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六国论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北宋建国以后,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集权的专制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个时期。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侵略势力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契丹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苏洵精于古文写作,犹其擅长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主要作品有《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关于“论”的文体:“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说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此文体偏重于论理,一般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系统的论述。“论”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代表作品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识通假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2.解多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晓古今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5.记特殊
(1)被动句
①洎牧以谗诛(“诛”义为“被诛”)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用“为……所……”表被动)
(2)倒装句
状语后置
①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于秦”修饰“五战”,后置)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介词结构“于秦”修饰“弱”,后置)
定语后置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大”后置)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省略句
①暴霜露,斩荆棘(“暴”后省略介词“于”)
②举以予人(“举”后省略其宾语“之”,代土地)
③齐亦不免矣(“免”后省略宾语“亡”)
(4)判断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为否定判断词)
②斯用兵之效也(用语气词“也”来表示判断)
6.积名句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理清文章论证的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提示:有关六国破灭的论述,分析六国失败原因,借古讽今。
2.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中心论点紧扣题目,明确论题,结构上领起下文,统摄全篇。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其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苏洵认为“赂秦”和“不赂秦”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各是怎样灭亡的?
提示:①赂者:魏、楚、韩。日削月割,最终灭亡。②不赂者:齐、赵、燕。齐依附,赵内讧(杀李牧),燕方式(刺秦)不妥。
4.作者在最后一段是如何点明文章主旨的?
提示:将北宋与六国类比:昔日,六国弱,犹可胜;今日,北宋强,若蹈覆辙,“下矣”!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赏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之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几句说理十分形象,请简要赏析。
提示:①“今日”“明日”,割地频繁;“五城”“十城”,割地多、广。②“一夕”,时间短暂。“五城”“十城”之失,仅得“一夕”之安,可悲可鄙。③“起视”“又至”,夸张,照应“大欲”“大患”,言秦之侵一刻不停,诸侯赂秦徒耗力量。文笔形象生动,酣畅有力,叙事中抒情寓理。
2.第3段是如何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①分析得失——举例和对比论证(证中心)。②分析得难与割易、有限与无厌——对比论证(危害)。③引用“抱薪救火”——引证、喻证法。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第4段结尾处是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这样的假设推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1)四层假设推理:①“三国各爱其地”,即韩、魏、楚不赂秦。②“齐人勿附于秦”,即齐国不附随秦国。③“刺客不行”,即燕国不采用荆轲行刺的手段。④“良将犹在”,即赵国不听信流言杀掉李牧。前者直论赂秦;第二者“附秦”,类同赂秦;三、四两者,皆因赂秦者致,势力孤危,不能独完。(2)这四层假设与前文正面说理形成对照,使说理更加透彻、有力。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文题是“六国论”,课文至第5段已经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再加上第6段文字,是否多余?为什么?
提示:可从文章结构和写作目的两个方面思考。第6段文字从结构上看好像多余,但它正是写作目的所在。
参考答案:不多余。第6段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朝廷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警告北宋朝廷勿用纳银输绢以换和平。从题目和内容来看,写到第5段可以结束,作者添第6段,在论述史实基础上发感慨,就文章结构而言,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似乎可删,但从写作目的来说,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地方说理却欠妥当,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试找出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关于文章的不足,可着重思考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存在的纰漏,尤其是将个人因素(荆轲、李牧)看作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的观点是不确切的,这也是受时代思想的局限所致。但本文的构思和逻辑思维都有很强的雄辩力,评价时应客观一些。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如,第4段论证燕国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种说法欠妥。作者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难以服人。强秦灭燕是历史必然。“以荆卿为计”只是加速了灭亡进程。从逻辑上说,这是将必然当或然,逻辑上讲不通,违反了客观实际。所以,这个论断不妥。再如,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论及统治者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是不全面不深刻的,这必然会影响到中心论点的成立。
观点二:作者在说理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妥的观点,这是作者受历史和阶级局限的结果。本文能够抓住六国跟北宋相似的做法(贿赂)这一关键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况且,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谏,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谏。所以,本文虽有欠妥之处,但因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注:①刘:杀戮。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思维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C项,速:迅速。
答案:C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解析: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介词,因为/介词,用、凭借。D项,都是介词,在。
答案:D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2)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3)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参考答案:(1)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
(2)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
(3)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参考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它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它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像秦国一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它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躯体暴露在外(辛苦劳作),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它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它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苏洵焚稿奋发有为
苏洵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被后人合称为“三苏”。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像往常一样随手翻阅书籍,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地读了一遍,感到这个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个故事好像是专门为自己写的一样,不由得心中发出感慨:时光无情地飞逝,我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自己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那时起,苏洵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地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榜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因此他陷入了沉思,但也没有理出什么头绪,不知从哪里做起。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过的书稿,面对这些书稿,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他对自己的书稿都感到不满意,又怎么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把它们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都要靠他妻子教导。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了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他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研究的乐趣。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也都已经长大成人,而且还在他的影响下才华出众。他就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洵的论文很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欧阳修平时非常器重有才华的学者,这次更不例外,于是他将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受到朝廷的重视。一时间,引起朝廷上下的震惊,京城内外的学者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他文章的写法。苏洵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也从此闻名于世。直到很久以后,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品读提示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最终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由此可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还是可以补救的。能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会避免“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及”的悲剧。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学习苏洵二十七才发愤的做法,一定要青春须早为,人生岂能长少年!?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1)赵国大将李牧面对强敌,奋起抗秦,曾多次打退秦兵的进攻。后来赵王听信谗言,杀死了抗秦的主帅李牧,秦兵乘机大肆进攻,终于灭掉了赵国,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让人慨叹:“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运用方向 ①坚持才会胜利;②用人不疑;③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④历史的反思;⑤善始更要善终;⑥居高位者不能听信谗言。?
(2)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更令人们唏嘘不已。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钩心斗角,而秦国人正是抓住了六国的这一弱点,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终于一统天下。反观这一过程就不是六比一的对垒,而是一比一,甚至零点几比一的对垒了。
运用方向 ①团结合作;②抓住关键。?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一般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宾+动词”的格式。
二、形式特征
1.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例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此句中“舞”“泣”的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潜蛟”“嫠妇”“舞”“泣”的则是“余音”。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2.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例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此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请结合“素材开发·运用方向”,以“合作”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就离不开众人对他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上演的一段又一段故事,无不说明合作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不团结、不合作的这个弱点逐一攻破的。故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抗秦,六国之亡或许就能免矣。秦始皇用其“远交近攻”之策,而六国君主只顾自己的利益,却没想到正中秦人下怀,这六国灭亡的事实就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