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与造物者游始得西山宴游记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与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赴任途中,加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柳宗元身处穷荒之地,闲暇之余,纵情山水,同时又从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与价值,坚定了人生信念和社会批判意识。《新唐书·柳宗元传》有记载:“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作者借景抒情,流露出了自己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晚年被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意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有《河东先生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永州八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所写的八篇散文。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总称为“永州八记”。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识通假
2.解多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晓古今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活用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5.记特殊
(1)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用“……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故为之文以志(“志”后省宾语)
(3)定语后置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应为“有异态之山水”)
(4)被动句
皆我有也(“我有”即“为我所有”)
6.积名句
(1)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学习本文在结构安排方面的巧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第1段开头部分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交代身份和处境,作为文章背景。表达了作者长久积压于内心的悲愤心情,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2.文章中心内容是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别处着墨?
提示:以此比照西山之游的不同,起衬托、铺垫的作用,突出西山之游对作者精神解脱的重要意义。
3.作者两次写到饮酒而醉,有何作用?
提示:两次醉酒境遇不同,心境不同。第一次醉是单调乏味、苦闷抑郁的感受。第二次醉游西山,得解脱,喜极而醉。两醉对比,突出了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品味重要句子的含义,赏析顶真、比喻、衬托等艺术手法。
1.“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顶真。上下勾连,连贯而下,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强调了动作的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游者有所忘怀,又有所追求,单调乏味、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想在醉中解脱,但醒后依然如故。
2.“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提示: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西山的“怪特”。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本文写西山之美,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映衬手法。多角度描写登西山所见所感,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异之;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下望所见,像蚁穴边积土,千里之景犹在咫尺,衬其高;青山白水相互萦绕,更衬其高。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而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美更显魅力。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提示:可联系作者游西山时的处境、心境,分析西山“特立”的特点、西山给作者带来的感悟、西山帮助作者排解忧思的作用。作者的这些感悟在以前的游历中是没有的,扣住“始”字回答。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后“恒惴栗”的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却没有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这些山水有何“怪特”之处。
(2)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始“异之”;“攀援而登”后“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3)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提示:本问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者的悲愁、喜乐、内心的不平和傲世情怀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文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提示:本题为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可从不同角度作答。文中有消极的情感流露,也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感悟。回答时应辩证分析。
参考答案:观点一:不同意。文中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作者寄情山水,始得真趣,是情感的自然释放,是真正的心灵感悟。
观点二:同意。表达了作者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一种无奈的释放。精神的积郁不得不借山水来抒怀。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文章开始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后文则表达了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感悟。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小石城山记
[唐]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 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注: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 (lì),屋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11中州:中原地区。12夷狄:指偏远的永州。1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14固:真的。15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地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6气之灵:地气的灵秀。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思维训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B项,数:密。
答案:B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参考答案:(1)另一条稍稍偏北又折向东去,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路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旁边。
(2)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向西延伸,沿着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稍偏北又折向东去,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路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旁边。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又耸出一块好像土堡,还有城门一样的一个洞穴。从洞往里望一片漆黑,将一块小石子投进去,咚的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清越,好久才消失。环绕而行可以登到山顶,站在上面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好看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貌奇特而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智者有意布置的。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实在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明的造物者似乎不该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确实是没有吗?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谪在此地的贤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柳侯祠(节选)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暗,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815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这里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橇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销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同路有刘禹锡。刘禹锡被贬到广东连州,这两个文人不待在一起。到衡阳应该分手了,两位文豪牵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泪。宗元赠别禹锡的诗句是:“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到柳州时,泪迹未干,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悲剧,上升到滑稽。
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汨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汨罗江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孙。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做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做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业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
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下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品读提示 《柳侯祠》通过游览柳州柳侯祠古迹,抒写了作者对中国贬官文化和贬官文人命运的感慨和反思。全文以柳侯祠为话题,回顾了柳宗元这一唐代伟大文学家被权势差遣,两遭贬谪流放、四处飘零的命运,展现了中国文人在远离政治中心和世俗物欲后用自己的文化人格“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的精神价值。?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1.柳宗元登西山,乐而忘返,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作者对人生磨难的不屈抗争与高贵人格的体现。这种坚强的性格与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大的升学、就业、工作压力,我们要像柳宗元那样,学会在自然中宣泄激情,释放压力,在困境中保持高尚的人格。
运用方向 ①心归自然,放飞心情;②积极的心态;③消除压力;④独立的人格。?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柳宗元获罪遭贬谪,心情极度郁闷压抑,痛苦不堪,又居于偏远的永州,只好寄情山水,抒发政治上的失意。以往在永州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解脱,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但柳宗元却从高峻的西山中感觉到了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从西山的阔大气势上获得启发,得到人生启迪,郁闷的心情也顿时超脱而旷达起来,忘却了烦忧,“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运用方向 ①在自然中释放压力;②放飞自己的心灵;③困境与追求;④人格与追求;⑤永远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⑥积极面对挫折。?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文言文翻译六法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如“因坐法华西亭”,翻译时“法华西亭”即可保留。
2.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偏义复词中无实义的一方等删去。如“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之”字为助词,是衬字,可删去。
3.换: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如“则施施而行”,“行”就可换为“行走”。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4.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不知”的宾语“句读”与“不解”的宾语“惑”前置,可翻译为“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5.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可翻译为“(渔人)就下船从洞口进入,(洞口)开始时很狭窄,仅仅能通过一人”。
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个“贯”就是“意译”。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其中“肉食者”是借代的说法,不能译为“吃肉的人”,可译为“做官的人”。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请结合“素材开发·运用方向”,以“积极地面对挫折”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150字左右。
写作示例:直面挫折的人,终将会成功。古今中外有那么一些人,面对挫折,勇敢应对,将它视为垫脚石,最终取得成功。古有遭遇宫刑的司马迁,勇敢面对酷刑,最终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今有挫折挡不住的强者张海迪,严重高位截瘫,可她直面挫折,最终取得了连绝大多数正常人都无法获得的巨大成就。中有与挫折奋争、苦中寻乐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忍受着病毒的折磨,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外有身患先天性疾病的霍金,敢于正面挫折,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了重大成就。这些人敢于直面挫折,最终诠释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