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一、世界屋脊
1.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2.概况:青藏地区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山脉,山脉之间是宽广的谷地和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自然环境: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1.高寒牧区: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区。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发育良好,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2.河谷农业:青藏地区气温较低,日照较长。在一些海拔较低的地区,如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湟水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适宜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等作物的生长。
3.民居风俗: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牛羊肉也是常见的食物,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用青稞酿造的青稞酒,牧民一般居住在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在农区和城镇多见平顶碉房。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雪山连绵。据此回答1~2题。
1.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湿热 B.光热充足 C.高寒 D.冬冷夏热
2.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A.藏北高原 B.昆仑山山区
C.柴达木盆地 D.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CD3.下列属于青藏地区自然景观的是( )
A.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B.大片茂密青翠的森林
C.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D.一望无际的草原
4.小明的爸爸准备出差到外地,时值夏季,可他却准备了一大包衣服。小明猜想爸爸出差的地点是( )
A.北京 B.广州 C.拉萨 D.乌鲁木齐
5.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地热能都很丰富的是( )
A.四川省 B.内蒙古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CC6.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深居内陆 C.多云雨天气 D.海拔高
7.青藏地区重要的农业区有( )
A.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B.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C.藏南谷地、湟水谷地 D.河套平原、湟水谷地
8.青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农业属于( )
A.平原农业 B.灌溉农业 C.河谷农业 D.原始农业DCC9.下图是小晨同学在青藏地区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他想为照片配一些文字说明,可供选择的是( )
A.牦牛在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B.京九铁路像一条游龙蜿蜒在“世界屋脊”上
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0.青藏地区的动物(以牦牛为例)多毛、腿短,其外表特征是为了适应( )
A.本区交通落后的状况 B.本区严寒的气候,多山的地形
C.本区太阳能丰富的状况 D.本区稀薄的空气AB11.暑假,周围同学准备到青藏高原旅游,下列是妈妈的嘱咐,你认为有必要纠正的是( )
A.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光照强,带氧气袋、防晒品 B.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要加带防寒衣
C.高原地区人烟稀少,生活垃圾可随手丢弃 D.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12.藏民做“糌粑”用的是( )
A.春小麦粉 B.大麦面 C.燕麦面 D.青稞面CD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位多次去过西藏的朋友介绍他的旅游经验:最好的时节是每年的8月到10月;携带物品的原则是轻便、实用;防护用品最好带上墨镜、遮阳帽和防晒霜等物品;衣物中最好带上鸭绒服和防水服等;心、肺、脑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不宜进入高原;最好携带吸氧用具等。
(1)下列A、B、C、D四幅图展示的景观,游客有可能在青藏高原看到的是____。B(2)针对这位朋友的下列建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解释说明。
①“携带物品的原则是轻便、实用”,“最好携带吸氧用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防护用具最好带上墨镜、遮阳帽和防晒霜等物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衣物中,最好带上鸭绒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容易缺氧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日照强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14.新疆的绿洲农业和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的特色,试分析两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分别是什么?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青藏地区的农作物单产特别高,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
制约因素:新疆:水源;青藏高原:热量。 共同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第九章综合能力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1.“高空俯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巾”所描述的景观主要位于( C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2.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大致界线是( C )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C.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D.秦岭—淮河
3.为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国家投巨资修建的第一条进藏铁路——青藏线现已通车,该铁路线经过的盆地是( D )
A.四川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柴达木盆地
4.下列属于青藏地区自然景观的是( C )
A.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B.大片茂密青翠的森林
C.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D.一望无际的草原
5.下列地区属于青藏高原重要农业区的是( A )
A.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B.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
C.青海省西部的柴达木盆地 D.四川省东部的四川盆地
在我国的某高原上,这里有湛蓝的天空,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虔诚的喇嘛,同时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6~7题。
6.材料中描述的高原为( A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7.该地区农作物单产高的自然原因是( C )
A.二氧化碳浓度高 B.气温高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降水量适中
8.青稞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反映出西藏自然环境特征是( C )
A.湿热 B.干旱 C.高寒 D.多雨
9.我国青藏地区最主要的三种牲畜是( B )
A.三河马、细毛羊、牦牛 B.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C.牦牛、骆驼、藏山羊 D.藏绵羊、藏山羊、滩羊
10.符合青藏地区描述的是( D )
A.四季有花常见雨 B.旱地麦浪泛金黄
C.大漠黄沙驼铃响 D.青稞美酒飘哈达
1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夏季气温不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A.地形因素 B.人为因素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12.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D )
A.有丰富的冰雪融水作灌溉水源 B.面积广大,土层深厚肥沃
C.湖泊星罗棋布,用水便利 D.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
13.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后,西藏的旅游业持续红火。旅客去拉萨旅游时,下列用品中不必准备的是( D )
A.防晒霜 B.遮阳伞 C.羊毛衫 D.防暑降温用品
14.暑假,周围同学准备到青藏高原旅行,下列是妈妈的嘱咐,你认为有必要纠正的是( C )
A.高原地区空气稀薄缺氧,光照强,可备带氧气袋,防晒品
B.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要加带防寒衣
C.高原地区人烟稀少,生活垃圾可随手丢弃
D.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15.青藏地区丰富洁净的能源指的是( B )
A.铀矿、石油 B.地热能、太阳能
C.煤、水能 D.水能、天然气
16.有关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制约两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光热条件
B.两地区均是我国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地区
C.目前两地区的交通运输均以铁路运输为主
D.两地区农作物单产较高的共同原因是海拔高,气温高
17.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 B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三峡库区
18.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 C )
A.长江、黄河、珠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B.长江、黄河、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C.长江、黄河、澜沧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D.长江、黄河、黑龙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19.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问题是( D )
①草地严重退化,鼠虫害肆虐 ②土地沙漠化严重 ③水土流失加剧 ④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减少 ⑤冰川退缩、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减少 ⑥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问题严重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20.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B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恢复和扩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适当迁移当地居民
C.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二、综合题。(共50分)
21.读“四城市气温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问题。(20分)
(1)B图1月份平均气温约13℃,7月份平均气温达29℃,说明它位于南方地区。
(2)D图7月份平均气温不到15℃,说明它夏季气温低,位于青藏地区。
(3)从另外两幅图降水量的大小来看,C图位于西北地区,A图位于北方地区。
(4)假如四个城市分别代表的是北京、广州、拉萨和乌鲁木齐,那么A城市是北京,B城市是广州,C城市是乌鲁木齐,D城市是拉萨。
22.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完成下列有关青藏地区的问题。(14分)
(1)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高”和“寒”。
(2)请写出青藏地区一种丰富的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一种特有的农作物:青稞;一种特有的动物:牦牛。
(3)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最不利的影响是什么?
气候寒冷,不利于人类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言之有理即可)
23.读我国四大区域图,完成问题。(16分)
(1)青藏地区成为众多大河的发源地,主要原因是地势高。
(2)青藏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基本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吻合,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海拔高低(地势、地形)。
(3)关于青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D )
A.草场资源不足,加上过度放牧,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B.长期种地不养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大幅度下降
C.暴雨集中,土质疏松,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气温低,牧草矮小,载畜能力低
(4)青藏地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C )
A.土壤肥沃 B.水源充足
C.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D.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5)藏族人穿的藏袍可以适应当地( C )
A.气候寒冷的特点 B.气候干旱的特点
C.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D.日照强烈的特点
(6)修建青藏铁路时,在某些地段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便于野生动物安全迁徙,保护生态环境。
课件13张PPT。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江河的源地
1.概况: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2.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流向大海。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重要性: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2.现状: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措施: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从2005年起到2010年,国家计划投资75亿元人民币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该项目不仅是西部大开发又一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工程项目。回答1~2题。
1.三江源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线,被称为“中华水塔”,三江是指( )
A.长江、雅鲁藏布江和黄河 B.长江、黄河和澜沧江
C.长江、怒江和澜沧江 D.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
2.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问题是( )
①草地严重退化,鼠虫害肆虐 ②土地沙漠化严重 ③水土流失加剧 ④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减少 ⑤冰川退缩、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减少 ⑥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问题严重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BD3.下列关于地处青藏地区的“三江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B.“三江源”地区已被联合国列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C.“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
D.“三江源”的源头均位于我国的青海省境内
4.对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高谷深,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B.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能资源丰富BC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1月16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回答5~6题。
5.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亢,气候寒凉 B.冰川众多,湿地广大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6.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AC7.青海省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近年来湿地减少、溪流消失的原因是( )
A.由于人口增多,在此大面积地开荒种田,用水量过大造成
B.我国在此调水过大造成
C.由于近年来的气候变暖,降水稀少,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
D.主要是深居内陆、降水稀少的原因C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冰川、湖泊萎缩,水源逐渐枯竭,雪线下降
B.气候逐渐干燥,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C.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D.野生动物锐减、虫鼠害肆虐
9.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A.必须立即停止一切开发活动,将当地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草场载畜量,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D.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植被恢复以植树造林为主A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的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B11.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恢复和扩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适量迁移当地居民
C.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B12.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0年8月19日,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碑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通天河畔正式揭碑,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主要在于为高原特有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同时也使三江源地区及其流域内各省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最敏感的地区。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区内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剧烈发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和改善,三江源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位于我国的( )
A.青藏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北方地区
(2)“三江源”指的是( )
A.长江、黄河、珠江 B.长江、黄河、澜沧江
C.长江、珠江、闽江 D.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
(3)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砍伐、放牧和耕作,这里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____、草地严重____、土地____发展迅速。
(4)你认为如何改善本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还草,防止过度放牧,建立生态自然保护区等。AB减少退化沙化(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重要性是( )
A.大量开发当地的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可以增加牲畜的放养量,提高牧民的收入
C.改造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D.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珍稀濒危动物得到保护,使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6)请你谈谈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区内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剧烈发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和改善,三江源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影响。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