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慢慢走,欣赏啊学法提示
1.涵泳法。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2.美读法。初步理解作品,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3.比较法。从内容、手法、技巧等多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提高认读理解能力。
4.探究法。探究文章的文化底蕴、哲理思辨、人文精神,提升阅读境界。
5.综合分析法。散文从语言锤炼、情与景的关系等角度综合把握;小说从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主题表达等角度综合分析。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本文写于1927年7月。从社会背景看,不久之前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进行血腥屠杀,使中国大地处在白色恐怖之中。站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立场和历史位置的朱自清,既憎恨国民党的反革命暴行,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惧,因而陷入了极大的困惑之中,“惶惶然”不知向哪里走——其“不平静”的心情即源于此。另外,从作者当时的家庭情况看,他刚刚从南方回到北平,迁徙之乱、经济之窘无不使他感到气难舒,心难静。于是,他希望能在幽静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脱”。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文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细致,抒情浓郁,意境清新,语言传神,富有诗情画意之美。著作有《朱自清全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写汉字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词义
迷迷糊糊:(神志或视觉)模糊不清。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倩影:美丽的影子。倩,美丽。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近义
(1)斑驳·斑斓
辨析:二者在形容事物方面都可用来说明某物含有其他颜色,色彩比较杂乱,看上去使人眼花缭乱。
“斑驳”重点形容物体的色彩多而杂,没有光泽,看上去也不耀眼。“斑斓”形容灿烂多彩,重点在于说明事物颜色比较多,比较有光泽,看上去很耀眼。
例:①斑驳的墙壁,粗糙的扶手,陈旧的台阶,陡峭的砖梯,还有木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②落叶仿佛为校园铺上了一层色彩斑斓的锦缎,学子们驻足凝望,在秋日阳光的映射下,感受到阵阵暖意。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辨析:二者都有“精神萎靡”的意思。“没精打采”偏重在一时的精神状态,多用于人。“萎靡不振”偏重在长期的精神状态,不限用于人。
例:①比尔·盖茨是一个工作狂,不知道辛苦为何物,从来没有人见过盖茨没精打采。
②黄金连续三周收跌,多次触底依旧萎靡不振,最近一周再度大跌,创下近3个月来新低。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
提示:“不宁静”是游塘缘起。全文紧扣“不宁静”展开:不宁静—寻静—得静—不宁静(回现实)。
2.第2段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
提示:曲折、幽僻、树多蓊郁,月光淡淡,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点出“月色”,烘托心情。
3.第3段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提示:独处,自由,抛弃尘世的喧嚣和烦恼。表达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夜游原因。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4.课文第4、5、6段各描写了什么景物?主要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提示: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主要突出了荷叶、荷花、荷香之美,荷波之妙,流水之脉脉含情。第5段写荷塘中的月色,突出了月色的淡雅朦胧之美。第6段写荷塘四周景物,明写光影,实写月色,突显月影之美。
5.在第7段中作者引用《采莲赋》有什么用意?
提示:现实生活是死寂、无趣的,而采莲是热闹、有趣的。引用它说明作者内心的苦闷,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
6.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的采莲旧俗?如何理解作者引用《西洲曲》?
提示:①触景生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宁静”的曲折反应。②引《西洲曲》诗句,移情于诗,是为“消愁”和逃避现实,体现了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1.“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漫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漫步”而用“踱”?
提示:“漫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照应,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假如把“泻”改成“照”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不好。“照”字不会让人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没有这种效果。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
提示:“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浮”写出了青雾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4.“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有的版本把“峭楞楞如鬼一般”一句删去,而苏教版保留了此句,保留此句有哪些好处?
提示:“峭楞楞”有高、硬的意思,对应前文对树的描写,十分准确,“鬼”字可以表现作者独游荷塘的一丝心惧,至少表现出他的心境并不是绝对“宁静”的。删去后使前后两句连得太急,没了顿挫之感,也使后文“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却”字缺少了照应。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三】 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1.在第4段中作者描写荷塘景物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提示:①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②综合运用了叠词手法以及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③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在第5段中作者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提示:(1)正面描写:①月光如水。②薄雾如纱。③花叶若梦。(2)侧面烘托:①灌木黑影斑驳。②杨柳倩影如画。③光影和谐似曲。明写影,暗写月。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作者在文中不仅表现了“淡淡的哀愁”,还表现了“淡淡的喜悦”,这两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提示:回答问题的关键是“喜悦”和“哀愁”两种情感的结合,且其特点都是“淡淡的”。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对情感的把握需结合文章描写的景物特点以及联想的内容,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文章开头,作者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看到月光下美丽幽静的荷塘,作者便得“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思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作者又得“淡淡的喜悦”。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可此时作者突然意识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尽管热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仍然摆脱不了那淡淡的愁绪。
最后作者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令他“到底惦着江南了”,“淡淡的哀愁”又来了。
总之,哀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哀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哀愁的牵制。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作者在文章中写景抒情,多次提到了家,也描绘了宁静的荷塘,还有日思夜想而不能回去的江南,请你思考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并加以分析。
提示:关于“家”“荷塘”“江南”的意象都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象征)含义两个角度解读。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1)家:家是作者的居住地。为排解心中的不宁静,作者走出家门,虽在荷塘得到暂时的喜悦,但最后又回到家中。家象征着现实世界,它给人的心灵带来种种烦恼和痛苦,使人不得安宁;但人又无法逃避、超脱它。
(2)荷塘:荷塘是作者着力描绘的对象。它有超脱尘世的欢乐与自由,可以让人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但它终究不是栖身之所。作者最终还是离开了荷塘回到家中。因此荷塘象征着心灵暂得逃避现实的另一世界——清静自由,但时间短暂,无法与现实割断。
(3)江南:江南是美丽的,但它只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之中,是遥不可及的。江南象征心灵的理想世界,可望而不可即,只能以回忆或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其中。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冷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做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删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思维训练?
1.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
2.作者在第9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参考答案:(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荷塘风起
颜元叔
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塘走去。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我走向荷塘间的长堤。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瞬间风过,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走过长堤,到塘边的尖顶亭去看荷塘吧。我注意到靠着塘边的水面是暴露的,覆盖的荷叶不见了,只留下根根尖端结疤的荷秆。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人,总是离他远一些好。于是,从手臂甚至长钩及不着的地方开始,荷叶的活力像浪潮般向湖心推展开去,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把塘水覆盖得失却踪影,叠起了自己的碧绿城池。
二十年前,塘的对岸是一栋日式的木头建筑,颜色古黑,并不耀眼,因此荷塘的风光,未曾遭受掩盖。如今却不同了。木质的建筑物已为钢筋水泥的“历史博物馆”所取代,庄严有余,雄伟有余,却把荷塘给镇压住了。最可怜的是,靠近博物馆一边的水面,竟有十来尺的宽度不长一片荷叶,定是工程中,大量水泥滑入塘中,把莲藕给封杀了。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我走到荷塘的西侧去,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那千万片荷叶的气息,满溢过来,飘入我的鼻孔。我把公事包留置身侧,把六时半的应酬暂时忘掉,呆呆坐在塘边,看着荷叶荷花。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
然而,植物园四周的车声,越来越像雷鸣,由远而近。五时半下班的车辆奔驰而过,噪音碾压着花叶。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我抬头望过树杪与树隙,但见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着植物园。有的公寓甚至厨房的排气孔对着绿树的顶尖。巍峨的林务局的建筑,在花草树木与钢筋水泥之间做了不忠于自我的抉择。
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常青。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生长在荷塘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有删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品读提示 赏析读《荷塘月色》,那清新美丽的图画立即映现眼前;而读《荷塘风起》,那紫黄耀眼、碧黛深沉的荷花则多彩而豪迈,同时,你又会痛心于清香圆绿的被摧残,你会感受到生存空间的局促仄狭。?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1)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当时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连吃都不够,更别说治病了。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贫困交加的朱自清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用生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运用方向 ①骨气;②信念;③人格和国格;④人品与人生。?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常有一种寄情山水的传统,而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并进入到联想和想象中。观荷塘,想采莲,找寻精神的家园。如果说荷塘是自然景物的话,采莲的事就是主观想象。这种美景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固有的一种精神追求方式,是一种美好的寄托。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吧,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憩息。
运用方向 ①精神家园;②心灵的荷塘;③心灵的广场;④让心灵自由飞翔。?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景状物
本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准确生动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素淡朦胧、恬静优美的景物,在景物描写中表达了孤独苦闷而又无奈的情绪,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而且这些情绪都是隐含在朦胧素淡的景物描写之中的,体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
如何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景状物呢?
(1)抓住特征。
优秀的散文作品在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鲜明的描绘恰似一首梦幻曲触动作者的情怀。如荷塘月色淡淡的色调暗合了作者追求恬淡的心情,构成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基础。而写景文、咏物文创造意境的原则正是色调与情趣的统一,自然节奏和心灵节奏的契合。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动静结合。
优秀的散文作品善于描绘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描绘动态需较高技巧。宇宙万物皆动,运动是万物的生命。写好动态,静物才有了生命,有了灵魂。《荷塘月色》就以“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等巧拟妙喻予以荷叶、荷花人的生命。在描绘了荷叶、荷花的静态美之后,又描写荷香的浮动、荷叶的波动。月光、月色也呈现了迷人的动态美,“泻”“浮”“落”“画”等动词传神写照,颇见其匠心。用“名曲”喻月色,展现了光和影和谐的律动。
(3)找准立足点。
优秀的写景文还善于安排好立足点。写景时的观察有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荷塘月色》写荷塘和月色两段,作者立足于同一观察点,属定点观察。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4)多侧面立体化。
优秀的写景状物还善于多侧面地观察。这其中有视角的变化,或仰视,或平视,或俯察,或侧看,或环顾;有视距的变化,或远观,或近觑;有视野的变化,或鸟瞰全景,或特写局部。多侧面立体化的描写,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但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请结合“每课一法·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景状物”,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月光如练,月色如水,昙花在人们睡梦中,轻盈地展开臂膊,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绽放出让人窒息的美。昙花一现,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它为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它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念。昙花之美,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那是从它内心展现出的一份孤傲,让生命延长千年,留给世人永久的美的记忆。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