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珍爱生命学法提示
1.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着眼于文章整体,理清内部结构,把握文章内容要点,领会文章主旨、情感。
2.善于思考,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文章。结合自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展开联想,进行深度思考。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这样易于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写作背景,准确把握主旨。在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4.注重文体特征,注重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抓住文体特征,学散文,要根据“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要点,抓住文章的“神”;学小说,应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而分析作品主题,还要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手法,如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景物等各种描写方法。向死而生我与地坛(节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史铁生20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又找不到工作和出路,在母亲的鼓励下,走入地坛,受到地坛的启示,展开了对生命的深沉思索,终于参悟了人生的真谛,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创作了一系列小说、散文。《我与地坛》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优秀散文代表作。这是一篇自传性散文,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3 000余字,共七部分,课文只选了其中两部分。文中,史铁生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叙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的沉思和对生命的感悟,探索了人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的问题,完成了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史铁生(1951—2010),中国著名作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有短篇小 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奶奶 的星星》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其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分获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地坛:又名“方泽坛”(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位于北京市区北部,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写汉字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词语
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坍圮:倒塌,毁坏。
隽永:意味深长。
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熨帖:舒服,舒适。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不改变。
急于求成:不顾一切地想马上取得成效。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历尽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近义
(1)保证·保障
辨析:二者都有“保护,使不受破坏”之意。“保证”指担保、担保做到;或作名词,指作为担保的事物。“保障”多指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比保障适用的范围更广一些。
例:①滨海公交津宁车队采取多举措保证群众冬季安全出行。
②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反应·反映
辨析:二者都指一事物受另一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相应的活动。“反应”指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或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带有被动色彩。“反映”则指主体把客观存在的情况(包括言论、意见或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
例:①叙利亚反对派对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叙利亚和平进程决议反应冷淡。
②几年来,各级政协把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辨析:二者都有“达到某种境地”之意。“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侧重于亲自体验,强调的是一种感受。“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侧重于替别人设想。
例:①影片中深水逃生、高楼追凶等绝境逢生戏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超真实而精准的表演令观众如身临其境,心情跌宕起伏。
②党员干部在想事情、做决策时,应设身处地地站在群众角度,认真评估对群众利益的影响。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理解地坛、母亲和“我”的关系,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认识母爱的主题。
1.本文节选部分可分为“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提示:写地坛为写母亲作铺垫。地坛解决“为什么生”,母亲解决“怎么活”。地坛是“我”感受母爱的地方。
2.作者说自己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地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突出地坛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②引领下文,点出写景重点,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③用园子的荒芜、冷落渲染自己悲凉的心境。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地坛”与“我”之间存在一种启示与被启示的关系,那么二者有何相似点?
提示:地坛废弃,园子荒芜,与“我”失魂落魄、被社会遗弃的命运相似,二者同病相怜。
4.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提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形成对比,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1.怎样理解“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这几句话的含义?
提示:来地坛前,以家为中心,突出自己的苦闷与困惑;来地坛后,以地坛为中心,受地坛启示,重新认识自我,获得全新生命,地坛已成精神家园、灵魂栖息地。
2.第一部分第4段中“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安排”一词说明了地坛体现着上帝的苦心,让“我”在地坛的怀抱里,获得心灵的抚慰,感悟生命的真谛。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第一部分第5段中“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内涵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
提示:“一个世界”指喧嚣的现实社会,“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让“我”冷静思考人生的古园。表达了“我”进入地坛时苦闷、迷惘、逃避现实的精神状态。
4.怎么理解第二部分第3段的“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提示:自己的“不幸”在于肢体的残疾,母亲的苦难在心灵,前者衬托后者,突出了母亲的痛苦。这句话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深切理解,揭示了母子二人各以对方为重的感人情怀,极具震撼力。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提示:“车辙”是我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则是母爱的象征。“母亲的脚印”暗示“我”的成长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突出了母爱的无所不在和伟大。地坛给“我”启示,母亲让“我”坚强,两者都给了“我”力量。母亲与地坛已经合而为一,也早与“我”融为一体。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三】赏析景物描写,品味其艺术手法。
1.“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地坛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不被世人欣赏;“我”身体残疾,失魂落魄,不被世人容纳。二者命运相似,同病相怜。景物的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与“我”达成精神上的默契,促使“我”进入古园,思考人生。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1)拟人手法、细节描写。(2)“捋”字既写出了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又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顿悟真理,恍如梦醒,亦动亦静,想象奇特,趣味横生。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这一景象给人以怎样的启示?
提示: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老年,每个人都要经历挫折、苦难,当我们战胜挫折、苦难之后,我们的人生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这个意义上讲,挫折、苦难造就了我们人生的辉煌。暮年之时,我们回首往事,那挫折、苦难放射出的耀眼光芒,让人引以为豪。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提示:回答第一问:第一部分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十五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第二问比较简单,也就是“怎样活”的问题,地坛的启示和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就已经做了暗示。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1)问题:①“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该一死了之?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②“我”为什么要出生?③“我”应该怎样活?
(2)结论:①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两个有关“生”与“死”的问题释然了。②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地活下去。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在第二部分中记叙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母亲去世后,“我”在园中到处寻找母亲的踪迹,却无比的失落与惆怅,对母亲生前的关爱做了全方位的思考,深入理解了母亲和母爱。可着重思考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对自己、对母亲行为的不断追问。
参考答案:①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②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性。“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思维训练?
1.“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从全文看,“安静”有哪几层含义?
参考答案:①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②看清自己,让心安稳(获得心灵的宁静);③放弃阿谀与强权,回归生命的本真。
2.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2)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参考答案:(1)“我”获得了超越痛苦和生死的坦然。
(2)“我”的身体已经不再进入也不必进入地坛,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怀念史铁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史铁生曾这样描写自己临走时的样子。当2011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他终于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想他一定走得很安详,很从容。对于他来说,“死”远比“活”要容易得多。死,曾经对他是一种解脱,他却选择了顽强地活。他活得很艰辛,也很洒脱。
21岁,如诗的年华,他失去了双腿。一架飞机少了起落架,熄灭了发动机,却依然翱翔于蓝天,这就是史铁生。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但这样的翱翔要付出多大代价,不用多想就会明白。于是,你也就理解《我与地坛》中的那个一度迷惘的身影了。那座已经荒废四百多年的古代园林,却成了一个失魂落魄的青年的心灵憩园。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这些美丽的景色对那个走投无路的灵魂恰是一种折磨。一个人天天坐着轮椅跑到这里看园墙,看草木,看蜂蝶,看暮鸦归巢,雨燕高歌,经常“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绝对不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那时他想到了自己太苦,却没想到母亲比他还苦。母亲宽容地原谅了他的坏脾气,知道他需要有一个独处和思索的空间,但又不放心他一个人在那园子里瞎逛。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每次都无言地帮他上车,又呆呆地看他远去。他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便来找他。“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母亲视力不好,出于男孩子的倔强,史铁生竟然与母亲捉起了迷藏。“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他不知道当时自己为什么决意不喊她。在另一篇文章里,我们知道,他母亲那时已经患了严重的肝病,不久之后在一个菊花盛开的秋天里一去不返了,那年她只有49岁。“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史铁生这样写到。后来他用自己的心泪凝成了两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史铁生周而复始地在这园子里思索,有一天他终于豁然开朗,发现无数条绝路之后还有一条路。一对老人、喜欢唱歌的小伙子、被埋没的长跑运动员、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都成了他思索和分析的对象。要不要死?为什么活?为什么写作?死很容易,一瞬间的事,而活着却很艰难。死,只是万千谜面的最终谜底,根本无须着急去做,那就活下去试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却是为了活着。我能想象出这历尽沧桑的古园是怎样将一颗躁动的灵魂抚于安静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似乎这真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说:“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林一点点地清除了他内心的荒草,让他变得强大。而这强大不是刚强,而恰恰是安静和坚忍。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但是你想要专程去地坛寻找史铁生笔下那份安静那就错了。地坛早已今非昔比,况且很多人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心态。史铁生曾经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只要心中有一片纯净的天地,何须四处寻找那样一个安静的处所呢?
也许这句话应该说给我自己听。我经常去的那处园林已经面目全非,我喜欢徜徉于山水却因腿伤在身难以成行。
但是:我不在山水,山水在我。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品读提示 史铁生曾戏谑地称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番看似轻松的笑语背后饱含着太多痛苦与艰难。他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享受青春的资本,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看过了太多的悲欢。终于,在与地坛的对话中,他找到了对付苦难的办法,就是安静和坚忍。他用残缺之身诠释了什么叫作坚强,什么叫作完美。他走了,他要去与他的父亲母亲团聚。他没有牵挂了,他捐献了自己的大脑、脊髓和肝脏。有一句话太适合他: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1)史铁生不幸被命运的重锤击中,在遭受突如其来的厄运时,他变得暴躁、孤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对母亲的关爱熟视无睹。一直到母亲猝然去世之后,他才意识到母亲的伟大,才体会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他“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运用方向 ①母爱是这世上无可替代的情感;②行孝要趁早;③成熟有时要付出代价。?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20岁因病截瘫的他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拥有母亲的爱,可以与地坛对话。地坛给了他诸多生命的启示,母亲的爱让他明白了要坚强地活下去。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的他,尽情抒写着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可见幸与不幸是相对的。世间没有绝对的幸福,也没有绝对的不幸。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运用方向 ①人生与挫折;②幸与不幸;③笑对挫折;④人生的价值;⑤母爱无价。?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3)史铁生双腿瘫痪,身患重疾,在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他开始发奋创作,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有重大影响的作品。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并认识到“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史铁生已经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但他的思想却“走”得很远。
运用方向 ①跨越困境是一辈子的事;②磨难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身体,但不能打垮他(或她)的意志;③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寓情理于景物描写之中
在本文中,作者对地坛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写出了地坛的荒凉冷落,也衬托出了作者的心境。作者还描写了“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景物,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花木鸟虫,各自向“我”展示它们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悟,揭示了生命的内涵。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运用景物描写表情达意的三个要求:
(1)细致观察,用心体悟,显现特点。
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从形、色、味、质地、动静等方面来描写景物。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如文章第一部分第7段中,作者就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写出了景物的生机盎然和生命的美丽,使作者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产生共鸣。
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中去,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
如文章第一部分第3段,作者对荒废的园子的描写:“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因为这个荒废残破的园子一如作者自己残疾的命运,作者从园子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园子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园子,两颗荒凉的心靠拢,精神相通,彼此互为寄托。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3)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描写景物。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使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文章第一部分第5段中,动态与静态巧妙结合,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一切景物,如蚂蚁的摇头晃脑,瓢虫的展翅升空,在作者眼中都变得美妙异常,连小小的露珠也倍增光彩,充满诗意。作者在园中目睹万物皆自由,到处充满生机,心灵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胸怀大为开阔。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请结合“每课一法·寓情理于景物描写之中”,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寄寓一定的情感或哲理,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四月细雨霏霏,门前茂密的青竹林已经冒出尖尖的竹笋,微微有些泛寒的春风摇曳而过,竹叶被吹出沙沙的声响。那翠绿的缝隙间,一抹妩媚的红若隐若现,原是几枝桃花开出了生机盎然的颜色,着急地装扮四月的春光。微风过处,桃花花瓣伴随几许竹叶飘下,跌落到盈盈湖水中,在春风吹起的小小旋涡中荡漾。此时节,湖水尚寒,唯有湖面上几只嬉戏的鸭伴着飘落的竹叶桃花点缀这山水画卷,可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