒针,螫中小青虫的运动神经,使其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不活不死,所以不烂,不死不活,所以不动,因而小青虫的躯体便成了细腰蜂幼子理想的寄生之处。鲁迅从昆虫世界的这一自然现象中看到了人类社会与之匹配的某些相似性。统治阶级所热衷的愚民政策便是那细腰蜂的毒针,他们“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的思想中枢的脑袋而还能动作——服役”。只可惜那愚民政策收不到毒针的功效,因而他们终无法禁锢人们的思想。作者用细腰蜂和反动统治者作比较,分析其同异,揭露其实质,不但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而且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新鲜贴切,同时增加了说理形象化的特点。3.鲁迅的杂文善用反语和仿词等修辞手法,这使得其文笔多了些辛辣尖锐。试结合课文第五自然段的相关语句,谈谈这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我的理解] 例如:“就现在而言,窃以为除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之外,委实还没有更好,更安全,更无流弊的方法。”这一段文字,反语和仿词两种手法都有。从字面看来,鲁迅似乎是在夸奖“遗老的圣经贤传法”高明,古今中外没有比这“更好,更安全,更无流弊的方
法”了。这些方法真的是好的吗?它们虽各有不同,却都是历代统治阶层的精神控制术,它们对人的行为、语言、思想进行约束和控制,被统治阶级奉为经典,没有比它们更能代表统治阶层精神控制术的最高水平了。反语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等仿词的运用,意在讽刺精神控制术在旧中国已经成了有系统的理论,它们涉及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4.文末引用了刑天的传说和陶潜的诗,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刑天因为反抗,被砍了“能想的头”,却依然活着,且能拿着盾牌和斧头继续战斗。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来抒发心志。他们不甘心忍受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即使“无头也会仍有猛志”,作者意在表明,百姓不是“小青虫”!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只能是枉费心机,从根本上对精神控制术进行了彻底的颠覆。5.怎样理解《春末闲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特点?
[我的理解]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
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
想,都为论证“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6.你是如何理解本文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的?
[我的理解] 本文以虫喻人,以“史”显“时”,援古讽今,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提示了深刻的哲理,使人读来妙趣横生,余味无穷,这是作者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进行类比的结果。当作者把细腰蜂用毒针为幼虫猎饵的生物竞争现象和中外反动派用各种精神毒品麻痹、奴役人民联系在一起时,小题便显出“大旨”,意味深远。作者抓住了“毒”字大做文章,一切从“毒”字派生,一切又归结为“毒”字。这样行文写作,不仅题旨集中,条理井然,而且饶有风
趣,洒脱自然。另外,作者以“春末闲谈”为题,既然是闲谈,生物搏斗、阶级斗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事,都可漫无边际地聚拢在一起。而当这些材料都和本文揭露的问题和歌颂的对象联系在一起
时,“闲谈”的内容便变成了庄严的主题。这就是寓庄于谐艺术手法的魅力。对于这篇文章,有人认为该文“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任心闲谈”,体现了作者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确实
是“闲谈”。有人认为“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想
的载体,“闲谈”恰是“正说”。你是如何认为的?
[我的理解] (示例1)本文是鲁迅“闲话风”散文的典范之作.文中鲁迅由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谈起,从自然谈到社会,由历史谈到现实,这其中有对自然界的探究,也有对人类社会的看法;有《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也有陶渊明的诗句;有历史上的“圣君贤臣”,也有现实中的“遗老学者”,还有俄国的尼古拉二世,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任心闲谈”,取法于随笔,带着幽默和雍容,与鲁迅那些实有所指、激烈抨击的杂文相比,《春末闲谈》态度更为洒脱从容,体现了作者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确实是“闲谈”。(示例2)本文是鲁迅“闲话风”散文的典范之作,正如季羡林指出的那样,“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绝不是愿意
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优秀的散文家,大都是在
‘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
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漫谈散文》)与鲁迅
那些实有所指、激烈抨击的杂文相比,《春末闲谈》寓意
深远,态度也更为洒脱从容,既有“闲谈”的形式,又有
“正说”的深刻,是一篇“闲谈”加“正说”的好文章。巧妙地引用
写法指导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在散文中常常巧妙地运用引用,引用恰当能够增添诗情画意,能够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如《春末闲谈》中有这样一段:“古人毕竟聪明,仿佛早想到过这样的东西,《山海经》上就记载着一种名叫‘刑天’的怪物。……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这一段文字中引用了《山海经》中的传说和陶潜的诗句,表达了“运用头脑智慧”的作用。在写作中,人们往往引用现成的话(如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它的作用主要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
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
运用引用的手法,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引用俗语、事例要注意精选。
所谓精选,是指所引用的俗语、谚语、典故、事例能恰如其分,并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2)引用谚语、典故要通俗易懂。
所谓通俗易懂,是指所引用的俗语、谚语、典故、事例所包含的道理显而易见。
(3)引用要防止喧宾夺主。
引用俗语、谚语、典故、事例时,要自然贴切,不能为引用而引用,从而使文章成了引用的大杂烩。
随堂练笔
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引用的古诗词或名言不少于3处。范文示例
选 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选择;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是文天祥的选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选择。他们所关注、倾心的是国计民生,天下大业。“东窗密谋莫须有,风波冤狱天也哭”,这是秦桧的选择;尽管“君恩深似海矣”,可是“臣节重如山乎”,这是洪承畴的选择;不顾“痛哭六军俱缟素”,只会“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吴三桂的选择。他们追逐、渴求的是高官厚禄、醉生梦死。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留下遗言“不要作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但此后70年间,没人能忘记这个名字。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中“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了公认的精神领袖、“民族魂”。今天,当人们开始反思历史时,鲁迅不可避免地成了反思的对象:“鲁迅刻薄”“鲁迅不是大师”“鲁迅媚日”等论调一次次地挑起争论。还原鲁迅、质疑鲁迅成了学术界的潮流;青年们则开始遗忘鲁迅。
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某“80后”作家更声言,21世纪还让鲁迅代表中国人,实在太落后。
当绍兴把“鲁迅品牌”炒得火热时,当知识分子呼吁破除“圣人迷信”时,当新一代声言“对鲁迅没好感”时,鲁迅的遗愿是否正在实现?[适用话题]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 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归”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
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
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作“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作“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而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好看,一则曰:好玩。[赏评] 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
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激愤中有放松,深刻中又精通游戏,挑衅中却随时自嘲。文中多次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更加突出了鲁迅先生骨子里的儒雅凝练,脱略虚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和西方文豪比,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