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课件:1.1 论雅俗共赏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参考】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课件:1.1 论雅俗共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1 07:4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论雅俗共赏
自古文学有雅俗之分,即“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说,“雅”以高雅见称,“俗”以贴近生活而得到众人青
睐。二者各有所长,不能偏此废彼。“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豁然开朗。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
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我们会有所收获。单元序曲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谈中国诗
据说西方的文化名人到中国来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学贯中西的大师钱钟书先生。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好不容易找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住宅电话,于是她就提出约见的要求,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与机智可见一斑,那么他的学术性论文语言功夫又有怎样的特色呢?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读《鲁滨孙漂流记》
有这样一种精神,叫作坚强;有这样一种品质,叫作勇敢;有这样一种态度,叫作乐观;有这样一种体会,叫作孤独;有这样一种信念,叫作希望;有这样一种冒险,叫作漂流;有这样一种人,叫作英雄……这便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传世名作《鲁滨孙漂流记》所表现出来的。他笔下那个勇敢机智、喜爱冒险、乐观坚强的鲁滨孙,用他二十余年的漂流,创造了一个奇迹,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含义。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1 论雅俗共赏诗海拾贝
书边事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注】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宣宗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征人安闲无事,前一句中的“断”字,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后一句中的“倚”字,则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申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番兵阻挠,有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
流”的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思考】 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
1.宽容是阳光。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
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名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2.亲情,是一把斜背着的吉他,越到情深处,越能拨动你的心弦;亲情,是一挂藤萝,不管你身在何方,它总是紧紧牵着你的手;亲情,是一串挂在腰间的钥匙,打开的是一扇扇忧郁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3.就如饱满的谷穗,低垂着的头是它对大地由衷的谢忱;就如巍峨的高山,荫庇百样植被、万种生灵,只是静默无言。此种境界,堪称谦虚。因为它们生命丰盈,因为它们胸怀广大,谦虚在它们那里才焕发出自然纯正的夺目光彩。4.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三、词语辨析
1.凝结·凝聚
凝结:指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凝聚: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聚集,积聚。
填一填:
_______增长过程指云滴靠水汽分子在它的表面上______而增长的过程。凝结凝聚2.一本正经·郑重其事
两者都有严肃认真的意思。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填一填:
①作者写这种书,只当做对客闲谈,并非__________,虽然以文言为主,可是很接近说话。
②在改革进入到深水区的阶段,___________研究依法治
国,习近平的用意应该也是“法定乾坤”,功过分明,所有这些治国理念也都在最近一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得到了验证。一本正经郑重其事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不合语境,应改为“喜闻乐见”。 出奇制胜:原意是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现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此处运用正确。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俗不可耐:庸俗得让人无法忍受.此处运用正确. 气盛言宜:感情充沛,语言就会合宜。此处运用正确。[作者卡片][知识链接]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
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评论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论的文学作品本身。1.通读全文,概括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从历史横截面上分析不同时期雅俗文化雅化或俗化的情形及其内外成因,“史”“论”结合。课文共10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部分。你认为应该怎样划分?唐以前、唐、宋、宋以后。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段是第一部分,由陶渊明的诗句提出“雅俗共赏”的话题。第二部分(第2—9段)是课文的主干部分,分析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写新时代提出的要求。1.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文中引用这句话有什么用意?[我的理解] 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
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地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当然并不是说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也可能会逐渐雅化。2.“‘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
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这句话放在文章的末尾,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我的理解] 在二十世纪初期这个新时代,出现了新一轮雅俗之别。新文化以及新文学尽管以平民化为方向,背叛了传统的贵族文化和贵族文学,但却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学,对大众来说,仍然属于“阳春白雪”一类。彼此之间有距离,甚至有隔膜,缺少共同语言。对立导向交融,新一轮文化融合开始进行,“雅俗共赏”“通俗化”及“大众化”号召的就是这种客观趋势的话语表现。作者希望看到在二十世纪里完成前所未有的、高质量的雅俗结合的事业。3.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雅”与“俗”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怎样的?
[我的理解] 雅文化要时时俗化,向俗方让步,为的是争
取群众,争取观众和读者;俗文化要竭力向雅文化靠拢、看齐,以得到正统和权威的认可。“雅俗共赏”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效仿,但有“以雅为
主”“俗不伤雅”的条件限定。而这些条件并不能避免雅方有时被俗方改造,更不能阻止俗方登堂入室,跻身雅文化之列。4.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说《西厢记》与《水浒传》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我的理解] 因为这两部作品均符合“雅俗共赏”的条
件,《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是人之常情,这些东西俗人同情,雅人也乐于接受。5.唐代以前及以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我的理解] 唐代以前,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雅人的专利,俗人是无法欣赏文学作品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以前门第等级制度严格,“士”“民”界限森严并且固定不变,俗人受教育的条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再加上文学采用“雅”的样式,各种文学样式离普通百姓较远,以致“赏奇析疑”成了雅人的专利。唐代以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出现了“雅俗共赏”的趋势。唐代“安史之乱”以后,门第垮台,“士”“民”分界弱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佛教流行,禅宗求真化俗;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文学内容及样式不断发展变化以贴近民众。所以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学演变趋势。
6.结合本文,谈谈朱自清的文风有何特点。
[我的理解] 本文先用八个段落细细梳理了唐宋文学
“雅”“俗”问题的历史沿革,每提出一个新见解,都是理据详备。如:对唐宋“语录体”“求真与化俗,还是为了争取群众”的阐述,侧重论述其“求真”的两重含义,析理非常明晰;为说明“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的观
点,作者引用了耳熟能详的《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作者的论述高超不俗,别有眼光,的确做到了于平实之中显示出不凡,同时又不以狰狞面目示人,不作哗众取宠之论,无咄咄逼人之态,不以好辩为嗜,语言平易,旨在构建为大众所喜爱的文学趣味。即便是对古人的议论乖谬之处,也从不采取诋毁轻薄的口吻。比如说对黄山谷,作者虽不尽同意其“以故为新”的观
点,但还是充分肯定了其“以俗为雅”的主张,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此风范就不仅仅是文风平实的问题了,更让我们看到这位伟大的作家平和谦逊的文风其实是与他的人品全然一致的。朱自清认为,“雅”和“俗”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大众化”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但也有人认为大众文化是粗野简陋的,精英文化是高雅精致的;有人认为大众文化也有高雅精致的,精英文化也有粗野简陋的,因此不应以“大众的文化”或“精英的文化”来判定雅俗。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我的理解] (示例1)“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如何联系,需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能认为大众文化一定是粗野简陋
的,精英文化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固定不变的专利。(示例2)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里面,都有精华和糟粕。不论
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有自己的“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到深、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才能创作出精品,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来说,都是如此。议论文写作要做到有理有据
写法指导
议论文的写作主要是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生活现象发表某种观点、思想,而议论文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理服人,使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主张、思想。要达到这个写作目
的,最重要的就是议论文中的议论要做到“有理有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要做到有理有据,必须将讲道理和摆事实有机结合,做到既有例子,又有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以便更好地进行说明。分析要具体,要有的放矢。在进行论证
时,应该自始至终紧密联系具体事物来分析。不能以空对空,也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盲目地讲道理。也就是说,一切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做到科学地分析。随堂练笔
以“责任”为话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文片断。要求举例论证,做到有理有据。范文示例
背负责任,使人造福世界。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誉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依旧背负着让人远离饥饿的责任。一介农夫,播撒智慧,肩负责任,而造福世界。背负责任,使人超越生命。桂希恩,一位温和而坚定的仁者。他把温暖传递,他让爱心凝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为什么他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世界有博大的爱。一位仁者,汇聚爱心,肩负责任,而超越生命。相声大师姜昆到广州演讲时,对郭德纲相声的流行表示了强烈的质疑:“现在郭德纲在网上闹那么多事情,在道德上、伦理上,出现这么多问题,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郭德纲并没有马上回应此事,而是作了首诗隐晦地表态,开头便是“楚河两岸硝烟瘴,从来暗箭起同行”,似乎是针对姜昆所言。之后不久,郭德纲发微博祭奠相声前辈刘宝瑞离世43周年,并曝出老艺术家王凤山被铁钳拔去指甲,
相声泰斗马三立被同行用烟头烫的故事,感叹“同行相恶何其毒也”。被媒体热炒的姜昆和郭德纲的“对骂”其实源于二人对相声艺术的认识分歧,主要是相声艺术雅与俗的论争。理念的不同,源于立场、角度、价值观的差别。
郭德纲曾发表言论说,“相声就是让人笑,别老让人受教
育。你意义挺好,不逗乐,谁听啊?”“我跟相声界有一个分工,他们负责教育,我只管搞笑”。在喜欢郭德纲的受众看来,民俗、通俗、草根、俚俗紧挨
着,甚至密不可分。而姜昆对郭德纲本人“骂人”、其徒弟“打人”以及艺术表演上的“三俗”则发出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在姜昆看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文艺的认识、教育、美感和娱乐四大使命,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适用话题]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朱自清  这是一张一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来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滴;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
呢?它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我看了这画,蘧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1924年2月1日,温州作
(选自《朱自清经典散文·温州的踪迹》)[赏评] 这是一篇欣赏画、评论画的短文,也是一篇引人入
胜的优美散文。读这篇短文,虽未睹也不必睹所论画幅,只需随着文章作者的介绍评论,再闭目静思所论内容,一幅美妙动人的画面就能逼真地现于眼前,不但因画而倾倒,更为能跟随文章作者的神思而获得美的享受,“蘧然而惊”“不能自已”。作者在描述画面中的几种形象时不仅十分注意它们的形状、颜色、位置、大小、数量,而且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用自己的观察印象具体细微地勾画、烘托它们,让它们充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