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3课件:10 山地回忆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3课件:10 山地回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1 17:5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第三单元 熟悉的陌生人第三单元 熟悉的陌生人山地回忆
在小说作品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物,他们或者是正义的英雄形象,或者是善良的平凡者的代表……但他们身上都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美好的追求,对生活的美好的愿望。单元序曲第三单元 熟悉的陌生人宝黛初会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我可以拿宝钗喻冬,可以拿湘云喻夏,可以拿李纨喻春,却独把秋留给了你,黛玉。秋,给人忧郁寡欢的感觉。不寒而凉,不温且冷,像一曲《秋声赋》汇集了中国文人千年的清高与才情。它又像是酿造多年的陈酒,味重性烈。它更像你,颦儿,像你的泪水一般,意味着沉重的诺言,意味着一辈子的偿还,意味着一生一世的守候。第三单元 熟悉的陌生人巨翅老人
生活中,一些头脑简单的人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任命为世界的首脑;一些头脑复杂的人可能会设想自己被提升为五星上将,去赢得一切战争;然而,还有一些富于幻想的人则把自己幻化为种籽,留在地球上培养一批长翅膀的人和管理的世界智者。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个。第三单元 熟悉的陌生人10 山地回忆诗海拾贝
夜思中原
刘 过①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②衣冠③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注】 ①刘过:南宋词人。②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统称。③衣冠:指士绅、世家大族。【赏析】 这首诗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思”,以沉痛的笔调写出了对中原、对汴京的怀念之情。颔联作者遥想当年曾为国家“挥过血泪”,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哀怨。虽然作者曾经的“孤忠”没有受到赏识,但现在报主之志仍然未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诗歌先把视线伸到中原,伸到汴京,颔联倒插,追忆当年挥洒血泪,颈联再推宕开去,把视线伸到边疆,再伸到汴京,最后以壮语作结,全诗开阖变化,过渡自然。
【思考】 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
A
成长,是一种抽丝剥茧;成功,是一场破茧成蝶。没有苦难的生命是幸运的,但它更是单调的、苍白的、空虚的、脆弱的;经历了苦难的生命,才是丰富的、多彩的、充实的、坚强的。就像冬天里的松树、柏树、梅花一样,它们的生命是充实的、旺盛的,同时也是异彩的、绚烂的,因为苦难不仅是苦难,它还孕育着希望和崛起,孕育着创造和升华,孕育着快乐和幸福。B
让我在心烦意乱之际,能够冷静地思考,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让我在忙碌中,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欣赏一段“他年傍得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
边”的还魂爱情。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如东坡先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如遥望乞力马扎罗之雪的海明威。他们都是诗人,在属于自己的空白天地中,诗意地栖居。为生命留下一点空白,为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留一点空白,哪怕只是一点点,却能挽救无数溺水的精神失陷者。三、词语辨析
1.参观·游览
参观:原指对各种情况加以比较观察,现指实地观看。
游览:从容地到各处参观、欣赏名胜、风景等;专程为消遣或观光去参观。填一填:
昆明湖泛舟、长廊里拍照、佛香阁内登高……今天上午,颐和园内________的游人秩序井然,丝毫没有受到美国第一夫人要来_______的影响。游览参观2.度过·渡过
度过: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用于有水面的空间;难点、危机、困难时期。
填一填:
高考过后,他________长江,在海南________了一个轻松的假期。渡过度过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平气和”指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使用正确。 “气愤”指生气;愤恨。使用错误。应改为“愤怒”。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一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费尽心思”指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使用正确。 “改造”指①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②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改造适合新的形势和需要。使用错误。应改为“改良”。[作者卡片][背景呈现]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抗日,并经过八年的抗战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篇小说是孙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写成的,通过对“我”和“小姑娘”往事的回忆,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山地人民建立起来的鱼水情谊。[知识链接]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代表作家还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 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妞儿的性格特点。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地回忆》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妞儿不仅爽快、率直、泼辣,而且质朴善良、勤劳能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地回忆》中的人们生活的环境十分恶劣。例如:“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有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既可见冀中人民生活的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言简而意无穷。1.女主人公妞儿在一出场时对八路军战士进行了一连串的刁难和批评。从文中看是真的刁难和批评吗?她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理解] 不是。她想寻找机会与这位萍水相逢的八路军战士找话交谈,并给予真诚的帮助。2.选文末尾,八路军战士为什么“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的理解] 女孩儿雪中送炭式的真诚关心温暖了“我”,令“我”无法推脱,难以忘却。在这片土地上所遭遇的一切会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离”。3.如何理解“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挂起来”这段话的含意?
[我的理解] 小说中妞儿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步,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斗的胜利和新中国诞生的无比欢欣和热爱,也从中体现出了孙犁的小说以小见大,让“细枝末节”放射出时代光芒的特点。小说显得情浓意深,耐人寻味,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韵,具有诗的意境。4.“我”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我的理解] 作品中的“我”在天津工作,当他见到快十
年没见面的来自阜平山区的农民朋友时,往日的回忆油然而生。他最直接的记忆是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劣:“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农民的生活方式离现代文明很遥远:八路军战士“刷嘴刷牙”的生活习惯让妞儿大惑不解,她说:“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农民生活的艰难:妞儿身上穿的是破旧单薄的袄裤,她一家早饭的食粮是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里的“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我的理解] 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又能将情感表现得深沉、浓郁。这主要体现在文中人物的对话中,例如“咳!我也笑了……还够做一双袜子。”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优雅的词藻,可描写得活灵活现,人物栩栩如生。“我”的话,仿佛句句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和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
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
余隙。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娇羞的情态,让人回味无穷。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写法指导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
节,或通过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视角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山地回忆》这篇文章通过对根据地人民的对话的描写,点出抗日战争的大背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反映出冀中人民生活的艰辛,也表现了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更赞颂了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
善于以小见大,首先要有独到的眼光,学会仔细观察。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
善于以小见大,还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象那黎明的清新;给你一颗寒星,你要会想象那夜空的宁静;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象那大海的浩渺。要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能够“一粒沙里见世界,一句话中见真情”。?随堂练笔
以“老屋的变迁”为题,写一段文字,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200字左右。?范文示例
回想起外婆家的老屋,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张有着斑驳木门、黄铜锁、龟裂石阶、幽幽古井的茶褐色的老照片,记忆深处点点滴滴细节的苏醒,如一道光照射在照片中老宅的青石阶上,随着光柱渐渐上移,照片中的景象顿时鲜活了起来,那熟悉的味道一下扑面而来。
常常梦里几经回,外婆家的二层木屋小楼、吱吱呀呀的木梯、藏纳着星宿与蓝天的幽深古井和粗粗的井绳、客厅里的大红八仙桌和太师椅……老屋里的种种,不打招呼就闯入梦中,刻入骨髓里,奔涌于血脉中,伴随着从老屋里走出来的人一道生生不息。纯朴真挚的人情美
作者回忆的是在山间遇到的那一位纯朴的农村女孩,一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丽的女孩,与自己这个萍水相逢的八路军战士交谈,心疼他人受冻,并想着用自己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的女孩。尽管她说话带刺,但是她的心却是最真实最可爱的。人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仅会被文章的情节吸引,还会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缕柔和的情感,一种从主人公以及与主人公有着同样气质的人群中无声无息散发出来的纯朴真挚的人情美。[适用话题]
鸡 缸
孙 犁
  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
旁,有很多小摊。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磁缸,磁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
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磁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廿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这些磁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
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
  冬季,我到了干校,属于“牛鬼蛇神”①。这个姓钱的,作为“革命群众”,不久也到干校去了。有一天,他指挥着我们几个人,在院里弄煤,态度非常专横霸道。忽然,有一个同伴对他说:  “钱某某,你是什么人?你原是劝业场二楼的一个古董商,专门坑害人,隐瞒身份,混入机关。你和我们一样是牛鬼蛇神,不要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了,快脱了大衣,和我们一起干活!”
  当时,我真为这位棚友捏一把汗。谁知这个姓钱的,听了以后,脸色惨白,立刻一转身,灰溜溜地钻进屋子里去了,以后再也不来领导我们。他虽然并没有从此就划入我们这个阶层,同我们去住一个棚子,但这件事,颇使我们扬眉吐气于一时,很觉得开心。  后来我想,一个古董商人,解放以后,变成了传达,内心对共产党当然是仇恨的,也就无怪对进城干部是这样的态度了。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也就是自然可信的了。
  过了几年,书籍和磁器都发还了。书籍丢失了一些,并有几部被人评为“珍贵”,劝我“捐献国家”。磁器却一件没丢,也没人劝我捐献,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我把这些瓶瓶罐罐,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年夏天,忽然在一个破花瓶里,发现了一只死耗子,颇使人恶心。我把耗子倒出来,把花瓶送给了帮我做饭的妇女。  这两个磁缸,我用它腌上了鸡蛋,放在厨房里。烟熏火燎,满是尘土油垢,面目皆非了。
  时间过得真快,又过了几年。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通商往来,旧磁器旧文物,都大涨其价,尤其日本人敢掏大价钱。那位妇女,消息灵通,把那只花瓶送到委托店论价,竟给十五元。还说,如果不是把人头磨损了一些,可以卖到二十元。她喜出望外,更有惜售之心,又抱回家去了。并好意地来通知我说:
  “大叔,你那两个缸子,不要用它腌鸡蛋了,多么可惜
呀,这可能是古董。我给你刷刷,拿到委托店去卖了吧。”  我未加可否。但也觉得,值此旧磁器短缺之时,派以如此用场,也未免太委屈它们了。今日无事,把鸡蛋倒到别的罐子里,用温水把它们洗了洗,陈于几案。磁缸容光焕发,花鸟像活了一样。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就像从风尘里,识拔了稀世奇材,顿然把它们安置在庙堂之上
了。看了看缸底,还有朱红双行款:大清光绪年制。
  还查了一本有关磁器的书,这种形制的东西,好像叫作鸡缸。  这不是古董是什么!对着它们欣赏之余,因有韵文之作,其辞曰:
  绘者覃②精,制者兢兢,锻炼成器,希延年用。瓦全玉碎,天道难凭。未委泥沙,已成古董。茫茫一生,与磁器同。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选自《芸斋小说》)
【注】 ①“文革”中,一些人被错误定性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等,统称为“牛鬼蛇神”,其中一部分人被迫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②覃:深。[赏评]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鸡缸”这个小物件折射出
十年风雨跌宕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文革现实中的痛苦和丑陋,人性的渺小和卑劣。本文的语言之美在于简易平淡,用较少的字,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
真,字简而情深,文尽而意远。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