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4课件4-16《原君》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4课件4-16《原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1 13: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16课 原 君语文版 第四册学习重点1.记:积累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和黄宗羲的名言。
2.读:学习本文在论证时充分运用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
比论证的方法。
3.写:运用例证法进行写作训练。
4.练:掌握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活用方法。作者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身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一定影响。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夫人之情也 ( ) (2) 孰与仲多 ( )
(3)曾不惨然 ( ) (4)视之如寇雠( )
(5)至桀、纣之暴( ) (6)摄缄縢 ( )
(7)固扃 ( ) (8)废然摧沮 ( )
(9)骨髓 ( ) (10)无稽 ( )
(11)窥伺 ( ) (12)唐虞 ( )fúzēnɡ jié zhòu jiōnɡ juésuǐ sì shú zhònɡchóu jiān ténɡ jǔ jī yú ················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视之如寇雠:通“仇”,仇敌。·(2)一词多义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副词,确实,实在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名词,诚意
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连词,如果①诚···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动词,让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动词,派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连词, 假使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名词,使者②使····比之如父,拟之如天:动词,像,如同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往
弟子不必不如师:动词,及,比得上③如···(3)虚词归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动词,当做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动词,砌成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动词,是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介词,替,给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表被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尾语气助词,不译为······【答案】阐明君主职分 批判后世君主 批判小儒言论 重申君主职分 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公“原”为“追究根源”之意,本文重点推究为君之道,体现了黄宗羲的民主主义思想。作者围绕着“原君”的论题,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四个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1.古今异义(1)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众人。
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虽然,使后之为君者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
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
事而不成立。····(3)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古义:智慧和力量。
今义: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
题的能力。
(4)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2.词类活用(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均为形容词用
作动词,为自己谋私利
(2)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使动用法,使……兴
(3)离散天下之子女:使动用法,使……离散
(4)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
(5)名之为独夫:名词用作动词,称呼·······3.翻译句子(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译文:
 
(2)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  社会上有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没有什么人兴办它,有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除掉它。 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本性一样啊。(3)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译文:
 
(4)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
务光非绝尘也。
译文:  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的私心,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的利益。 因此明白做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就不乏后继者了。【答案】(1)文章阐述的观点是:天下以人民为主,以君主为客;而作为君主,其职分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2)从君主的起源谈起,指出君主的位置,就是基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现实,既然如此,那么君主的职分就只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作者这样写,看似落笔于远古,实则立足于当今,使论证更为有力。 【点拨】 4.这篇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君主的起源谈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找中心论点,看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首先,这样写就是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刚刚萌芽,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人君的统治,还恰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不仅不可动摇,甚至不容置疑。作者从君主的起源着笔,恰是不直接在理论上做文章,而是先直接用事实说话。这自然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
其次,这样写还可以一语破的,直捣问题的根本症结。君主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实,但何为真相,何为实质,绝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而要打破坚冰,拨云见日,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从君主的起源和本质说起,恰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症结。
第三,文章题为“原君”,“原”者,追究根源也,由君主的起源落笔,也合乎题意。【答案】 (1)作者首先从后世君主的思想本质谈起,指出他们违背了设立君主的本意,荒谬地认为,决定天下一切利害的权力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而他们就可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点拨】 5.作者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根据是什么?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顺藤摸瓜,筛选合并信息。 (2)作者还形象地分析了后世君主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演变过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逐渐演变下去,最后竟恬不知耻“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自己可以将它“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思想本质就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3)接着,文章从其思想本质出发,分析后世君主夺取政权前后的思想行为及其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危害。在走向最高权力过程中,他们为了夺得这份“产业”,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他们又为了“奉我一人之淫乐”,更变本加厉地“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还公然厚颜无耻地声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就是后世君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给天下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和灾难。至此,作者的情感再也按捺不住,自内心喷薄而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点拨】6.本文在论述中列举了大量的古代君主为政之事,请对这些事例加以分析,并体会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文中列举了不少古代君主的事例,实际上他们正是古之人君、后世人君两类君主的典型代表:尧、舜、禹是古代人君的代表,他们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害,付出千万倍之勤劳,却不享其利;桀、纣、汉高祖、明太祖、崇祯帝为后世人君的代表,他们不明为君之职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产业,将个人淫乐置于万民的痛苦之上。分析例证法的表达效果,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2)这些事例相互比对,体现了不同的为政策略。从古之君主说,尧、舜二帝,是先得其位,终而让出者;而大禹是既得其位,亟欲让出而不可得者。从后之君主说,桀、纣两个著名的暴君,是天下人视为“寇雠”“独夫”的典型人物;而汉高祖刘邦,攫取天下后,一副得意忘形的模样,令人鄙弃;明太祖,却是丧心病狂,眈眈守之,唯恐天下有不利其统治的言行,其行为令人气愤;崇祯帝,则是失去“产业”的末代君主,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可使那些“欲得天下”之人,“废然摧沮”。
(3)列举这些典型意义的君主作为实例,使议论大大增强了说服力。7.本文较多地采用例证法,作者在运用此法时颇有特色:论据精当,概括生动。值得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借鉴。
以“弯道超越”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选取精当的例子来证明论点。(400字左右)【答案】 (示例)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白发,枯萎了红颜。又有谁可以承受这样的命运,而你,昭君,只是怀一幽怨的琵琶,留下了夕阳下无语的青冢。你,变坎坷的人生际遇为华夏史册上为民族和平而牺牲的永世光辉,熠熠生光。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你心中何尝不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方百姓又何尝不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你终是你,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 菜市口人头攒动,一辆囚车押来披头散发的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变法会有牺牲,那就从我开始!”你大义凛然,昂着高傲的头颅,绝不会向顽固派屈服,用鲜血来换取民族意识的觉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变短暂的一生荣华为民族气节的不朽。
人生会有很多际遇,充满艰辛,充满荆棘,扑朔迷离,可是,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成就伟岸。本课探究结束
请完成:40分钟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