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报任安书(节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3 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也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其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文体介绍:本文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报”是回复的意思。“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 1.注字音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识通假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多义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晓古今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5.辨活用 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6.记特殊
●宾语前置句
安在其不辱也?(疑问代词“安”前置)
●省略句
①教(仆)以慎于接物
②(仆)见狱吏则头枪地
③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于)邻国
④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教以慎于接物(介词结构“于接物”后置)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介词结构“于泰山”“于鸿毛”后置)
③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结构“于大夫”后置)
④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介词结构“于后也”后置)
⑤灌夫受辱于居室(于居室受辱,介词结构后置)
⑥无益于俗(于俗无益,介词结构后置)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判断句
①何者?积威约之势也(“者……也”表判断)
②且西伯,伯也/淮阴,王也/魏其,大将也(“……也”表判断)
③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乃”表判断)
④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也”表判断)
⑤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被动句
①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幽”带有被动意味,被幽禁)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
③灌夫受辱于居室(“受”表被动)
④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⑤韩非囚秦(“囚”,被囚之意)
⑥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
⑦流俗之所轻也(省去的“为”与“所”,表被动)
●主谓倒置句
不得通其道(其道不得通,主谓倒置)
●固定句式
①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
②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7.积名句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目标一】 梳理文章内容,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参考答案: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2.在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罗列这些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的来源,说明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的原因。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参考答案:①生死观——死有轻重,应该重于泰山。②价值观——为完成《史记》。③精神支柱——以先贤激励,发愤著书。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目标二】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
1.课文是怎样真实地展示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的?
参考答案:采用书信体形式,对朋友直接表白自己的生死抉择及内心的矛盾痛苦。
2.第3段的中间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同层次的“受辱”情况,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排比手法,由轻到重排列,突出受辱之深。说明忍辱负重,代价极大,发愤著书,心志弥坚。
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富于变化,便于强化情感抒发和气势表达。
(2)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文情并茂,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报任安书》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提示:本题是对有关信息的筛选和概括。首先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人生观、创作观的有关语句,对其加以梳理概括即可。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参考答案:(1)人生观:扬名后世,为了留名,可以不顾传统道德的约束,可以忍受奇耻大辱。如文中体现他人生观的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且勇者不必死节”“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人生观,是以古人为榜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创作观:提出“发愤著书说”,即在逆境中著书以抒其愤,批判封建制度的严酷,与现实抗争,实现人生价值。文中体现他创作观的句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等,他把著书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如何判断名词的活用类型
名词的活用类型一般有两类,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衣赭衣,关三木。 衣:动词,穿。
2.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动词,种植。
3.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称王。
4.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扣弦而歌 歌:动词,唱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二、名词作状语
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牛马:像牛马一样。
②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当作兄长一样。
③表示处所:草行露宿。 草、露:在野草中、在露水间。
④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乘船。
⑤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⑥表示时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⑦表示方位的名词常常用为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向上、向下。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思维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2)终必不蒙见察( )
(3)故今具道所以( )
(4)辟邪说,难壬人( )
(5)非某之所敢知( )
答案:(1)原因 (2)被,表示被动 (3)说 (4)批驳 (5)领教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参考答案:(1)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2)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仰慕到极点。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生死悲歌司马迁
京城刺客
司马迁和汉武帝代表了汉代社会精神和世俗的两极。
在精神的领地里,司马迁高高在上,一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大家,万事万物,早已参透,他没有什么贪求的,因而也没有什么畏惧的,他有的是高洁的心性和伟大的志趣。这一点,汉武帝永远也不明白,他坐在权力的宝座上煞有其事装模作样,以为他就是这个世界的老大。他瞧不起天下苍生,当然也看不起司马迁。他甚至于有意要戏侮这个老实的臣子。我可以随便把你给废了,给阉了,让你当太监,让你变得不男不女像个人妖,出你的洋相,也让大家看你的笑话,把你的自尊踩在脚下,让你一生一世抬不起头来。这就是权力对善良和正直的践踏。当然,在司马迁眼里,汉武帝也是十分渺小和可怜的,这个人狂妄自大,愚昧无知。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这是高贵的精神对世俗威权的蔑视。如果你认真读一下《高祖本纪》,想想汉高祖的无耻与无赖,再读读《封禅书》,体悟一下汉武帝的假天自神的欺人把戏,你就能看出司马迁的深刻与犀利。帝王的神圣与世俗的权威,不过是一场虚妄的烟云。那个在皇权的宝座下跪倒的司马迁只是一具残躯,而他的灵魂却一直倔强地挺立着,并且从来都没有倒下!
“不自由,毋宁死!”这是近代西方大革命时的一句振聋发聩的口号。
两千年前,司马迁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人格和尊严。史载: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后获释,汉武帝又居心叵测地让他做“中书令”,这是一个通常由阉人担任的官职。显然,汉武帝是蓄意在司马迁受伤的心口上再撒上一把盐。
这是专制对人性的又一次最为恶意的践踏!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汉武帝认为自己彻底胜利了,因为这个饱读经书的人居然还屈辱地活着,而没有选择死亡。“士可杀而不可辱”,显然司马迁算不上“士”,他只是和蝼蚁一样卑贱的生命。
其实汉武帝大错特错了,他不了解司马迁。他只知道司马迁活着,但不知道他为什么活着。
他不知道司马迁是要用残缺的身躯去完成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生命是使命的载体。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一种艰难而又英勇的选择,这是生命对于使命的一次自觉的服从。
三年之后,当一部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完成之后,使命便从他的生命中悄然撤离,活着立刻变得微不足道了。于是他毫无眷恋地走向了死亡。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死亡,让多少人厌恶,让多少人恐惧,但对于司马迁,它曾经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啊!
有人说死亡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但司马迁连这最后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命运是多么不公啊!
但司马迁又是幸运的。毕竟他在耻辱与磨难之中,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也完成了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壮举:一部52万字的《史记》犹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于中国历史的山峦之上。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作为一个历尽磨难的悲剧英雄,司马迁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和品格的象征,成为千秋万代崇敬与怀念的一个不朽的姓名。
(摘自新浪博客)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微写作品读提示 许多人来到世间,在专制的钳制下默无声息,最后又黯然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如一片羽毛、一粒尘埃,偶然地被风吹起,然后又悄无声息地散落到一个不知名的角落。司马迁用他的坚韧和屈辱,换来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这是一个伟大的证明:残暴的权力不可能抹去所有生命的光辉。在精神的王国里,司马迁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而关于他的生死悲歌,已经响彻了两千多年,并且还将会继续响彻于未来的无穷世纪。?素材开发微写作美文品读类文悦读1.用坚毅面对苦难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以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忍辱负重,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司马迁是为了人生的信念而活着,这使他的生命更为璀璨夺目。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选择平庸抑或崇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人与人的区别也往往在人生观选择的差异上。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水滴,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不朽,而有的人只是匆匆的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运用方向 ①勇敢地面对苦难 ②信念 ③人生与选择?素材开发微写作美文品读类文悦读2.司马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屈辱和耻笑,但他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所以,不完成《史记》写作,绝不能轻易死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地实现他的理想。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为他的顽强毅力与崇高精神所折服呢!
运用方向 ①忍辱负重 ②毅力与成功 ③与命运抗争
④顽强奋斗?素材开发微写作美文品读类文悦读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请你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
写作示例: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人。这是谁呀?司马迁。他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好话,不想拂了圣听,竟遭受宫刑。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想到死,想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含垢忍辱,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临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含垢忍辱,终于成就了一部震古烁今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