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2同步教学课件:3.1.1 阿房宫赋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2同步教学课件:3.1.1 阿房宫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2 07:5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历史的回声学法提示
1.总体把握,梳理思路,体会要点;抓关键句子,深入领会;理解文意,吟咏背诵。
2.借助背景资料和作者生平把握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3.以文本为平台,展开对话,进行合作学习,领略人文内涵。后人之鉴阿房宫赋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唐穆宗、唐敬宗两朝荒淫无度,几乎不理朝政,又好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内藩跋扈,外藩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针对这种形势,杜牧作《阿房宫赋》以刺其事,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杜牧(803—853),字牧之,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工于诗、赋、文、辞,亦精书画。诗歌创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有诗歌《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等,散文以《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关于“赋”的文体: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赋在内容上的特点表现为通过“体物”以“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表现为注重铺陈夸张,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赤壁赋》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解多义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晓古今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辨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记特殊
(1)省略句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卧”后省略“于”)
②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行”后省略“于”)
③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见”后省略“秦王”)
(2)判断句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倒装句
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自哀”即“哀自”的倒装)
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几个句子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如“多于南亩之农夫”译为“比南亩农夫多”)
(4)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举”隐含着被动,“举”即“被攻下”的意思)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5.积名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015·浙江卷)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流入宫墙”。(2015·重庆卷)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013·课标全国高考Ⅰ)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013·北京高考)
(5)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013·安徽高考)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1.第1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提示:阿房宫的建造。三层:①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和建造的辛苦;②雄伟壮观,宏伟瑰丽;③歌舞之盛。
2.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
提示:宫中美人,揭露秦皇骄奢淫逸。三层:①宫女由来;②梳妆打扮;③宫女望幸。
3.第3段是一段议论的文字,写了什么内容?分哪几个层次?有何作用?
提示:揭露统治者残民自毁。三层:①统治者残民自肥;②秦王朝奢靡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及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③三件史实:陈涉、吴广起义,刘邦破关,项羽火烧阿房宫。作用:表现秦王朝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人民的巨大力量。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4.第4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提示:阐明兴亡自取的观点,警示统治者以之为鉴。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赏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1.本文开篇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提示:开篇用四个三字短句,揭示阿房宫建造的背景:秦王统一天下,志得意满,追求享乐,于是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砍尽了蜀山的树木,才建造了阿房宫,可见劳民伤财到何等地步。起笔极言秦兴之骤,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比作龙,将复道比作虹,形象地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语气上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彩。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对偶、互文、通感。句子结构一致,对仗工整;台可歌,殿可舞,实际是写台殿均可歌舞,指宫内处处是轻歌曼舞;“暖响”,音乐像春天一样温暖,以感觉写听觉。这句话极写歌舞之盛,也透出繁华背后隐藏着的凄凉。
4.“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摽掠”一词表达了什么感情?
提示:这几句交代珍宝的由来,指出这是六国君王经过多少代、多少年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摽掠”一词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暴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5.“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这段话是如何描写秦王朝挥霍浪费老百姓的劳动成果的?
提示:这段话由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对比构成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可谓精妙至极!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提示:①②④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着重指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提醒唐统治者勿蹈亡秦覆辙。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什么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提示:一是从六国灭亡与秦朝灭亡的关系上分析,二者做法相似,原因相同。二是从揭示主旨方面思考,秦朝没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而灭亡,那么,唐王朝又该如何做?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写六国覆灭主要为写秦朝的灭亡作铺垫。
①六国覆灭是不爱民的结果。从以下几点可看出六国之不爱民:“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
②秦如能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统领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回答第一问,主要从建筑、美女、珍宝三方面概括。回答第二问,可扣住作者的批判性和本文主旨归纳。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秦亡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提示:关于秦朝灭亡的教训,可扣住文章最后一段议论思考。第二问扣住文章写作目的思考。
参考答案:(1)秦亡的历史教训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来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然而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如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当时的统治者要避免重蹈亡秦覆辙。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激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思维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D项,勉:努力。
答案:D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们。B项,助词,不译;代词,他们的。C项,都是介词,在。D项,连词,分别表转折和顺承。
答案:C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2)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3)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参考答案:(1)生前既然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
(2)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3)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参考译文:小船随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居所。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巨浪汹涌的大江。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看千丈峭壁之下江中惊人的激流。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至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犹豫不决。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独自不停地哀叹我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然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绝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申冤,黄河神却叫我向天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天帝,天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从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总的来说,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寂寞阿房宫
吴馥香
深秋的午后,头顶猎猎西风,越关山万里来到西安城郊的阿房宫旧址。
重建后具体而微的阿房宫前殿呈现在眼前。旅人依稀,空阔依旧,耳畔回响着牧之赋的声音,愤激而悲凉。大殿门前,分列兀立两旁的,是秦王嬴政为巩固中央集权“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的十二金人铜像吧?眼前之景失却了想象中的叱咤威严。披一身清凉的余晖,我游移挪步之间飘来荡去的是秦时的风,和着大殿内丝丝而来的鼓乐笙歌,驻足在墙两旁秦末战争大幅图景前的我,回望秦的盛极衰极,一时之间,竟是满眼岑寂了。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从大殿门前拾级而上,让万人仰视的是一尊高大的铜像,威严雄伟,右臂缓举,一副招抚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气势。这是中国第一位登上九五至尊宝座的皇帝,雄心勃勃、渴望嬴姓千代万代而为君的始皇帝,可是,代表他美好心愿的名字没有给他带来好运道好开端,这是始皇帝的寂寞和悲哀。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个体的声音再强,场面再大,所得再多,若狂妄自傲,所为不合常情常理,只有自灭。自诩为太阳的尼采终究疯了;“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的西班牙帝国,终是日落西山;早被历史吞没的夏桀曾言:“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对待一切狂妄,历史皆以嘲讽作答。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斜阳静静,我在这位功过让后人评说的秦始皇铜像前沉思……一系列守业固权防民的措施,可谓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国人绷紧的神经无力承受高压的奴役,独夫之心装不下天下万民,漠然对待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只有苦力的付出没有生活的保障、缺失家庭温暖和人文关怀的人民群众,“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历史让阿房宫做证,苦极闷极怨极怒极的天下万民,终从沉默中爆发出“亦能覆舟”的力量!如长江黄河奔腾之水决堤,一段刀光剑影、杀声震天的战争过后,声势浩大的秦王朝突兀沉寂,消失得无声无息了!轰轰烈烈尚在营造中的阿房宫也如昙花一现,只以短暂的存在结束了它的生命历程。这里不眠的山做证,楚人的一把大火熊熊燃烧,三个月后,阿房宫归于尘土,一切复归寂寞……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穿透岁月的风尘,历史的辩证法又一次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生前叫得最嚣的暴君,身后一定最是寂寞。暴政和奢靡这一对孪生兄弟,皆属以牺牲民生为代价饱盈私欲者,历史给了什么答案呢?秦前,夏桀被放逐而死,商纣自焚火而亡,这些暴虐之君没有给秦二世以足够的警示,鹿台酒池肉林的豪奢未曾让秦始皇有丝毫的警觉——秦君自毙,历史必然。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花自飘零水自流。荡舟兰池宫,清水幽幽,池气氤氲,不由我痴想,始皇寝宫那些“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佳丽,她们是怎样天天为寂寞的长蛇所吞噬?“有不见者,三十六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批花般娇艳美胜天仙的女子,一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子,一切美丽的容颜都是良辰好景虚设,热闹的身后是难言的孤寂,漫长的等待中销蚀了多少青春的姿容,一片祥和的歌舞声里埋葬了多少空等的芳心!她们是阿房宫真正意义上的牺牲品,两千余年啊,后宫三千的寂寞有谁知有谁怜?!
西施与范蠡的故事若不是传说,真是应该庆幸的。
所幸,今天的时代没有后宫三千。
却担心,谁人在心中高筑阿房宫。
(有删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品读提示 作者从重建的阿房宫前殿、阿房宫大殿门前的始皇帝铜像写起,告诉读者若狂妄自傲,所为不合常情常理,只有自灭。联系历史,深刻地阐释了心中若无百姓,只有消失、沉寂的道理。结尾点题警示,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文中大量化用诗词典故,使文章大放异彩,增加了可读性。?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1)阿房宫绵延几百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六国粉黛齐聚一宫,天下珍宝倚叠如山。但是这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由此杜牧发出千古一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即六国被自己打败了,秦也被自己打败了。
运用方向 ①不爱惜民力,就是自掘坟墓;②水(民)能载舟,亦能覆舟;③逸豫亡国、居安思危。?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翻看历史,几乎所有覆灭的王朝、政权的警示牌上都写着“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等诸如此类的字眼。杜牧用深邃的思想告诉我们,打败他们的不是别人,就是他们自己。历史是面镜子,前人的教训警醒着后人。诵读《阿房宫赋》,历史的回声,从阿房宫的熊熊大火中传来,告诉今人,也告诉后人:戒之慎勿忘。
运用方向 ①不要被自己打败;②自己是最大的敌人;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④骄奢亡国。?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与现代汉语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因其演变情形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文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的“目”,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6.词义弱化。如,“很”,古同“狠”,意思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相对弱了些。“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表示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请结合本文“素材开发·运用方向”,以“前车之鉴”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国家能割裂历史,抛弃过去。正如杜牧所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当秦始皇还沉浸在一统天下的美梦中的时候,阿房宫的熊熊烈火却已燃起。这把大火烧焦了阿房宫,也烧毁了强大的秦朝,更重要的是它给了后人许多警示。其实历史背后的那些美、信念与精神早已与后来的人民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