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3.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4.有史书上残存
“秦遂并兼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其中的“□□”最可能是
A.路府
B.郡国
C.行省
D.郡县
5.“南渡明宰”余端礼是衢州市的一位历史名人。据其墓志铭记载:“……召为吏部尚书,除同知枢密院事。改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据此可以判断余端礼生活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6.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材料中的“军需房”后来被称为
A.兵部
B.内阁
C.军机处 D.门下省
8.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9.某时期后,涉及外国人的诉讼案件清政府基本不再受理,转由涉案人所在国驻华领事进行裁决。这一“时期”是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期
10.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
“致远”舰
B.“定远”舰
C.“靖远”舰
D.“经远”舰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0月9日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发生于
A.1931年
B.1935年
C.1937年
D.1938年
12.
右图是一同学小组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一幅地图。其研究主题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就
B.
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
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
D.
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3.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08年12月15日上午7时20分,深圳航空公司ZH9095班机从深圳宝安机场起飞,成为首个两岸常态包机,实现了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最早提出两岸实行“三通”的是
A.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海协会、海基会达成的“九二共识”
C.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
继续奋斗》的讲话
D.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15.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16.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级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B.1982年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C.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17.“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政策
18.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提到:“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美开始结盟对抗苏联
B.国际形势影响美国对华态度
C.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D.利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1984年5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句话说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平等互利
C.互不干涉内政
D.互不侵犯
20.张阳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
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史实有
①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
②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③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摘录知识要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制作学习卡片中出现以下知识要点:“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轮值主席、黄金时代”,据此可以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C.雅典民主政治的巅峰
D.罗马帝国取代共和国
23.罗马法至今仍有影响,主要在于其蕴涵着白然法精神。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自然法
A.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B.是一种法律观念
C.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D.开民主政治之先河
24.关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内阁首相是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B.议会对内阁负责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内阁名义上要对国王负责
25.“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26.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决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实际上对英王负责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决议
27.“联邦既像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B.避免了绝对权利的出现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D.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8.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属于代议制的是:①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古雅典民主制
③君主立宪制
④民主共和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29.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30.“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材料中的“他”是指
A.马克思
B.列宁
C.
孙中山
D.毛泽东
31.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
A.英、法、美
B.
英、法、德
C.
德、法、美
D.
英、德、美
32.下列各项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评述
A
1841年三元里人民在牛栏岗打死打伤数百名英军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B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等法令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C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原因
D
冷战结束后,日本加快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以下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
的是
①“铁幕”演说发表
②马歇尔计划出台
③“杜鲁门主义”提出
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34.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
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35.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是
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C、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阵营
D、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
二、问答题:(共2大题,36题18分,37题12分,共30分)
3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屈辱史,从1840年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后,列强发动了一场又一场侵略战争,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人民,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名族危机日益深重。
(1)试列举1840到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最严重的三次的侵华战争和及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指出其主要影响。(7分)
材料二:面对民族危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兴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在中郭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这种屈辱的历史。下面几幅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图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图二:汀泗桥北伐战役遗址
图三:
红军长征纪念碑
图四:开国大典
(2)你认为图一所反映的事件的最大贡献是什么?(1分)
(3)图二所反映的事件是首次国共合作的产物,这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分)
(4)指出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胜利的标志。(2分)
(5)图四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试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7分)
37.(12分)马歇尔计划对二战后初期的西欧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经济的困难引起了政局的激烈动荡。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阶级矛盾急剧上升。1947年上半年,法、英、意、比等西欧国家的罢工浪潮和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得到锻炼和成长的西欧各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威望越来越高。尤其是法共和意共,在战后初期的大选中,法共获选票1/4,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意共获得选票达1/3。
——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背景。(3分)
材料二
图1
图2
图1:英国宣传马歇尔计划的海报。一位英国妇女脚踩着高跷,两只高跷上分别写着“MARSHALL”(马歇尔)和“AID”(援助),她前面的英文是“BETTER
STANDARD
OF
LIFE
”(更美好的生活)。
图2:1947年苏联某杂志刊登的“美国最新战车”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图1和图2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要求下,1947年7月,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后改为常设机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西欧国家为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而成立的一系列经济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冲破了原来民族国家的界限,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摘编自王国范《试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初期欧洲的影响》
(3)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哪一组织的建立反映了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简要分析这种联系加强对国际政治产生的主要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A
D
C
D
C
D
A
A
C
C
D
A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B
A
B
A
C
D
B
A
C
D
B
A
A
31
32
33
34
35
B
C
A
C
A
36.(1)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出现经济困难;各国阶级矛盾尖锐(或工人运动高涨);各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3分)
(2)不同:图1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肯定其对西欧的积极作用(2分);图2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使美国得以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或使西欧捆绑在美国战车上,并成为战车拉动者)(2分)。
主要因素:意识形态对立(或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争锋);创作者的立场(或意图)。(2分)
(3)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1分)。
影响:有利于欧洲摆脱美国控制;有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分)
37.(1)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果分别答: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可)(7分)
(2)提出了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或提出了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分)
(3)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分)
(4)主要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标志: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2分)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①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
③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7分)
PAGE
8