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理解议论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之一
考点解析
一、归纳论点
准确分析、归纳论点的关键在于关注论点的
位置:
1.看标题
标题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的标题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完整的表述。
2.看开头
有的文章开头旗帜鲜明地提出论点,或者引相关材料提出论点,或者归纳事例、名言提出论点。要注意文中的提示语对论点的暗示作用。
3.看结尾
有的文章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到结尾再归纳出中心论点。如果一篇文章开头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以开头为论点。
4.看文中
有的文章论点的提出往往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番论述。应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言。
此外,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需要归纳概括:(1)抓住中心词;(2)使用陈述句式(有些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往往在结论处以反问句作结,应将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才可作为论点),不用代词、比喻句;(3)论点表述明确、全面;(4)语言简洁,文意通顺,不可华而不实。
要注意区分:
1.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则以论题为前提,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或补充作用。
示例1:(08’兰州)
①曾经欣赏过台湾漫画家几米一幅题为《有效期限》的漫画,画的中心是一片浅绿的水,上部有一些叶片粗大、开满了紫花的藤儿,中间偏下是两块石头,大石头上坐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小石头上蹲着一只好奇的小青蛙,左下角一只小纸船正悄然无声地驶来。旁边有诗云:
一艘小纸船,
悠悠地飘过来,
吸饱水分,
渐渐沉没,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都有有效期限。
②美好的事物永远是有有效期限的。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独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
。假若世界上的花朵没有有效期限,我们对花的那份期待就会大打折扣。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③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④珍惜梦想的“有效期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却不为之付出真诚努力,梦想便会成为空想:怀抱强国梦想的屈原,用血泪凝结成千古传诵的《离骚》;济世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鸿篇巨著《本草纲目》;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居里夫人,历经十二年的努力,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梦想的“有效期限”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
⑤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因此,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时间用在不问断的工作上……生命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脚步走得越远,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世界越小。
⑥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这是大自然不可移易的规律,所以我们必须会珍惜。
1.结合上下文语境,仿照第②段画线语句,在后面写出一个句子。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选文第①段引用几米小诗的作用是什么
4.诗中的小纸船象征什么
5.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根据你的积累,再写出两个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
7.选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解析 第2题考查考生对论点的把握:回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注意论点提出的位置,同时注意区分开论点和论题。介绍漫画是个引子,应抓住第②段中两个结论性的句子:“美好的事物永远是有有效期限的”和“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哪句是中心论点,需要再对主体内容进行分析:本论部分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是“珍惜”。此外,第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将重点也落到“珍惜”上。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二、辨析论据、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一定是通过比喻来说明道理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论据、论证方法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要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有时,文中的引用部分不一定都是论据,要看它和论点之间的关系,看它是否证明了论点。
答题要点:1.道理论据,作用是增加了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要看从哪个角度证明了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或深入浅出地证明了论点(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通过比较,使对与错两个方面更加分明,令正确的观点更易被读者接受。此外,表述还需紧扣文本。
示例2:(08’成都)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第§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 第1题要求辨析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司马迁、贝多芬的经历是作者举的典型事例,属举例论证。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可采用“删除法”,即将事例删除。那么,瞻前可见,本段的起始句“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就是事例要论证的论点;顾后可见,下段的开头句“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成就辉煌的事业”则是从中得出的结论。简言之:挫折可造就人才。两个总结性语句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关系。第4题要求判定中心论点并补充论据。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补充的论据应紧扣中心论点。参考答案:第l题,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第4题,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补充论据及分析略。提示:曹雪芹历经坎坷巨变,在贫病交加中写出了不朽之作《红楼梦》;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在床,双目失明,口述了鼓舞人心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肯经过多次挫折,更加奋进,终于当上了美国第十六届总统。)
三、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
分析论证过程可以采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形式对文章或段落加以梳理,同时要理清论据和论点的关系、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常见的结构还有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等。
示例3:(08’河北)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 哪有这么快 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 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 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 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
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
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解析第2题考查对文段论证思路的把握。题目中设置了提示,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完成此题的关键在于划分文段的层次:参考答案: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学)游泳;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
四、品析语言
1.抓关键词语,分析其含义、感彩、作用等,从而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2.分析修辞方法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
3.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
注意两类题的答题思路,一是“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首先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再分析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所起的深层作用(比喻或引申)。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二是“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首先解释词语的含义,其次阐明词语之间的先后顺序(按时间或逻辑顺序),强调其时间性或层次性。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逻辑性。
示例4:(08’江西)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①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 爬上去踩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 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之后,仍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插上旗子就可以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
②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还要跪下,她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③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去登顶,当他们抒发“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高山的魅力征服了呢
④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⑤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能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⑥从古猿到现代人,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⑦什么是真正的力量 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 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个小偷犯了盗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⑧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们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本来将被投进汤锅.但人们保住了它;一块如茵的绿地,人们没有让推土机隆隆地开进;一片清澈的湖水,人们让工业的废水运离;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采欣赏她的神秘和美丽,并把她的神秘和圣洁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
*1.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2.对于文中画线句“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你是怎样理
解的
3.在第④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态度 试找出相关词句予以说明。
4.什么是真正的力量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结合平时的积累,请再举一二则材料来阐述作者的观点。(文中列举的材料除外)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胜人者力”是指用力量征服别人,不仅说明孔武有力,也证明是真正的强者。
B.登山者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能征服高山。
C.在人类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
D.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征服自然。
解析 第1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判断词句所处位置,再结合语境,从上下文中寻找答案,语言要概括。第一句中“力量”一词的所指主要从下文的事例中领悟,所举事例都是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那么“力量”显然含有一定的贬义。第二句中的“权力”出自纳粹军官之口,也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电影片段的含义。参考答案:(1)“力量”是指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及所造成的后果。(2)“权力”是指具有主宰他人一切的绝对力量。
五、掌握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可以以多种形式命题,包括延伸类、体验类、思辨类、积累类、仿写类、献策类等。答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围绕论点来谈。无论是谈看法,还是作探究,都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对于要求结合实际的题,不能空谈,也不能编造不合理的事例。对提供的材料要详加比较,找出与原文一致的对应点:总之,平时要多思考、多积累,对待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又不失偏颇。
示例5:(08’黄冈)
人生如月
①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亮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一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却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②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来平淡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若能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如此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大益.
③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白发搔短,或牢骚满腹、怨无天佑。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④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地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摘录:
理由:
3.阅读第②段或第③段,依据该段所谈观点举一个典型事例作为论据。
4.天上一轮月,人间万首诗。月,承载了人类太多的情感。在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纪念之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读其中一段文字,选用后面有关月亮的诗句填在语段的空处。选项为( )
“ ”当年,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际,两岸人民团结抗战,共御外侮,谱写了民族解放、国土光复的历史篇章;今天,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依然是明月共赏,休戚与共。
A.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B.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C.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D.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5.有人说,人生是一幅画,一百个人看它就有一百种感受。请写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人生的感悟。
我说,人生如
解析 第5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有很多,答题时要选取其中的一种,并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喻体要贴切、自然。答案示例:①人生如道路,有崎岖也有平坦,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从容走过,才能达到理想的终点。②人生如茶,有清香也有苦涩,用心品味,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
示例题答案:
一、1.示例:我们喜欢荷花,是因为它仅仅亭亭玉立于炎热的夏季。(只要句子结构和内容与例句语境相符即可)2.略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论题“美好的事物是有期限的”。 4.美好事物5.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6.示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长歌行》。7.示例:“香九龄,能温席”,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九岁的孩子尚且知道以行动来孝敬父母,我们更应该关心父母,尊重父母。 二、1.略 2.不能删。因为“往往’’二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3.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4.略
三、1.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好习惯。 2.略 3.强调了要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 4.示例一:课外阅读: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示例二:写字潦草: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很苦恼。
四、1.略。2.表现了女探险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3.态度:嘲讽、否定、愤怒等;词句:更是大可不必、“力量”、领教、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4.(1)对大自然的敬畏;(2)自知之明或战胜自我; (3)善待他人。 5.略 6。C
五、1.示例: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地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2.示例: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这句话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月初期的亮度、形状、颜色,给人以美的享受。3.第②段论据示例:袁隆平荣获“杂交稻之父”的称号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奖项,仍然过着朴素低调的生活,仍然坚守在农村田地里搞科研。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第③段论据示例:霍金疾病缠身,克服了常入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时间和病魔赛跑,不放弃对知识对科学对真理的探求,完成了《时间简史》等物理学巨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遭受27年牢狱之灾,灾难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出狱后凭借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当上了总统。4.B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