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课件:4.13论修身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参考】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课件:4.13论修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1 07:5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1张PPT。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论修身
求学无止境,学问之乐,“朝闻道,夕死可矣”;于纷乱世事之中,内省内求,淡定从容,成就完美人格;坚守忠恕,一以贯之,嘲讽面前不气馁,不改君子风范……在那个混沌的时代,孔子的信念之灯照亮他坎坷的人生;而他的仁爱之烛则照亮了千秋万代……单元序曲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论民本
在战乱纷纷、强权横行、暴力充斥的战国时代,孟子以其恻隐之心,体察人民疾苦,欲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总结归纳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极力劝谏君王爱民养民教民,虽遭失败,但其关注民生为民请命的责任意识,傲视王侯、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千古长存。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神游物外
在那样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有谁能比得上庄子逍遥?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
然,归于自然。庄子希望超然物外、无拘无束、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只是庄子因为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自由,绝对自由,逍遥,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伟大追求。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祸兮福兮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13 论修身诗海拾贝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 这首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上片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其中“接”“连”两字将“天”“云涛”“晓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下片开头写词人的回答,“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
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结尾处词人写“九万里风鹏正举”,又是紧接上片乘船渡海的动作和四周海天相接的景象,进一步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更加宏阔。在大鹏高举的时刻,词人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谓是豪气冲天,一往无前。总之,这首词用浪漫主义手法开篇,描写神奇的梦境,中间写与天帝对话,末尾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之情。全词气象壮阔,感情豪迈,不像她的婉约词,而有苏辛词的豪放风格。梁启超评论其“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是恰当的。
【思考】 梁启超评论本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你对梁启超的评论有什么看法?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2.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4.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5.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十五》)
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论语·子张》)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颜渊》)“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尊敬兄长责备责备、谴责讨伐被杀死坚持,坚守顽固坚固使……稳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可不译代词,它,指学说动词,到代词,他的代词,自己代词,他或他们代词,乱石语气词,表期望语气连词,如果名词作状语,在白天名词作动词,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名词作动词,与……交友名词作状语,朝,在早晨;夕,在晚上没有能力。日常生活。六、文言句式
①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____________
②何谓也 ______________
③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_______________
④不患人之不己知 _______________
⑤于予与何诛 _______________
⑥其何以行之哉 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作者卡片][背景呈现]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就必须要加强每一个公民的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稳定。[知识链接]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意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本文共分四部分,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第二部分: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第三部分: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1.如何理解选文的第一节中的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我的理解] 第一段话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孔子生前颇困窘,被讥、被逐,甚至在陈曾因断粮而几日未食。面对子路的责问,孔子仍平静以待,坦言“君子固穷”。你是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观点的呢?
[我的理解] 孔子讲的“君子固穷”,是说君子在困窘时能坚守自己的道义。这里的困窘,既包括政治上的失意,又包括经济上的贫困。在孔子看来,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穷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并不是不求富贵,只维护道。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表明孔子虽“固穷”,但并不是拘泥于“穷”,只是求仕爱财取之有道罢了。或者说,在那个时代,正因为有道,不阿世,不变己,孔子才一生穷困潦倒。孔子的坚守换来的是后世的推崇。
从新的时代角度来看,“君子固穷”仍是可贵的,但也应“穷则思变”,不是变节、变志,而是改变思维方式,有长远眼光,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丰收,让孔子的“君子固穷”演变为“君子固富,为富且仁”。3.如何理解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呢?
[我的理解] 孔子所说的“内省”,即自我省察,也就是凡事多向内看,不要外求。当自己的努力或才能不为人认可时,先省察自己是否有不到位的地方。遇到外在的阻力时,先反省自己,有过则改,继续努力,失败了不怨天尤人;无则加勉,持之以恒,等待时机。这样穷则思己过,达则持己见,不自满不菲薄,坦然处世,还有什么忧惧可言呢?4.如何理解第四节第四段话(“樊迟问仁……不可弃也”)?
[我的理解] 第四段话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守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即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5.孔子是如何看待“忠恕”之道的?
[我的理解] 这是孔子“仁”的学说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忠”就是忠于原则,“恕”就是以宽容的心态待人。正直
而宽容,就是“忠恕”之道。关于“恕”,传统解释有“如心”之说,即“他人之心如己之心”的意思,实际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讲“忠恕”之道,自然反对“巧言令色”。此外,篇中还涉及“信”,这也是孔子十分重视的德性范畴。《论语》中有所谓“民无信不立”之说等。讲“忠
恕”的孔子并不是主张一味忍让,他很讲究“直”道。“以德报怨”是老子的观点,道家尚弱,故有这样的主张。孔子则不同,孔子的态度是,如果“以德报怨”即以德对待那些亏负于自己的人,那么又拿什么回报那些对自己有德的人呢?所以他讲一个“直”道,就是以公正、公平之道来对待他人。“以德报德”实际也是一个公平之道。古语有“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有人深信不疑,有人表示怀疑,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我的理解] (示例1)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我国的正统思想,历代统治者就是靠着这一思想理论体系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思想与精神的控制,强化统治阶级的统治,可以说历代封建统治者靠《论语》来治天下。(示例2)平天下靠兵家,治天下靠儒家。因此说半部《论
语》治天下则可,平天下就欠妥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每逢社会变革,改朝换代,无不靠军事家的谋略,以武力平天下,而儒家提倡“仁”,提倡爱民养民,对百姓虽然有利,但对统治者取得政权则缺少帮助,因此不能说“半部《论语》平天下”。但到了社会安定时期,生产需要恢复与发展,儒家提倡的与民休养生息,对于政权的稳定,对于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有利的,因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道理。比喻的运用
写法指导
《论语》只有几万言,却有30余处使用了比喻。这些比喻或赋
形或喻理,无不恰当新颖、生动形象。在文明初开的春秋战国
时期,对比喻就有着如此精深的了解,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
着实难能可贵。比喻论证是《论语》用喻的最显著特点。在全
书30余处比喻中,除“……,趋进,翼如也”(《乡党》)和引
用《诗经》中的成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
伯》)几处用来状写情貌之外,大多是用来说理的。《论语》中
的比喻,根据说理或行文的需要变化不拘、形态各异,无不切
情切景,恰到好处。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问题: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
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运用比喻时,先要明确想表现本体的什么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一个和本体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来作比。如果没有相似点,那就不能构成比喻。这是正确运用最关键的一点。(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随堂练笔
以“善良”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100字。范文示例
善 良
善良是人生的雨露甘霖,是人类温暖心灵的火焰;善良是洞穿黑暗的阳光,是心与心的亲和与信赖,是爱与爱的共振与交融。善良让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充满温馨。善良虽博大如东海之水,巍峨如万仞高山,但又是那么简单而平易。有时,它是风雨中悄然为你撑开的一把伞;有时,它是黑暗中倏然为你点亮的一盏灯。更多的时候,善良是危难时毫不犹豫地向你伸出的一双帮扶的手;是你在走投无路时向你坦然敞开的收容的门。仁爱是通往善良的路径,真诚是开启善良的钥匙。要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心存仁爱,忘我无私,坚守善良,那我们的人生道路就会永远有和煦的春风萦绕。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时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无所不为了)。”告诫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持自己的操守和道德。[适用话题]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地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
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
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非要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妄。“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其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
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能顾及他的全
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赏评] 对于如何读《论语》,作家周国平独辟蹊径,以自己独到的眼光读出了“孔子的洒脱”,他认为这“洒脱”二字,主要体现在“对于功利的态度又颇为淡泊”和“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两个方面。文中还指出孔子在读书方面的看法: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此外,文章并没有就此止笔,还指出孔子“不洒脱”的一面,告诉我们研究孔子要“顾及他的全人”。本文为我们研读《论语》提供了另一种读法,颇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