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上)第1周周测物理试卷(平行班)
一、选择题(共40分1-6为单选,7-10为多选)
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物体变速运动规律时,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他测量了铜球在较小倾角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铜球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且铜球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于是他对大倾角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外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C.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
D.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即惯性
2.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根据图象可知( )
A.物体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的
B.物体位移方向一直没有改变
C.物体运动方向一直没有改变
D.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一直没有改变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怀抱着“玉兔”,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踏上了探月之旅.她历经变轨、减速、悬停、避障等过程,于14日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国家.…
在月球表面着陆过程中,嫦娥三号先减速调整,速度从1
700m/s逐渐减为0,悬停在距月球面100m高处;然后利用探测器对着陆区进行观测,选择着陆点;再缓慢下降到着陆点上方4m处,最终以自由落体方式完美着陆在月球表面.接着,140kg的“玉兔”款款而出,开始了与月球的亲密接触…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问题:
3.上述材料提及嫦娥三号“速度从1
700m/s逐渐减为0”,这里所选的参考系是( )
A.太阳
B.月球表面
C.地球表面
D.嫦娥三号
4.嫦娥三号着陆前最后4m的运动过程中,能反映其运动的v﹣t图象是( )
A.
B.
C.
D.
5.如图甲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的机械能E随位移x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0~x1过程的图线是曲线,x1~x2过程的图线为平行于x轴的直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沿斜面向下运动
B.在0~x1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增大
C.在0~x2过程中,物体先减速再匀速
D.在x1~x2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为gsinθ
6.下列历史人物及其思想论点对应有误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
B.伽利略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运动学概念
C.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可以用实验直接验证
D.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7.在离坡底L的山坡上竖直固定长也为L的直杆AO,A端与坡底B间连有一钢绳,钢绳处于伸直状态,一穿心于钢绳上的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钢绳无摩擦地滑下,如图所示,则小球在钢绳上的滑行时间为( )
A.
B.
C.
D.条件不足,无法解答
二、多选题(题型注释)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公式v=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其速度一定越大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
9.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纸带上的点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
B.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
C.点不均匀说明物体在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不相等
D.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
10.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关于作v﹣t图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确定了v﹣t图象中的两点,就可以得到小车运动的v﹣t图象,因此,实验只需要测出两组数据
B.作v﹣t图象时,所取的点越多,图线就越准确
C.作出的v﹣t图线应该通过所有的点,图线曲折也可以
D.对于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说明误差太大,应舍去
11.a、b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不同而加速度相同,则在运动过程中( )
A.a、b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B.a、b的速度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C.a、b的速度之和与时间成正比
D.a、b的速度之和与时间成线性关系
三、填空题(每空3分,共18分)
12.如图所示为一做匀变速运动的小车带动纸带的一段,AB=42mm,AC=88mm,AD=138mm,打点频率为50Hz,则小车的加速度是 m/s2.
13.如图为质点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该质点运动的初速度为 ,2s末的速度为 .
14.如图的x﹣t图象.0﹣10s物体做 运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速度 ,10﹣40s物体 ,40﹣60s物体做 运动.这段时间里的速度为 .
四、计算题
15.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s内、第2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1m和2m.问:加速度是多大?初速度又是多大?
16.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17.如图所示,倾角α=30°的足够长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上放一长L=1.8m、质量M=3kg的薄木板,木板的最右端叠放一质量m=lkg的小物块,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对木板施加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使木板沿斜面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物块与木板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g=l0m/s2.
(1)为使物块不滑离木板,求力F应满足的条件;
(2)若F=37.5N,物块能否滑离木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求出物块滑离木板所用的时间及滑离木板后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
18.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α=370的拉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质量为M=2.0kg,拉力F=12N,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
(1)拉力F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a1;
(2)若2.0s后撤掉拉力F,物体减速滑行时的加速度a2;
(3)物体由开始运动到停下来的总位移.
2016-2017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上)第1周周测物理试卷(平行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分1-6为单选,7-10为多选)
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物体变速运动规律时,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他测量了铜球在较小倾角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铜球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且铜球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于是他对大倾角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外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C.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
D.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即惯性
【考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分析】结论是由实验推导出来的,所以结论必须与实验相联系,题目中的结论要与随着斜面倾角的增大,铜球做怎样的运动有关.
【解答】解:铜球在较小倾角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铜球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且铜球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倾角最大的情况就是90°时,这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
故选C.
2.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根据图象可知( )
A.物体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的
B.物体位移方向一直没有改变
C.物体运动方向一直没有改变
D.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一直没有改变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速度时间图线表示质点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根据速度的正负值判断物体速度的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分析合力.
【解答】解:A、由图知,t=0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为0,所以物体是从静止开始运动的,故A正确.
B、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看出物体位移方向一直为正,没有改变,故B正确.
C、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由于速度一直为正,可知,物体运动方向一直没有改变,故C正确.
D、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可知,加速度先正后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知,加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所以合力方向先正后负,故D错误.
故选:ABC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怀抱着“玉兔”,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踏上了探月之旅.她历经变轨、减速、悬停、避障等过程,于14日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国家.…
在月球表面着陆过程中,嫦娥三号先减速调整,速度从1
700m/s逐渐减为0,悬停在距月球面100m高处;然后利用探测器对着陆区进行观测,选择着陆点;再缓慢下降到着陆点上方4m处,最终以自由落体方式完美着陆在月球表面.接着,140kg的“玉兔”款款而出,开始了与月球的亲密接触…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问题:
3.上述材料提及嫦娥三号“速度从1
700m/s逐渐减为0”,这里所选的参考系是( )
A.太阳
B.月球表面
C.地球表面
D.嫦娥三号
【考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分析】要判断物体的动与静,就要比较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选择参照物的关键是首先找出被研究物体,然后选择该物体之外的物体进行位置的比较.
【解答】解:嫦娥三号是在月球表面上运动,这里的“速度从1700m/s逐渐减小为0”所选的参照物是月球表面.
故选:B.
4.嫦娥三号着陆前最后4m的运动过程中,能反映其运动的v﹣t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由题意可知最后4m的运动过程,再由图象法将其速度随时间的关系描述出来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最后4s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故速度随时间应满足v=gt的关系;
故只有A符合条件.
故选:A.
5.如图甲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的机械能E随位移x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0~x1过程的图线是曲线,x1~x2过程的图线为平行于x轴的直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沿斜面向下运动
B.在0~x1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一直增大
C.在0~x2过程中,物体先减速再匀速
D.在x1~x2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为gsinθ
【考点】功能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分析】根据功能关系:除重力以外其它力所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增量,在0~x1过程中物体机械能在减小,知拉力在做负功,从而确定出物体的运动方向.机械能与位移图线的斜率表示拉力.当机械能守恒时,拉力等于零,通过拉力的变化判断其加速度的变化.
【解答】解:A、在0~x1过程中物体机械能在减小,知拉力在做负功,拉力方向向上,所以位移方向向下,故物体在沿斜面向下运动,故A正确;
B、根据功能关系得:△E=F △x,得
F=,则知图线的斜率表示拉力,在0~x1过程中图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到零,知物体的拉力逐渐减小到零.根据a=,可知,加速度一直增大,故B正确;
C、在0~x1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都沿斜面向下,所以物体做加速运动.x1~x2过程中,F=0,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故C错误;
D、在x1~x2过程中,拉力F=0,机械能守恒,此时加速度为
a==gsinθ,故D正确.
故选:ABD.
6.下列历史人物及其思想论点对应有误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
B.伽利略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运动学概念
C.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可以用实验直接验证
D.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考点】物理学史.
【分析】本题根据物理学史及科学家贡献进行分析答题,要知道相关科学家的物理学成就.
【解答】解: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故A正确;
B、伽利略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运动学概念,开创了物理学的先河.故B正确;
C、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以用实验直接验证.故C错误;
D、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故D正确.
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C
7.在离坡底L的山坡上竖直固定长也为L的直杆AO,A端与坡底B间连有一钢绳,钢绳处于伸直状态,一穿心于钢绳上的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钢绳无摩擦地滑下,如图所示,则小球在钢绳上的滑行时间为( )
A.
B.
C.
D.条件不足,无法解答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再根据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小球在钢绳上的滑行时间.
【解答】解:设角OAB为θ,根据几何关系知AB长度x=2Lcosθ,小球受重力和支持力,加速度a=.
根据x=得,t=.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二、多选题(题型注释)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公式v=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其速度一定越大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一个恒量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速度公式v=采用了比值定义法,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无关.
【解答】解:A、速度取决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与位移没有关系,故A错误;
B、时间短如果位移也小,则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C正确;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故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一恒量;故D正确;
故选:CD.
9.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纸带上的点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
B.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
C.点不均匀说明物体在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不相等
D.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
【考点】打点计时器系列实验中纸带的处理.
【分析】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原理,能通过纸带分析纸带的运动情况,打点计时器的打点时间间隔的是相同的,由交流电的周期决定,点距不均匀说明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同.
【解答】解:A、B、相邻计时点的时间间隔相等,点迹密集的地方,相邻计时点的距离小,所以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小,故A错误,B正确.
C、D、相邻计时点的时间间隔相等,点迹不均匀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即在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不相等,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10.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关于作v﹣t图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确定了v﹣t图象中的两点,就可以得到小车运动的v﹣t图象,因此,实验只需要测出两组数据
B.作v﹣t图象时,所取的点越多,图线就越准确
C.作出的v﹣t图线应该通过所有的点,图线曲折也可以
D.对于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说明误差太大,应舍去
【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分析】实验通过描点法作出v﹣t图象,看图象是否为直线来判断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A、该实验要判断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需要测出多组数据,故A错误;
B、作v﹣t图象时,所取的点越多,图线就越准确,故B正确;
C、D、要画出一条直线通过多数点,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离较远的点要舍去,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11.a、b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不同而加速度相同,则在运动过程中( )
A.a、b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B.a、b的速度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C.a、b的速度之和与时间成正比
D.a、b的速度之和与时间成线性关系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得出两者速度之差和速度之和的表达式,从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设a、b两个物体的初速度分别为v10、v20,加速度为a,由于a、t相同,则由vt=v0+at得两物体的速度之差为:△v=v1﹣v2=v10﹣v20=△v0,所以速度之差保持不变,故A正确,B错误;
B、ab的速度之和va+vb=(v10+v20)+2at,故与时间成线性关系,故B错误,D正确.
故选:AD.
三、填空题(每空3分,共18分)
12.如图所示为一做匀变速运动的小车带动纸带的一段,AB=42mm,AC=88mm,AD=138mm,打点频率为50Hz,则小车的加速度是 10 m/s2.
【考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因为BC﹣AB=46﹣42=4mm,CD﹣BC=50﹣46=4mm,
则△x=4mm=0.004m,
根据△x=aT2得:a==10m/s2.
故答案为:10
13.如图为质点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该质点运动的初速度为 8m/s ,2s末的速度为 4.8m/s .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某一点代表此时刻的瞬时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公式求解.
【解答】解:由v﹣t图象知,t=0时,v0=8
m/s,
根据图象可知,质点的加速度a=,
则2s末速度v2=v0+at=8﹣1.6×2=4.8m/s
故答案为:8
m/s;4.8
m/s
14.如图的x﹣t图象.0﹣10s物体做 匀速直线 运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速度 3m/s ,10﹣40s物体 静止 ,40﹣60s物体做 匀速直线 运动.这段时间里的速度为 ﹣3m/s .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位移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倾斜的直线运动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t轴的图线表示静止.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解:0﹣10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速度为
v===3m/s,10﹣40s物体静止,40﹣60s物体做沿负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里的速度为
v′===﹣1.5m/s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3m/s,静止,匀速直线,﹣3m/s.
四、计算题
15.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s内、第2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1m和2m.问:加速度是多大?初速度又是多大?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根据位移时间公式,结合第1s内的位移求出初速度.
【解答】解:根据得物体的加速度为:
a=.
根据得物体的初速度为:
.
答:加速度是1m/s2,初速度为0.5m/s.
16.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t时刻A的纵坐标,B的横坐标,抓住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在以后任一时刻R到A和B的距离之比都为2:1,根据相似三角形,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出B的运动速度.
【解答】解:设B车的速度大小为v.如图,标记R的时刻t通过点K(l,l),此时A、B的位置分别为H、G.
由运动学公式,H的纵坐标yA,G的横坐标xB分别为
①
xB=vt
②
在开始运动时,R到A和B的距离之比为2:1,即
OE:OF=2:1
由于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在以后任一时刻R到A和B的距离之比都为2:1.
因此,在时刻t有
HK:KG=2:1
③
由于△FGH∽△IGK,有
HG:KG=xB:(xB﹣l)
④
HG:KG=(yA+l):(2l)=3:1
⑤
联立各式解得
答:B运动速度的大小为.
17.如图所示,倾角α=30°的足够长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上放一长L=1.8m、质量M=3kg的薄木板,木板的最右端叠放一质量m=lkg的小物块,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对木板施加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使木板沿斜面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物块与木板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g=l0m/s2.
(1)为使物块不滑离木板,求力F应满足的条件;
(2)若F=37.5N,物块能否滑离木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求出物块滑离木板所用的时间及滑离木板后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1)对整体和m分别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抓住临界情况摩擦力f≤μmgcosα,求出拉力的最小值.
(2)当F=37.5N>30N,物块能滑离木板,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M、m的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抓住两者的位移关系求出相对运动的时间,从而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物块滑离木板时的速度,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物块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
【解答】解:(1)对M、m,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m)gsinα=(M+m)a
对m,有f﹣mgsinα=ma
f≤μmgcosα
代入数据解得F≤30N.
因要拉动,则F≥20N
(2)当F=37.5N>30N,物块能滑离木板,
对M,有:F﹣μmgcosα﹣Mgsinα=Ma1
对m,有:μmgcosα﹣mgsinα=ma2
设滑块滑离木板所用的时间为t,由运动学公式得,
代入数据解得t=1.2s;
物块滑离木板时的速度v=a2t
由公式﹣2gsinα s=0﹣v2
代入数据解得s=0.9m.
答:(1)为使物块不滑离木板,力F应满足的条件为20N≤F≤30N.
(2)物块滑离木板所用的时间为1.2s,滑离木板后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为0.9m.
18.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α=370的拉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质量为M=2.0kg,拉力F=12N,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
(1)拉力F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a1;
(2)若2.0s后撤掉拉力F,物体减速滑行时的加速度a2;
(3)物体由开始运动到停下来的总位移.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应用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速度公式、速度位移公式求出物体的位移.
【解答】解: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1)在竖直方向上,由平衡条件得:N+Fsinα=mg,
在水平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cosα﹣μN=ma1,
解得:
==3.2m/s2;
(2)撤去拉力F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2,
解得:a2=μg=0.25×10=2.5m/s2;
(3)物体的位移:
s1=a1t2=×3.2×22=6.4m,
撤去外力时,物体的速度:v=a1t=3.2×2=6.4m/s,
撤去外力后,物体位移:
s2===8.192m,
物体的总位移:
s总=s1+s2=6.4+8.192m=14.592m;
答:(1)拉力F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为3.2m/s2;
(2)若2.0s后撤掉拉力F,物体减速滑行时的加速度为2.5m/s2;
(3)物体由开始运动到停下来的总位移为14.592m.
201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