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1.2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1.2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02 09:4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0世纪初期,人类发现了生命的基本规律之一——遗传规律。70年代开始了DNA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研究,人们还发现,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最早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杜尔贝克在1985年提出的。1990年 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于1999年10月获准加入并承担1%的测序任务,成为继美、英、法、德、日五国后的第六个参与国,是参与该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杨焕明,1952年生于浙江温州。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2003年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年度领袖人物。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项世界性重大科学工程,旨在得到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序列,鉴定人类的全部基因。人类将通过此项计划的实施,破译生命“天书”,解读人类自身的奥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这一计划尤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说明。
文体介绍:学术报告,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报告。它具有四大特点: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写汉字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词语
①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②反映: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③双刃剑:比喻能同时带来正反两种效果的事物。
④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⑤无米之炊:本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事。
⑥防患于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就采取预防措施。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近义
(1)推进·推移
辨析:“推进”,(战线或作战的军队等)向前进;推动工作,使前进。“推移”,(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
例:①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争取项目尽早建成投产。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10分钟后,环城南路五华体育馆路口除往滇池路方向依然封闭外,其他路段已恢复车辆通行。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改观·改变
辨析:“改观”指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改变”指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改换,更动。“改变”要比“改观”的语意更重。
例:①很多疾病的基因诊断技术已经建立,基因预测、基因预防、基因诊断、基因治疗使整个医学改观。
②香港大公报20日评论称,亚太经济占了全球经济的一半以上,中国的亚太观将深刻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辨析:“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前者往往有故意夸大的意思。
例:①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故意编造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却往往弄巧成拙。
②侵华日军小林师团菊池联队山本部队,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总大屠杀。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目标一】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及意义,认识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培养科学的人文意识
1.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参考答案: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的序列,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
2.人类基因组计划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巨大冲击?
参考答案:人类的生存、日常生活、人性人权隐私(道德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3.如何理解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
参考答案:用于正义——造福人类;用于邪恶——危害极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目标二】领会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体会其写作特色
1.赏析文章前两段的语言特色,并说说其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段开首运用长句,开篇点题,揭示写作对象,最后一句强调这个工程的重要意义,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第二段采用科学术语以及精当、严密的词语,准确而简明地概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宗旨和目标,并指出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为下文说明其导向性意义提供了逻辑上的支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2.如何理解“我很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这句话中的“基因原子弹”的含义?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基因研究成果如果用于非和平事业,将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也说明作者对这个问题严重性的清醒认识。
3.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突出重大意义。(2)列数据——参与成员国数量,突出我国参与计划的意义。(3)举例子——不同人种对艾滋病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使说明清楚通俗。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非常专门的生物科学工程,面对非专业的公众把这一计划说明白是相当困难的。你能谈谈作者是怎样把这个难题解决好的吗?
提示:首先理解题意,实际是要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可从说明文的角度,侧重对其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参考答案:(1)把尖端的科技项目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思路清晰,易于理解。
(2)全文提纲挈领,层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3)用准确的科学术语加以诠释,使深奥的科学内容不再艰涩难懂。
(4)全文说明内容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又体现了人文关怀性,将科学态度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有很强的可读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纲举目张,结构清晰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使自己的文章结构清晰、思路明确。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串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元——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惊慌失措。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氧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
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思维训练?
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任选两词,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惨淡经营”运用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对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能爱上科学的人都是幸运的人”
本报记者 雷宇 实习生 张晗
在爱上生物学之前,杨焕明最先被物理学和化学折服。
龙骨水车的样子至今总浮现在他脑海里:父辈们头顶烈日,脚下一刻不停地踩着轮盘,拯救干枯的秧苗。后来,龙骨水车被替代,柴油机让乡村的宁静一去不返。
物理能用机器代替人更快更好地工作,但是化学却能做人不能做的事情。
杨焕明的家乡虫灾严重,农民们用农药喷洒来灭虫,杨焕明目睹了“科学的威力”,也与父兄们一同庆贺“科学神药”的来临。但是很快,不幸也来临了,害虫没有灭绝,河田里的鱼虾却消失了。更不幸的是,当鱼虾再次出现的时候,孩子们却被告知鱼虾再也不能吃了。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物理和化学的“威力”让杨焕明震惊,也真正让他开始爱上自然、生命。
对生物的最初感受,是邻居用沾满泥巴的手递来的一节藕。这块从泥巴中挖出的、横切面布满大大小小巧妙排列孔洞的植物,令杨焕明感到神奇,“这是我第一次为神奇的大自然所造就的生物之美所感叹!”
更直接的关联则是回乡期间一段在县酿造厂学农业微生物和在县罐头厂做蘑菇师傅的经历。
酿造厂总技术员万老师成为杨焕明生命中的“贵人”——她给了杨焕明阅读大学生物教材的机会,还教给他微生物的基础知识。
1975年,杨焕明走进了杭州大学的校门,就读他喜欢的生物系。从此他关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序幕正式拉开。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至今,杨焕明仍坚持每天读30篇以上的文献资料,他把每天看书、看文献当作是“戏读”,如游戏一般。科学对于他来说是轻松而快乐的,他从那里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杨焕明经常到中学跟孩子们交流,用形象幽默的语言解读生命的奥秘,让他们感受科学的乐趣。
近年来在与年轻一代的交流和观察中,他遗憾地发现,现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都不去做科研了,而是选择赚钱的行业,“对科学有兴趣的小孩越来越少”。
今天的孩子心中想的都是如何从竞争中胜出,而杨焕明觉得,“自己爱上科学,真是一辈子的幸运!”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04.13,有删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品读提示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性的文章,原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文,其余部分由三个小标题领起,分别是:“只有吃苦,才懂得珍惜”“不要让自己的梦想睡去”“能爱上科学的人都是幸运的人”。节选部分为第三部分,侧重讲述杨焕明教授走向科学之路的过程。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叙议结合,文章结构严谨。运用文中主人公的话语作为标题,更具说服力。?素材开发微写作美文品读类文悦读1.作为科学家的杨焕明充分认识到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反对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因为这将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全。
运用方向 ①关怀生命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悲天悯人,是每个科学家必须具有的情怀?
2.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提出,德、日、英、法、中等国家的科学家先后加入,众多的生物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作为人类最尖端的科研项目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了众多国家的通力合作,才实现了在医疗和生物科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运用方向 ①科学不分国界 ②合作是人类共同的发展之路?素材开发微写作美文品读类文悦读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尊重,增进理解,加强合作,合作才能共赢。请围绕“合作”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段。
写作示例:合作是当今时代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懂得合作,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照亮一片夜空;懂得合作,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懂得合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壮阔成波涛。
有些人懂得如何合作,能让自己过得更快乐,更无忧,更成功。好莱坞明星葛丽亚·嘉逊曾说过:“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有三点很重要:合作、尝试和机遇。合作是最基本的;是否去尝试取决于你自己;至于机遇,根据我所知道它一直都在那里。”这一席话道出了成功的根本是合作。善于与别人合作,是通往成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