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2同步教学课件:4专题知能整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2同步教学课件:4专题知能整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2 07: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专题知能整合考点直击真题演练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对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本专题选有三篇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节选)》。因其写作时间和背景不一样,作者在文中常常写一些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环境,以此来为表现作品主旨服务。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我们先看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是怎样描写环境的。 考点直击真题演练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方法技巧】
要想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挖掘文章主题,必须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因此“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这种题型常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进而成为小说阅读中的热点题型。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如鲁迅的《药》开头对时令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这段环境描写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考点直击真题演练(3)烘托人物形象。
①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边城》中:“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忧郁的景致,烘托出了翠翠焦急的心理状态。
②创造人物的活动场所。如《孔乙己》中,开头交代了鲁镇酒店的格局,然后又介绍了喝酒的人群,并把喝酒的人分为在柜台前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和在屋里慢慢坐着喝酒的穿长衫的两大类。这样就将人物活动的场合及人物身份和盘托出,人物活动和场所就固定在了酒店里。可以说酒店虽小,却是社会这个大舞台的缩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世态人情。考点直击真题演练③揭示产生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如《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生活在一个冷酷无情的环境之中,短衣帮经常对他进行嘲讽和侮辱,这是封建思想造成了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势利,也是促成孔乙己不屑与之为伍的社会基础。
④预示人物的悲惨命运。如《祝福》中人们对祥林嫂的取笑是典型的社会环境,人们的麻木、社会的凄凉,最终把祥林嫂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考点直击真题演练(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关风雪的描写,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又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才使林冲复仇成功,逼上了梁山。
(5)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和深化。如《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进行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作者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含蓄地揭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命运的主题。考点直击真题演练【解答技巧】
(1)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例如: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边城(节选)》)
这段文字使用表示颜色的词:船是红色的,河水是豆绿色的。颜色亮丽,对比鲜明,以景色的美衬出了人物的形象美。再加上“蓬蓬”的鼓声,更体现出了端午节的热闹。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感知环境特点。
例如: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祝福》)
这段环境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了“祝福”时的热闹气氛,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能体现悲剧色彩的环境。考点直击真题演练(3)抓住写景的层次和观察的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
例如: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林黛玉进贾府》)
这段关于贾府外观的描写极有层次性,写出了贾府的富丽堂皇。
(4)通过环境描写的技巧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②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
③工笔:对描写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
④白描: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考点直击真题演练(2014·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考点直击真题演练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考点直击真题演练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考点直击真题演练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11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考点直击真题演练12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13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14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考点直击真题演练导学号17930040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解析:从环境描写看,突出了古城之“古”,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点。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后文中教授来到他家后拿出来的那些书,全是史书古籍,这与古城的环境特点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和谐。
参考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看好处,说门道
鉴赏文学作品,重在以心会心、心心相印,即善于调动联想,驱驰想象,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着力描绘的画面、场景与人物,进入到作者建构的艺术世界中去,从而感悟文学作品的美。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须融心入景、如临其境,才能真正被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所陶醉,感受到那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欣赏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也须展开想象的翅膀,透过传神写照的精彩细节,才能感受到“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的鲜明形象。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善于比较鉴别、辨同察异,即在准确鉴赏作品的基础上,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主题、结构、人物、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或求相同点、相似点,或求不同点、差异点,或既求相同点又求不同点,从而感知、发现文学作品的美。比如,《祝福》和《边城(节选)》中都有关于钱的描写: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祥林嫂每月工钱五百文,婆婆把她卖了八十吊,给二儿子娶完媳妇还赚了十多吊,祥林嫂捐门槛花了十二元;翠翠的爷爷和卖皮纸的过渡人为渡钱而争执。通过对这些描写的比较鉴赏,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前者能够有力地揭示祥林嫂所受的剥削,从而证明那个社会的不合理;后者则反映了湘西边城淳朴的民风——淳朴善良,宽厚热情,重义轻利,慷慨大度。通过比较鉴赏,我们对《祝福》和《边城(节选)》的认识就更为完整、客观、深入。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另外,对文学作品还应该因体而异地进行赏析,从而突出其体类特征。诗歌鉴赏,可以鉴赏形象,欣赏语言,赏析技巧,常常以意象、意境的赏析为重点。散文鉴赏,可以体味深藏的意蕴,探讨构思的艺术,揣摩语言的风格,常常以情韵、理趣的欣赏为重点。小说鉴赏,可着重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行动、玩味人物心理来欣赏人物形象,通过考察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把握情节的生动性和合理性来欣赏故事情节,通过体会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了解小说表现的社会环境来欣赏环境描写,常常以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的鉴赏为重点。戏剧鉴赏,可赏析矛盾冲突、戏剧结构、台词,常常以赏析矛盾冲突为重点。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同时,写鉴赏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这是写好鉴赏文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只有对鉴赏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鉴赏文也是这样。不过,鉴赏文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鉴赏文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鉴赏文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鉴赏文中,叙、议和析、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为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微型小说是一种短(篇幅短小)、新(立意新颖)、密(结构严密)、巧(构思巧妙)的文学样式,鉴赏它,需要一种机智,一种敏锐。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自拟题目,写一篇鉴赏文章。(微型小说见课本第130页《永远的蝴蝶》)
例文:
凄美的雨蝶
《永远的蝴蝶》就像一支低沉而哀怨的悲曲,幽幽道来,委婉动人。读罢此文,脑海中经常浮现这样一个场景:阴雨中,樱子如蝴蝶般轻轻飞了起来,又缓缓落到了街面上。雨是冰凉的,街面是湿冷的,蝴蝶的飘飞是凄美的,又是令人伤痛的。作品写了樱子在雨中穿过马路帮“我”寄信,不幸横遭车祸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却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我想有以下两点原因。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第一,情感表达上,内情与外景完美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环境是思想感情的烘托,而汹涌的情感又渲染和强化了自然环境。
全文笼罩在一片阴雨的氛围中,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情感表达的深入,雨的悲剧氛围也愈来愈浓厚。开篇写雨,“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各色灯火,映出了一对年轻人情投意合的美妙的情感世界,而阴雨的氛围、湿冷的柏油路则奠定了全文悲剧的情感基调。接着写“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这是樱子对“我”的最后一点亲密行为,也是“我”生命中关于樱子的最后一丝回忆,故“我”对这细微的小雨点是满怀眷恋的。目睹樱子遇难后,“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可再也不是顷刻前樱子伞上的雨点了,它们是残酷的打击,“溅到我的生命里来”,将打击“我”的一生。“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至此,雨境与心境交融,哀痛之情达到了极致。雨是这场灾难的象征,也是人物内心痛苦的象征。
第二,意象塑造上,蝴蝶给人一种凄美的震撼。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蝶舞翩翩带给人一种快乐的美感,然而本作品中的蝴蝶,它的飘飞带给人的是一种凄美的痛感。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把樱子比作蝴蝶,是艺术的加工,也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需要。“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用蝴蝶的飘落形容樱子的死,是讳饰的修辞,也是因为“我”不能接受这残酷的事实,而把死看得异常的美。在作者笔下,在“我”眼里,樱子的死被诗意化了。对于樱子,她蝴蝶般飘落,那么宁静,那么安详,痛似乎不存在了;对于“我”,蝴蝶的飘落是一种美丽的陨落,何等眷恋,何等悲痛!
纵使蝴蝶的飘落已经淡化了血腥的空气,“我”也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自我安慰,然而悲剧的意味依然存在,因为蝴蝶本身就是一个凄美的意象。蝴蝶一方面具有美丽动人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带有深深痛楚的内涵。作品把樱子比作蝴蝶,是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樱子就如蝴蝶般美丽可爱。蝴蝶的美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一种情感美。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蝴蝶这种有翅膀的精灵,容易让人联想到飞翔,因此不难理解,“我”对心目中的蝴蝶——樱子是寄托了美好的爱情理想的,那就是:在鲜花灿烂的春光里,和樱子像蝴蝶般比翼双飞。然而,蝴蝶美丽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深切的生命之痛——始于破茧之痛,终于成灰之痛。美丽而痛苦着,正是作品中的蝴蝶呈现出来的凄美意象。一场无情的车祸,蝴蝶飘然而去了,爱情的理想被击碎了,留给“我”的,只有永远的悔恨、极度的悲痛以及无限的寂寞。这是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令人读之黯然。蝴蝶的飘落,其凄美、其悲壮正如《雨蝶》这首歌里所唱的:“……就算流干泪伤到底心成灰也无所谓/我破茧成蝶/愿和你双飞/最怕你会一去不回……我向你飞/雨温柔地坠……”蝴蝶的凄美意象带给人的深深震撼,正是该作品显著的成功之处。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1.《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旋律优美,传达的内容引人共鸣。语言富有特色,且运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请写一段文字,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赏析这首歌的歌词,探寻它感人至深的原因。不少于200字。
附:《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写作提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①歌词的语言,包括语言的艺术、修辞手法的妙用等。②赏析其情感内涵,孝亲、亲情等。③赏析时代内涵,包括社会、文化意义。④赏析其表现手法,虚与实、对比手法等。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2.阅读余秋雨的《垂钓》,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垂钓》的艺术手法赏析。
(2)谈谈《垂钓》的巧妙构思。
(3)试析《垂钓》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附《垂钓》原文】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钩,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有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写作提示:①文章中,作者表现的多方位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余秋雨的博学和睿智,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可赏析其深刻的人生哲理。②文章叙事真实,并运用对比手法,还通过写景来衬托人物形象,通过环境烘托氛围。可就以上特点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