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3课件:8 元曲五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3课件:8 元曲五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1 14:3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第二单元 珠星璧月彩云中8 元曲五首诗海拾贝
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赏析】 此曲写送别,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动人。
它入笔即总写离别时的感受,首两句对偶,很能表现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接着写送别的场面:饯行的女子,手上端着酒杯,眼里有盈盈珠泪。“阁着”两字,刻画出主人公强忍眼泪的神态。
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下去了。但是为了不让所爱的人在离别的时刻增加痛苦,于是,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尽量显得很爽朗,很自然,用一句美好的祝愿代替千言万语。之所以写她强颜欢笑,是因为这能更深一步揭示她内心的不舍之情。
【思考】 这首曲子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
元曲名句
1.四十年绕湖赊看山,买山钱更教谁办?(张可久《双调·落梅风》)
2.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张可久《正宫·醉太平》)
3.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白朴《中吕·阳春曲》)
4.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中吕·阳春曲》)
5.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白朴《中吕·阳春曲》)6.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
7.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
8.四周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马致远《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9.伸玉指盆池内蘸绿波,刚绰起半撮,小梅香也歇和,分明掌上见嫦娥。(马致远《仙吕·赏花时》)
10.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马致远《汉宫秋》)又再,又更换交互再屋内之门深深地看重说道路思想,想法取道名词作动词,黄昏到来名词作状语,向西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富裕形容词作名词,清廉的人墓碑上的文字。指闺阁。不料。记着。[作者卡片][知识链接]
(1)①《正宫·醉太平 刺世》
张可久这首小令写世情,深刻揭露了世风的污浊和腐败,辛辣嘲讽了那些不择手段攫取金钱的人。整首词全用口语,通篇比喻,寓庄于谐,泼辣尖锐。
②《越调·天净沙 秋》
白朴出生于金末一个官僚家庭,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与父母失散,随父母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流亡山东,得到元好问的培育。长大后,迁居金陵(现在南京市),过隐居生活,纵情山水,以诗酒为乐。在这首秋景曲中,作者描绘了两幅图画,色彩明暗对比鲜明,虚实对照,情从景出。③《双调·大德歌 春》
《双调·大德歌》由一组曲组成,为描写四季景色、抒写情感的佳作。《春》是其中的第一支。曲名以“春”为题,表现的是春即将回归大地,而游子依旧滞留他乡的情怀。
④《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以《西厢记》著称于世的王实甫,散曲流传下来的不多,这一首是其最负盛名的一首。关于男女别情,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可谓是老题材,但王实甫这一首《别情》却写得别有情致。⑤《双调·夜行船 秋思》
由于蒙古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对科举取士又缺乏重视,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对世间的黑暗不公有深切的体会。马致远早年也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随岁月蹉跎,终于绝了仕进的念头。此曲表现了他因半世蹉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任性、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2)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小令是一首独立的支曲,不超过五十八字,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不同的曲牌各自有不同的句数、字数,每句的长短又不同,而且用字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套数沿自诸宫调,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连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求一韵到底。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要求在同一宫调内选用,调数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句数。1.《正宫·醉太平 刺世》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处世态度?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小令辛辣地讽刺了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好财之徒,生动形象地将其丑恶嘴脸揭示出来。同时揭露了社会风气的腐败,指出了贪财是风气败坏的根源。作者痛恨这种丑恶的世风,不甘与之同流,只求独善其身。2.《越调·天净沙 秋》这首小令的众多意象中,“一点飞鸿影下”显得比较独特,想一想这一句在曲子的画面营造与组合中起什么作用。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令中的众多意象均为静态,而“飞鸿影下”为动态,“静”中穿插“动”,使得画面活跃生动起来。1.《正宫·醉太平 刺世》这首元曲的语言有何特点?
[我的理解]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这两句开门见
山,道出全篇主旨。“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嬉笑怒骂,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葫芦提倒稳”,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世态度。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其实是作者的反语。2.《越调·天净沙 秋》是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我的理解] 这首曲子前两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景的萧瑟气氛。接着选用“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使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的秋景,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作者为了加强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交杂在“青山绿水”两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3.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春》的诗眼是什么?曲子是如何围绕诗眼组织材料的?
[我的理解] 曲子以“归”为诗眼。首句“子规啼”,因其声若“不如归”引发思妇怀远之情。二、三句妙用三个“归”字,贴切、自然,强烈地传达出思念的情感。在飘飘柳絮的衬托之下,“添”字尤见精神,准确地把握因“思”而起的恍惚神态。末句写眼前景,以双燕衔泥营巢继续映衬和强化浓郁的思念和孤寂之情。本曲开头用的是比兴手法,中间写少妇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后用双燕衔泥反衬少妇的孤独之苦。全篇紧紧围绕一个“归”字,从各个侧面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思念之情。4.《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我的理解] 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
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相思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与白朴同为“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也写过一首《越调·天净沙 秋思》,两首同调同题的小令在观景视点、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方面均有相似处,但在意境方面却不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者在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
[我的理解] ①把秋天傍晚多种特有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种意境;②景物名词排列组成画面;③借景抒情;④烘托。(2)两首小令在意境方面有何不同?
[我的理解] 白曲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等意象,使曲中画面透出些许朦胧感和暖意,末两句五种景物五种色彩,渲染了秋日大自然的绚丽;马曲中色彩较少,且不明亮,显得清冷、压抑、悲凉。运用多种意象组合
?写法指导
在《越调·天净沙 秋》这首曲子中,作者把一组由自然景物构成的意象并置。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意象本身就鲜明可感,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既构成了优美的画面,又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可谓是匠心独运。所谓意象,包括意和象两种元素。意是情意,也指情思;象是物象,也指实象。意象是意与象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体。它兼具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对象化的双重性质。这里就意象组合方式中的“剪影式”“叠映式”“拼置
式”“反差式”四种手法的运用来赏析其独到之处。
(1)剪影式:很像现代的艺术摄影。是将若干富有典型性的意象同时摄入同一画面,构成一瞬间图象景画,即一幅剪
影。特点:这种意象结构富于凝固感,整个意象组合过程
没有视点在时间领域移动的痕迹,所有的意象都是在同一瞬间凝聚于同一空间。(2)叠映式:是将存在于不同时空里的同一个对象的不同意象形态于同一时间和空间映象重叠印现,类似于叠映镜头。
(3)拼置式:是把字面上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剪影拼接在一
起,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叫拼置式(也叫拼合式),从语言角度看拼置式是将表示事物联系的词语全部略去,只将由意象凝固而成的名词性词组连缀成句,乃至拼结成篇。
(4)反差式:也叫对比式。它的组合方式是以对比反衬为手段来组合意象,就是把两种或两组相互对立的矛盾意象并列在一起,形成强烈地反差。?随堂练笔
以舟、帆、桥、彩虹、山水等意象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范文示例
雨过天晴的天空中挂着一弯美丽的彩虹,倒映在水中,仿佛一条彩色的大鱼在不停地扭摆着身体,看上去美极了!我们划着小舟,慢慢地穿过那弯弯的石拱桥,风轻轻地吹来,白色的船帆微微地舞动着,看上去像是在翩翩起舞的白衣少女,有几分妩媚。船在这山水之间的交界处停了下来,我们将那些装着千千万万颗爱心的漂流瓶投入水中,让它们随着流水漂向远方,继续传达爱的真谛,为那些不幸的人找回希望!反映社会百态,塑造热血儿女
关汉卿的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充满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
娥、婢女燕燕的悲惨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无情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适用话题]
汤显祖的理想王国
杨晓光
  他是戏剧家。一部水墨流香的《临川四梦》自问世起,便注定要惊世骇俗,成为传世经典。他是文学家。几百篇的诗文,或柔美,或铿锵。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
  他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他不附权贵,爱民如子,用理想支撑起自己的信仰大厦。他,就是被后人誉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汤显祖。
  公元1550年,汤显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少年聪慧,五岁就能毫不费力地对对子,十二岁即会作诗,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就有了自己的诗集,正所谓“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不到三十岁,汤显祖文才已名播天下。  二十六岁那年,怀揣着理想抱负的汤显祖从抚州出发,踏上了前往南京国子监游学的道路。对汤显祖而言,这是一段“一汪春水漾华年”的欢乐时光。烛光摇曳的开元寺里有他纵谈古今的身影,波光点点的水阳江上有他摇荡小船的欢情。醉里唱歌踏舞,月下赋诗赠答。此时的汤显祖意气风
发,神采飞扬,蟾宫折桂之门仿佛已为他洞开。  然而汤显祖没有想到,此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堪,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为了遍招海内名士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为使自己的儿子在进士考试中名列前茅,先后两次派人拉拢汤显祖,声言只要肯同他合作,就让他高中状元。年轻的汤显祖,此时只要轻轻点一下头,前程便是一片光明。  取得功名,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诱惑,汤显祖没有低下高傲的头。在名利面前,他宁愿斩断浮华也要洁身自好。结果可想而知,在张居正当权的岁月里,汤显祖两次会试,两次落第。可倔强的他从未感到后悔。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但是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与平步青云的政坛之路擦肩而过。  公元1593年3月,春雨潇潇。通往浙江西南部的山路
上,匆匆走来几名男子,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贬官两年后由于政令调整而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经过十几年的宦海沉浮,汤显祖早已认清了官场的腐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托庇功名,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小小的遂昌山城,满目云海树烟,四周层峦叠嶂。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橙黄橘绿。不过,景色虽美,却因其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不
便,地少田薄,赋寡民稀,乃至于“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殆不成县”。面对这一切,汤显祖没有丝毫的退却!他满怀着一腔爱国忧民的热情,要把这座美丽却贫瘠的小城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和改革吏治的实验地。  他推行教育,捐资励学。走马上任的第三天,汤显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展现在眼前的是,唯一的县学讲堂破败不堪,学生无所诵读,习射没有场地。兴县先兴教
育。重建书院和射堂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他把自己的俸银先捐献出来。五月破土动工,六月射堂建成,八月学舍落成,他亲自取名“相圃书院”,遂昌县也由此有了历史上第一所正式学校。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学生授课并和师生共同讨论的身影。昔日破败的讲堂里,重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他力行生产,奖励农事。他常常巡视山野村头,与采桑采茶耕作者为友,和他们亲切交谈,同食同饮。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缓征赋税”,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汤显祖在遂昌苦干了五年,昔日的僻瘠之地很快兴旺起来。
  公元1598年,又一个春雨潇潇的季节。看透了朝政腐败的汤显祖,决意弃官而去。消息传到遂昌,老百姓自发整装北上,苦苦挽留这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好官。扬州码头,汤显祖挥泪写下“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瞧行李,稚子牵船云水间”的诗句,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辞官回家的汤显祖,潜心创作他的“临川四梦”。此时的汤显祖,虽已是一介平民,但仍念念不忘“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社会理想。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美丽画卷。
  尽管汤显祖所处的黄昏时代最终无法让他的理想变成现实,但凝聚在他众多作品中的思想,以及他所坚守的信念,依旧穿越漫长的岁月时空,呈现出摄人心魄的美丽。四百多年过去了,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赏评] 集戏剧家、文学家和好官于一身的汤显祖,注定
要在他那个朝代走一条坎坷丛生的荆棘之路。先是求取功名,挫折面前毫不气馁。为官后大济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看透朝政腐败,他又毅然决然地辞官回家。他的信念和精神力量,正化为一道美丽的彩虹,在历史的天空下闪着神圣的光。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