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4张PPT。第四单元 万物静观皆自得13 *滕王阁序诗海拾贝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
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诗歌第一句直接点题,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势。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第三、四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融情于景,寄慨遥深。“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
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第六句则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思考】 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书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
王勃名句摘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3.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4.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
5.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6.人生百年,犹如一瞬。
7.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8.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9.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10.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11.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12.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13.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14.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15.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16.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
17.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18.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旧所以特地原因适值类管辖通“嘱”,嘱托动词,控制名词,序动词,带领动词,后退,退却动词,穷尽名词,困厄,处境困难形容词,阻塞不通动词,穷究,追究到底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事物使动用法,使……吃惊使动用法,使……放下来名词作状语,像浓雾一样,像星星一样形容词作名词,才俊、俊杰使动用法,使……受委屈迎接。高高的道路。掌管文学撰述的官。秋季的第三个月。泛指长江中下游。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作者卡片][背景呈现]
王勃在前往交趾探父时,适逢九月重阳之日,途经洪州,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江南名楼滕王阁而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王勃此时孤身作客,形单影
只,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但并不甘沉沦,想借此机会一吐胸中块垒。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都督阎
某想借此机会夸赞自己的女婿,让其女婿事先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当众写出即可。宴席上,阎某准备纸笔,遍请众客。别人推辞,独王勃兴然提笔,当众写下了此文。[知识链接]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骈体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1.请写出这篇序文的结构层次。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2.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典不仅多而且灵活,请找出填入下面方框内。
我的答案:“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句话有何含意?
[我的理解]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水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2.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我的理解] 年纪老迈(情怀)应当更加豪壮,哪能在白发苍
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意志)将要越发坚定,不能失去直凌青云的志向。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此句表达了一种境界,一种高尚的人生观: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志向不改,做人的准则不变。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3.文中第二自然段是如何展现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的?
[我的理解]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接下来的四个六字短句,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节奏放慢,词意不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
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4.第三、四段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我的理解] 这一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以下八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俱,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
来”二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
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既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文章用大量的篇幅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二者是否矛盾?
[我的理解] (示例1)文章交织着作者的追求与痛苦、奋
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性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且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
落,在文中流露出自伤自怜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示例2)二者具有一致性。作者并没有一味沉浸在自伤自怜中,而是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达了一种奋发向
上、不甘沉沦的决心。正因为作者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进取精神,所以才会对不能实现的理想和无法改变的现状感到失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理想抱负,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将过去破灭的希望转移到未来。文采飞扬,辞采华章
?写法指导
本文骈俪藻饰,辞采华美。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其他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既跌宕起伏,又自然流转。文中多用对偶的句式,不但字面相
对,而且音韵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有诗意。对于文中骈俪藻饰的运用,一些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的运用,如“俊采星驰”“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语言优美就是有文采,那么怎么才能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乐感和诗意呢?
(1)用词生动形象。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应该如此。写文章首先要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那一个词语,使用词准确精当,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感。(2)修辞巧妙贴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使难言之物、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这样就把事物写活了。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更能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
(3)句式灵活善变。写作时要善于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
?随堂练笔
运用“技法指导”中所提供的手法,写一段看到“窗棂边的栀子花”后的感悟文字,100字左右。?范文示例
你是否羡慕过陶渊明的人生?是啊,他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得多么潇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他也有济事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在无尽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的无奈,他的焦灼,他的伤痛,你懂吗?是啊,你未曾看到,你只顾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只顾陶醉于南山的山水,于是你羡慕他们的生命,同时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与劳累。你何时才懂得正视自己生命的欢乐,嗅一下窗棂边栀子花的芬芳?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有奇才。他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读颜氏《汉书》,写《指瑕》一文,指出颜注的错误,受到长辈先生们的称赞。未成年就举幽素科,后得刘祥道举荐授朝散郎,十六岁做沛王府侍读。二十余岁时,他赴交趾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市),当时都督阎某在新修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也应邀出席宴会。阎都督事先已要其女婿做好了序文。但为了表示谦恭,假意请众宾客作序,大家都谦逊推辞,唯独王勃毫不客气,提笔挥毫,顷刻而就,写成了《滕王阁序并诗》,满座皆惊。阎都督读到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句子时,惊奇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连说:“真是天才啊。”《滕王阁序》从此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王勃就在这次赴交趾省亲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适用话题]梦醉滕王阁
吕清明 这就是在心中勾勒追想过无数次的滕王阁,当脚步一点点临近,驻足仰望的瞬间,心情却出奇地平静。
碧瓦丹柱,斗拱层叠,丽日微风中的滕王阁在静静地凝望着滔滔赣水,似一个白髯老者,看透世间凡尘,又如俊朗少年,意气风发,才气卓人。
水尽潭清,烟凝山紫。水的灵秀,山的挺拔,山水之间的滕王阁,注定要成为江南的一个文化符号,像是镶在文人雅士心中的一颗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中绽放着璀璨光芒。 从初唐永徽四年,滕王阁就见证了朝代更迭、历史兴衰。但无论哪个朝代,滕王阁一旦颓塌焚毁,随即便有人重新修复,史料记载的就有29次之多。不倒的滕王阁,千年屹立,栉风沐雨,它的根须牢牢地抓紧华夏沃土,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
渔歌唱晚,雁阵惊寒。尽管时过境迁,但山水不变,风月不变,蔚蓝的天空与雪白的游云不变。滕王阁浓缩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这江南美景陶冶着江南文人,江南文人又激活了江南美景。俯下身来,摸摸脚下古朴的青
砖,似乎触到了古人的足迹,耳边响起琴音雅乐,佳词妙句的吟诵声在微风中回荡。 让“工书画、妙音律”的滕王李元婴意想不到的是,本是为“游乐宴集”而建的滕王阁,却因一个白衣少年的惊世之作而名扬千古。
傲骨子安才高气盛,若是有一点点的圆滑世故,千古奇文就此绝矣。眼望青山绿水,背对前辈群贤,一代诗神王勃才情涌动,《滕王阁序》一气呵成。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凝目远望,赣水之上水雾袅
袅,曾经的孤鹜已不知踪影,只有一群不知名的鸟儿蹁跹飞过。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硬朗的文骨,总会孤独失意,此时的王勃沉浸于山水风物之中,可敏感的内心,只要有风吹过,就会泛起阵阵涟漪。
天妒英才,王勃竟没活过30岁。我倚在栏杆上,内心发出长长的一声叹息。如果没有王子安,没有文辞华美、荡气回肠的《滕王阁序》,滕王阁怕是早就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尽管英年早逝,但能留下这样一篇名垂千古的文字,滕王阁因他而成为江南第一楼,也足矣! 手扶滕王阁前的汉白玉栏杆,我轻轻拾阶而下,本想拍一张照片以作留念,犹豫了一下,还是罢了这个念头。其实来与不来并不重要,只要心里怀着敬意和想往。
离开滕王阁时,尽管不舍,但我并没有回头,似乎是在梦里,沉醉着不愿醒来。
[赏评] 王勃的一生是短暂的,但王勃却又是伟大的。王勃留给后世的是他那纯美的文字,是他那孤高的性情,是他那与命运抗争、坚忍不拔、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作者怀着对少年才子无比怀念之情,巧妙地将王勃的名言警句融入文中,行文自然,感情真挚,读后令人感慨无限。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