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3课件:14 阿房宫赋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3课件:14 阿房宫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1 18:0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第四单元 万物静观皆自得14 阿房宫赋诗海拾贝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赏析】 这首小令是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感而作。开头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草的萧疏,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紧接着六、七句“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这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思考】 在这首小令中,“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具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
杜牧名句摘录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4.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绝句》)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7.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8.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金谷园》)
9.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1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11.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题扬州禅智寺》)
12.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送友人》)缦,通“漫”,长久地喜爱爱护吝惜灭族家族指筋骨交错集结的地方形容词词尾代词,哪里怎么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并列连词,又转折连词,却、但是表假设,如果、假使代词,你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名词作状语,像腰部、像牙齿动词用作名词,都指金玉珠宝等为动用法,为……哀伤;意动用法,以……为鉴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指天气冷暖。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珠宝。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处指金玉珠宝等物。可惜。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作者卡片][背景呈现]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水之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
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
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知识链接]
(1)赋,是介于诗和散文间的一种文章体裁。讲求文采韵律,字句整齐,声调和谐,其特点是“铺采 文,体物写志”,也就是描写事物浓墨重彩,极尽铺张之能事,并往往于结尾处发些议论,以寄讽喻之意。
(2)赋最早始于诸子散文中,称“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
“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至汉代形成固定
的、独立的文体,称“辞赋”;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魏
晋以后,日益趋向骈文,称“骈赋”;唐代又转入律体,
称“律赋”;至晚唐时,又逐渐散文化,称“文赋”。1.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珍宝,既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2.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不爱其民。秦骄奢淫逸,残暴百姓。1.文章对阿房宫极尽铺陈描写之能事,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我的理解] 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第二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我的理解]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闪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 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使烟斜雾横也是夸
张,效果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3.如何理解“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
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段话的含意?
[我的理解] 这段话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杜牧写这篇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我的理解]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秦如果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气势恢宏的赋体手法
?写法指导
本文大量使用赋体手法中的排比,使文章举例论证充实丰富,议论严密透彻,抒发感情淋漓尽致,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节奏感。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市人之言语”连用六个句子,形成排比,起到了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赋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写作时运用赋法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因为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骈体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综上所述,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2)在语音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赋体文在语音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赋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3)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词藻。用典,是引用的一种,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
想,使文章变得典雅、含蓄。
?随堂练笔
从你游览的景观中选取一个截面,运用“赋法”写一段文
字。要求:语言优美,不少于80字。?范文示例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
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据史料说,秦始皇就位后,一是调拨30万人由将军蒙恬率领北击匈奴,二是用隐宫徒刑者70余万人分筑阿房宫,还从全国征调70余万人来筑骊山墓,在进行了长时间统一六国的征战后,仅在十多年内又动员如此规模的人力加以兴作。繁重的劳役负担逼得民众不得不揭竿而起,最后使企图延续万万世的秦王朝,只存在两朝共15年就短祚而亡。新兴的强大帝国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只能令人叹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适用话题]
阿房宫览胜
安 颐
  重游秦人故地,再现王者风范。
  漫步在秦阿房宫,欣赏过《秦皇登基大典》的表演,乘舟环游兰池宫,行走于楼阁辉映之间,既为昔日那宏伟的建筑被项羽一炬而惋惜,更为其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壮观而赞叹。
  阿房宫是一座规模宏大而又豪华的宫殿,它坐落在咸阳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历史上记载,这座宫殿从公元前212年开始建筑,直到秦朝灭亡时,历经7年建造尚未完
工,可见其工程的浩大。阿房宫称得上是一处世界著名的古建筑遗址,它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尽管此阿房宫非彼阿房宫,但走进殿门,置身于阿房宫之内时,同样被这艺术的再现所惊叹。虽说这只是一件成功的、复制的、历史的而又不失其浪漫的艺术品,但其建筑风格仍不失当年的雄伟风采。面对这座现代的古建筑,思绪会随着联想回溯到统一、强大、兴盛的秦王朝。歌舞升平之中,始皇帝嬴政金车宝马,左右护卫,前呼后拥,一呼百应……在演播厅内,我们兴趣十足地观赏着一幕幕古装剧目,此时此刻,也体会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的寓意,其惟妙惟肖的比喻既真实贴切,又恰如其分。  曲曲折折的长廊,虽说比不上颐和园长廊那般富丽华贵、绕水环山、曲径通幽,但也显示出非同凡响的古朴和高雅。长廊的尽头是兰池宫的船站,建在兰池之中的宫殿是秦始皇的一座寝宫。乘坐在游船之上,环绕在兰池之中,池水清波涟漪,水上烟雾飘渺,仿佛天与水连成了一体。兰池之内,宫居水中,水绕寝宫,既具幽雅,又富诗意。兰池似银河,寝宫似仙岛,游船绕岛而行,尽管没登岛一睹寝宫的豪华,也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意幻。  阿房宫前殿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史记》记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登上前殿,视觉豁然开朗,开阔的演练场与前殿台面遥相呼应,站在长长的阶梯通道上的始皇帝雕塑,像是观礼、像是检阅、又像是指挥着演练场上的千军万马在操练、演习。环视左右,烽火台、长廊、上天台、祭地坛、上林苑等众多建筑尽收眼底。站在前殿之上,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描绘的词句飘然而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浪漫的诗句,形象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但真的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那真切的意境和感受。放眼眺望,宫外的楼房,远处的青山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难免不让人进入另一种意境,产生一种虚无飘渺的幻觉。
  离开阿房宫,回眸宫殿,高高的前殿似空中楼阁,矗立在湛蓝的天空下,且又环绕在云雾之中,恰似一道人间仙境,让人过眼难忘,回味颇深。[赏评] 一把熊熊大火,那座象征着高贵和尊严的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轰然倒地,结束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岁月悠悠,而今,一座复原了的阿房宫又重新再现在人们的面前。游览此地,面对那段满目疮痍的历史,怎不令人发出无限的感慨和怅惘之情。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